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国变时义和团,清军,洋人各有多少人?
你自己到下面这个网址去看吧,有庚子国变的全部经过:
庚子国变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一年夏天,中国与当时世界上8个主要强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署《天津条约》,允许在北京设立使馆。1861年,英法两国公使进入北京,在距紫禁城仅千余米的东交民巷率先设立使馆。之后俄、日、美等各国也陆续在这里开馆。
在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慈禧太后。
1898年,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这年夏天,慈禧废除了光绪皇帝尝试推行了103天的新政,再次剥夺了他的权力,并将他幽禁在了这里。
光绪被幽禁后不久,慈禧便开始考虑...全部
你自己到下面这个网址去看吧,有庚子国变的全部经过:
庚子国变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一年夏天,中国与当时世界上8个主要强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署《天津条约》,允许在北京设立使馆。1861年,英法两国公使进入北京,在距紫禁城仅千余米的东交民巷率先设立使馆。之后俄、日、美等各国也陆续在这里开馆。
在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慈禧太后。
1898年,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这年夏天,慈禧废除了光绪皇帝尝试推行了103天的新政,再次剥夺了他的权力,并将他幽禁在了这里。
光绪被幽禁后不久,慈禧便开始考虑要废黜他,但这却遭到各国一致拒绝,
皇帝的“废立”也是举国震惊的大事,慈禧的决定在清政府内部也遭到了反对。
最后,在大多数人的反对下,“废帝”一事不得不搁置了下来。
慈禧想用大阿哥取代光绪是想继续控制政权,但外国人的干涉导致废帝计划流产,使得慈禧认为外国人干涉了她的家务,这加深了他们和慈禧的矛盾。
外国公使们在拒绝承认中国新皇帝的同时,向慈禧提出了一个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他们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其马上宣布镇压两个反对外国人的秘密社团, “义和拳”和“大痘帷薄?nbsp;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主要强国通过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使西方宗教获得了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力。
大批传教士自由地进入了中国。
可是,在良莠不齐的传教士中有一部分人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国地方政府的政令;一些入教的中国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
这种的情况下,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这一类活动被清政府称为教案,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各类教案800多起。
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入,“反洋教”运动愈演愈烈,到1900年,义和拳等组织逐渐有了统一的名字“义和团”,并却提出了“扶清灭洋”的统一口号。
针对如何处理同外国人的关系和其最为关心的义和团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派意见:
从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讲,对于是否严厉镇压义和团,也一直是一种矛盾心理。
她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杀和安抚并用的策略:
总的来讲,在1900年战争爆发以前的数年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一直是模棱两可的,但是外国人却无法接受这种骑墙的政策,于是,各国此时强烈要求清政府马上明确表态。
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京津地区,两地的外国人更加紧张。在第一次照会清政府过去了近2个月还没有结果后,各国公使第2次开会并声明:一旦中国不发布上谕,他们就要进行海军联合示威。
在等待了20多天仍旧没有结果后,各国公使于4月6日再次发表联合照会,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
一周后,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现了英、法、美、俄等国前来“示威”的军舰,事态开始扩大。
5月20日到31日期间列强召开了两次会议,提出如果中国政府不立即采取行动,各国使节应马上调来卫队。
在最后关头,慈禧退缩了。5月31日,她让总理衙门致函各国公使,撤回反对意见,同意各国派兵进京,但规定每个国家来京军事人员不得超过30名,一旦京都恢复平静,应马上撤退。
从此,外国军队开始堂而皇之地向北京开进。
从5月31日晚到6月8日,携带新式武器的各国军队已有接近1000人进入了北京,其人数远远超过了规定的限制。
此时,剿杀义和团的命令已经发布,外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清政府完全在按照列强的要求行事,但是局势并没有因此而缓和下来。
从6月11日开始,大批的义和团团民开始川流不息地涌进北京,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人。为什么大量的义和团能够顺利进入重兵把守的北京城呢?从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来看,她此时对义和团的政策并没有改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原来,默许义和团进京的并不是慈禧,而是朝中的主战派王公大臣,正是他们打开了京城九门,造成了义和团蜂拥入京的事实。
但历史资料显示,截止到6月12日,进城后的义和团团民们只是在北京各处建立坛口,聚众练拳,外国人所担心的恐怖事件一直也没有发生。直到12日这一天在北京出现了义和团焚烧教堂和部分洋行的情况后,外国人才开始受到攻击。
不过,从目前中外均已承认的时间表来看,局面失控的责任恰恰是在列强!
