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霞
2019-03-28
新世纪新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哪些?
江泽民同志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特征和时代使命,增强全党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能否及时抓住并利用好机遇。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机遇,就能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错失机遇,则功败垂成,甚至会遭到历史的无情淘汰。
历史是一面镜子。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蒸汽机和机器的...全部
江泽民同志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特征和时代使命,增强全党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能否及时抓住并利用好机遇。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机遇,就能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错失机遇,则功败垂成,甚至会遭到历史的无情淘汰。
历史是一面镜子。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蒸汽机和机器的广泛运用,使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当时中国的情况是,清王朝已经走完“康乾”盛世,国势逐渐衰微。
可悲的是,清王朝并没有见微知著,更不了解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世界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等国家相继开始了电气革命,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覆灭和军阀混战时期,机遇再次与我们擦肩而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曾经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生产力,使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后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的国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实行并不断强化计划经济体制,大搞政治运动,忽视经济建设,闭关锁国,盲目排斥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致使生产力发展缓慢,从而拉大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国经济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就在这一期间,世界经济因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而突飞猛进,我们又一次错过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大好机遇。
两相对照的是,一批后发展国家由于及时抓住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步入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
比如韩国,从自身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优势出发,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60年代初,日本、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向东亚国家和地区转移,韩国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引进实用型加工技术,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经济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又开始向外转移部分耗能高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韩国审时度势,以发展重化工业为重点,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8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日益深入的情况下,韩国又抓住发达国家为在激烈竞争中降低生产成本,把电子工业中劳动密集的装备技术及一些过时及成熟技术向外转移的机遇,在引进相关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加工制造业体系,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1962年以后的30年间,韩国经济以年平均8%以上的速度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62年的83美元提高到1995年的1万多美元,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300年的路程,创造了令人称羡的“汉江奇迹”。
值得深思的是,即使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决不满足于已有的发展成就,而是非常重视对机遇的研究和把握。1997年5月20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认为:到2015年,是美国进一步巩固其国际地位的“战略机遇期”。
在此期间,美国没有类似前苏联那样的全球性对手,也不大可能出现能够打败美军的地区大国或国家联盟。美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塑造”有利于美国的战略环境,尽可能使这种“战略机遇期”得以保持并延长。
为此报告提出,在15-20年内,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奠定美国在21世纪长期独霸世界的局面。
机遇并不厚此薄彼。新的世纪,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挑战和机遇同在。江泽民同志关于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提供了重要依据。
现实造就战略机遇期
新世纪的头一、二十年之所以成为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由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走向清晰可辨:一是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不会改变。
新世纪,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还在,但是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成长,国际局势总体上将继续趋向缓和,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加快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政治上,虽然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上,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其结果必将推动商品、技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将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获取比较利益提供机遇。
三是科技革命迅猛发展。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毫无疑问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作为“构成21世纪的最强大力量之一”,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70—80%。
全球范围的科技进步浪潮,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开始进入“四个新阶段”:一是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即,1995年提前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2000年又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我国总体上进入了邓小平所说的“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今后一、二十年是我国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在新世纪对外开放的新起点,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个别试点式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开放。
三是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我国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线。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以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全面调整,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的调整。
这样一种调整,将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四是进入了体制创新的新阶段。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从经济向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过程。
20多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也为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和资金来源渠道。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