凯***
2015-12-11 21:15:35
诊断原则依流行病学史和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须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直接诊断(一)流行病学:在乙脑流行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区。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2.急性起病,发烧2-3天后...[展开]
诊断原则依流行病学史和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须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直接诊断(一)流行病学:在乙脑流行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区。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2.急性起病,发烧2-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惊厥、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或发展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3。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早期多核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为主)。 4。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抗体阳性。
5。 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M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6。 脑脊液、脑组织、血清分离乙脑病毒阳性。 实验室诊断血常规白细胞数在(10~20)×109/L,少数可更高;中性粒细胞数常>80%。
部分患者血象可一直正常。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多核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为主。
血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脑组织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即可测得,血标本则在病程第3天出现。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为IgG型抗体,多在发病后2周出现,5~6周达峰,可维持1年左右。
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血凝抑制试验病后第4天开始出现,2周时达峰,维持1年左右。因操作简便,常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脑炎病毒血凝素抗原与黄病毒属其它病毒有弱交叉反应,应予注意。
病原学病毒培养: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在血及脑脊液中浓度很低。病毒抗原检测:可从血液、脑脊液、脑组织中取材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脑炎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检测:可从血液、脑脊液、脑组织中取材行PCR法检测乙型脑炎病毒核酸。
影像学对本病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MRI成像敏感度比CT好,尤其是采用FLAIR、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鉴别诊断其它病毒性脑炎:仅凭临床症状、体征较难鉴别,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部分病毒性脑炎有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如有条件应尽量完善病原学检查。化脓性脑膜炎:以脑膜炎表现为主,脑炎表现不突出,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得病原菌。流行性脑膜炎为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大多伴发皮下出血、粘膜下出血。
早期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其脑脊液改变可酷似流行性乙型脑炎,应予注意。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慢,病程长,脑膜刺激征明显,脑实质病变较轻,常合并颅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显著降低,脑脊液薄膜涂片或培养常可得到结核分枝杆菌。
胸片、眼底检查常可发现结核灶。 中毒性菌痢:亦多见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好发,且首发症状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故极易与乙脑混淆。中毒性菌痢起病更急,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正常,循环衰竭出现较早(因感染性休克),可做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后查大便常规,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得痢疾志贺菌,借此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易与乙脑初期混淆。在乙脑流行季节遇到急性起病、发热、嗜睡、头痛、呕吐,而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征象者,应警惕乙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