6月9日,也就是大批义和团进入北京的2天前,各国公使开会做出决定,调遣大部队进京。6月10日,大沽口外各国军舰的指挥官们便派出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西摩尔中将率领的2053名联军,从塘沽登陆赶往天津租界,并于当天乘火车向北京进发。
西摩尔率领大队联军向北京开进的消息传到北京城后引起恐慌,京城内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矛盾开始升级。在得知大部队即将赶到后,外国使馆的卫队开始主动出击寻衅,与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发生冲突。
可见,正是由于列强一味派遣大队联军进京的举动,才造成了6月11日大批团民进京和城内中外敌对情绪的增加,并导致了几天之后义和团对教堂的围攻。
面对日益混乱的局面和可能爆发的战争,慈禧坐不住了。从6月13日开始,慈禧发布了一连串的上谕,一方面她做好最坏打算,进行备战;一方面为了求得列强的谅解,坚决镇压义和团。
从天津到北京只有一百来公里,坐火车当天就会到达。
可是那队西摩尔率领的联军出发后不久却再也没有了消息。原来,这支联军在前往北京的途中遭到了顽强地阻击。
天津、廊坊一带的数千名义和团自发地组织了这次阻击战。负责京津铁路防务的清军聂士成部也参与了战斗。
14日,西摩尔与外界的联系彻底中断,从北京到天津,不再有人知道这支联军的情况,人们开始分别按照自己的逻辑,来针对这段暂时的空白而采取行动。
在北京,14日这天,使馆卫队继续主动外出挑衅,杀死数十名团民。
慈禧连发8道上谕,要求加紧镇压义和团。
6月16日,慈禧紧急召开了“御前会议”,会上决定,派兵到京郊马家堡一带阻拦西摩尔联军,如果“不服阻,则决战”。这表明,慈禧此时要阻止联军大部队入京的态度仍非常坚决。
由于清政府已经按照列强的要求,把天津海防前线的大批部队调去镇压义和团,所以造成京津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而从外省调遣勤王军队短期内也无法到达。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了变化。
“御前会议”这一天,她下令对义和团暂停镇压,要求将其中年轻力壮的团民编入部队。这一切表明,正是在战争迫在眉睫、自身统治地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慈禧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联合义和团抵抗洋人的可行性,而并不是列强认为的从一开始便想“联拳抗洋。
”
还是在这一天,双方的敌对行为进一步升级。义和团开始围攻西什库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联军的军舰已经做好了登陆准备,此刻,已经不再有人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到来了。
大沽炮台是清政府设在天津海河入海口的要塞,一向有“津门之屏”之称。
但截止到1900年,大沽炮台已经先后被英法联军突破了两次。
1900年6月16日夜里10点左右,联军舰队向大沽炮台的清军阵地派出了一名俄国海军中尉, 向63岁的炮台守将罗荣光宣读了一份联军的最后通牒,通牒限令:中国守军在次日凌晨2点之前必须让出南北炮台以便联军进驻,否则将开炮夺取!
罗荣光当即拒绝了最后通牒,并将消息上报了在天津的直隶总督裕禄,要求增援。
6月17日0点50分,在距最后通牒限定的时间还有70分钟的时候,大沽口外海面上的22艘联军军舰开始向大沽炮台开炮,清军立即开炮还击,战争正式爆发……
由于弹药库被炸和天津的援兵没有如约前来,炮台守军在抵抗了6个小时后,南北炮台相继陷落,守军大部阵亡。
就在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的时候,北京还不知道战争已经爆发。6月17日,慈禧召集了第二次“御前会议”。
6月18日,大沽炮台陷落的第二天,慈禧收到了直隶总督裕禄在第一时间派人送来的那份最后通牒。
由于不知道大沽口已经开战,慈禧马上召集了第三次“御前会议”商讨对策。
就在中国最高当局还在为是否与各国交战而争执的时候,战争已经在天津开始了。
战争爆发第3天的6月19日,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内,京城上下群情激愤,义和团出现了要进攻东交民巷的迹象。
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主战派的意见最终占据了上风。下午3点,慈禧派人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他们在24小时之内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当晚,公使们复函清政府,请求延期赴津,并希望能够在明天上午9点前得到答复。
第二天一大早,德国公使克林德离开东交民巷,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交涉公使撤离之事,在途中恰好遇上端郡王载漪的虎神营官兵巡逻,克林德被清军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中被打死的级别最高的外国人,西方世界认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克林德被杀,是当年八国联合出兵中国的直接理由,但事实上,联军在事件发生的4天前就已经向清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3天前就已经攻占了大沽炮台!
