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必需条件,因此1910年Schwartz提出的"无酸,无溃疡"的设想,这-观点曾长期在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占据统治地位。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这一理论逐渐受到挑战。 近年来,在消化学界盛行的溃疡病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因此又提出了"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的论点,认为溃疡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结果。
依据以上理论,联合应用抑酸药和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确实取得了愈合溃疡、降低复发率的效果。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药物虽可使溃疡愈合,但胃黏膜表层腺体结构排列紊乱,黏膜下结缔组织处于过度增生状态,从而影响细胞的氧合、营养和黏膜的防御功能,是溃疡复发的病理基础。
据此,1990年Tarnawski提出了溃疡愈合质量的概念。近年来,强化黏膜防御被作为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新途径,大量临床试验证实,胃黏膜保护药与抑酸药联合应用,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
因此,关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认识的现代理念是:无酸则无溃疡,无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复发,胃黏膜屏障健康就不会形成溃疡。[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