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长什么样?鹿角的作用类似鹿茸,但鹿
鹿茸一般分锯茸和砍茸两法。
①锯茸: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
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
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下旬。
锯时将鹿用绳子拖离地面,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贴上油纸,放回鹿舍。
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
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
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每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为止,全部过程约需2~3小时。
然后晾干。
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
烤时悬在烘...全部
鹿茸一般分锯茸和砍茸两法。
①锯茸: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
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
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下旬。
锯时将鹿用绳子拖离地面,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贴上油纸,放回鹿舍。
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
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
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每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为止,全部过程约需2~3小时。
然后晾干。
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
烤时悬在烘架上,以70~80℃之无烟炭火为宜,烤约2~3小时后,取出晾干再烤,反复烤2~3次,至茸皮半干时,再行风干及修整。
②砍茸:此法现已少用,适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或病鹿、死鹿。
老鹿一般在6~7月采收。
先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盖骨锯下,刮除残肉、筋膜。
绷紧脑皮,然后将鹿茸固定于架上,如上法反复用沸水烫,烫的时间较锯茸为长,约需6~8小时。
烫后掀起脑皮,将脑骨浸煮一小时,彻底挖净筋肉,再用沸水烧烫脑皮至7~8成熟。
再阴干及修整。
【药材】①花鹿茸又名:黄毛茸、花茸。
为梅花鹿的幼角。
㈠锯茸:全体呈圆柱形,多具1~2分枝。
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
外皮红棕色咸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
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
气微腥,味微咸。
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
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
㈡砍茸:即带有脑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
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
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
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油润光亮者为佳。
挺细瘦、下部起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区亦有少量生产。
②马鹿茸又名:青毛茸。
为马鹿的幼角。
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
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
东北产的单门,大挺长23~27厘米,直径3厘米许。
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
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
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
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
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
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厘米。
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
有腥臭气,味咸。
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
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者质次。
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
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
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