当日,慈禧下令起草了被史学界称之为《宣战诏书》的上谕,但尽管如此,她仍不愿冒险开战。
在克林德被杀的当天下午4点,大批的中国人开始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八国联军进入北京。长期以来的观点认为,围攻使馆的是义和团,但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其实,早在义和团开始围攻北京的教堂时,慈禧为了保障使馆的安全,便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大臣荣禄,率领他的武卫军中军前往东交民巷实施保护。
东交民巷的内层防御有护馆洋兵,外层有中国政府军,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很难发动真正的进攻,因此,进攻使馆的主力不是义和团。
此外,除了荣禄的武卫中军,由董福祥率领的武卫后军也加入了进攻使馆的战斗。
20日下午4时整,清军从北面和东面开火,于是开始了中国政府军队对北京使馆有组织的进攻。
6月21日,慈禧终于接到了裕禄派人送来的奏折,奏折证实了大沽和天津已经开战的传闻,这表明八个国家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已经开始。
这一天,慈禧下令颁布《宣战诏书》,这份诏书实际上是一份对国内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宣战诏书》对交战对象却没有明确交代,而是采用了一个略带蔑视的词“彼等”。
从这一天开始,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在此刻慈禧的心里,列强对其统治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义和团,因此她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
在这种背景下,京津地区的义和团迅速发展,义和团的反洋教运动和抵抗侵略的行动结合了起来,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为了不伤害到大多数公使的人身安全,清军的进攻刻意避开了公使们聚集的英国使馆。
显然,慈禧给自己留下了后路。但是,她的这一策略却始终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扰。
第一次干扰来自朝廷内部,6月25日,也就是慈禧下令攻打使馆的第6天,端郡王载漪和庄亲王载勋带着60多名义和团团民冲进了紫禁城,声称要杀掉和洋人一条心的光绪皇帝。
慈禧揭穿了2位王爷趁机作乱的企图,杀掉了为首的团民。
此事给慈禧的刺激很大,她开始担心对义和团失去控制。事后她马上传令荣禄停止进攻使馆,还派荣禄在使馆外树立了“奉旨保护”牌子。
但是仅仅3个小时后进攻又重新开始了,这是因为慈禧又收到了天津传来的消息,大批联军增援部队已经从大沽口出发,负责截断西摩尔退入天津的一部清军已经战败,她不得已又再次下令开始了对东交民巷的进攻。
6月29日,慈禧给清政府在八国的驻外使节们发去了电报,要求他们针对“宣战”一事向驻在国进行解释。从电文中可以看出,慈禧并没有下定决心与八国誓死一战。
4天后,慈禧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给出兵最多的英、日、俄3国元首发出了国书,他们分别是俄国沙皇、英国女王和日本天皇。
这些国书表明,清政府非正式地向列强表示了求和的愿望。可是,从6月下旬到7月初,不但这三个国家相继增兵,而且德国也做出了大举增兵的计划。
在天津,从6月23日晚开始,战争的形势就开始向有利于列强的方向发展。
7月初,租界的联军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主攻一个方向,将战场引向租界以外。7月9日,清军聂士成部与联军在八里台展开了激战。
八里台之战失败后,天津城外的众多战略据点均被联军占领,联军逐步完成了对天津城的包围。
北京方面,攻打东交民巷的行动已经持续了近20天。7月8日,慈禧第三次致电李鸿章要求其马上来京,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政府已经开始在为日后和谈大臣的政治身份进行准备。
7月16日清军停止了肃王府和法国使馆的进攻。
这是清军第2次主动停火。
使清政府惊惶失措的正是天津战局的急剧恶化。慈禧显然被这些完全背离她“以战促和”策略的消息所震惊,对眼下进攻使馆的行动再次产生了动摇。
7月13日,当时的联军总指挥,俄军中将阿列克谢耶夫下达了总攻天津的命令,天津军民奋起反击,
7月14日下午,八国联军完全占领了天津。
消息传到北京后,慈禧急忙下达了暂停对东交民巷进攻的命令。
慈禧害怕了,她的“联拳抗洋”、“以战促和”的决心愈发动摇。 1900年7月16日,就在清政府再次下令停止进攻东交民巷的当天,身在广州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接到了慈禧对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
在1900年的这场动荡中,李鸿章从一开始就向朝廷表达了要坚决镇压义和团的态度,但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北京时局的恶化,慈禧数次电召他进京,他虽然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但却没有离开广州一步。
《宣战诏书》发布后,慈禧再度催他北上勤王,李鸿章的声音竟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他认为,在国家实力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如果鲁莽开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南方大臣,在获悉了李鸿章的态度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
南方的大臣们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与此同时,李鸿章也在等待机会。
此刻,对他的这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书让他判断,自己的主张有了实现的可能;再加上天津如此迅速地陷落给他带来得震动促使他决定马上北上。
第二天,77岁的李鸿章从广州登船沿海北上。
5天后,李鸿章到达上海,但他却突然停下不走了。
有两个因素促使李鸿章留在了上海,一个是他担心慈禧的态度出现反复,再一个就是他向各国发出的和谈请求还没有任何回音。
慈禧第2次下令停止进攻使馆后,北京城内的局势出现了缓和。紫禁城和东交民巷间谈判书信的往来日趋频繁,联军也没有再向北京进军的迹象。
可是就是在这期间,长江巡阅水师大臣李秉衡的出现使得慈禧的态度又重新强硬了起来。他是为数不多的进京勤王的地方重臣之一,是一位积极的抵抗派。
7月27日,慈禧召见了李秉衡,在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时,李秉衡回答:“既已开战,不能言和。
”
慈禧在召见完李秉衡的当天便下旨,令其帮办武卫军军务,并将外省赶来的几支勤王部队划归他来节制。并在8月1日下令恢复对东交民巷的炮击。
而此时内部联军发生的一场争吵使他们的军事行动也无法迅速开始。
联军的争吵是从各自兵力对比的问题开始的。
7月25日,联军已经占领天津11天,各国仍没有就兵力对比问题达成一致。这天,联军再次收到美国公使在停火前从北京送来的密信,密信说“已经不能支持多久了,希望迅速前来救援”。
迫在眉睫的威胁需要列强达成暂时妥协。无奈之下,各国同意日本增兵。
几天后,日军第5师团赶到天津。7月底,日军在华兵力达到1万3千人,超过俄军,跃居联军之首。
各国为壮大自己的势力也都尽可能扩充了兵力。
一个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那就是究竟由哪个国家军队的指挥官来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问题。各国吵得更是不可开交,从而使联军的进军计划一拖再拖。
8月1日,联军终于确定将于3天后向北京进军。因为德国坚持要等到自己的远征军到达后再前进,所以此时向北京进发的实为“七国联军”。
8月4日下午,联军部队从天津开拔,沿运河两岸向北京挺进。
为了阻止联军北进,清政府在京津之间构筑了两道防线,并派遣了装备精良的武卫军在两处驻防。此时还没有卸任的直隶总督裕禄领衔京郊防御战的总指挥,亲自到前沿坐镇督战。
8月5日凌晨,8000名日军率先向北仓防线发起攻击,与驻防清军接火。
随着英、美军队炮火的加入,战局逐渐明朗。清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阵地退守杨村。
8月6日上午的杨村阻击战只进行了90分钟,清军的防线就全面崩溃了。
战斗持续时间之短,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56岁的裕禄绝望了。仓皇中,裕禄逃进一处民宅,怎想这间房子里竟并排放着许多棺材,在外国士兵冲进大门的同时,裕禄举枪自杀了。
裕禄死后的第二天,慈禧授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让他“即日电商各国外部,先行停战。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逢战必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就在慈禧给李鸿章发去电报的同时,李秉衡的队伍也开出了北京城迎敌,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无法和镇守北仓、杨村防线的武卫军相比。
8月9日,这支南下御敌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在杨村以北的河西务布防,便与北上的联军遭遇,很快陷入被动。
部队像水银泻地一样四散溃逃。
两日后,且战且退的李秉衡发现,身边的部队已经越来越少,退到通州附近的张家湾时身边除了几个幕僚外,再无一人。这位70岁的老人含恨服下了毒药。
8月12日,联军不费一枪一炮占领了北京的门户通州,这里距离北京只有20公里了!当天晚上,联军召开了会议,商讨如何进攻北京的计划。
8月12日,坏消息接连不断地被溃退的军队带回,北京城危在旦夕!慈禧开始频繁地召见大臣。
她一面下令大臣们迅速商定防御作战的计划,一面让攻打东交民巷的清军开始猛攻使馆,直到这一刻,慈禧才最后下了攻破使馆、杀死使臣的决心。
第二天,她再次给南方各省发出急电,要求他们火速北上勤王救驾。此时的北京城也仿佛成了一个大军营,经过一昼夜的军事调动,清政府各种军队约7、8万人被仓促地部署在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
14日凌晨,联军射向北京城的第一发炮弹从俄军的大炮中射出。
在获悉俄军已经提前发起进攻后,日、美、英3国军队也急忙投入了战斗。
总攻开始后,战斗在北京城墙的东段相继展开,联军遭到了进入中国以来最为激烈的抵抗。
到晚上9点,4支外国军队相继攻入北京的外围城墙,开始向东交民巷推进。
英军占尽了先机,得到了第一个进入使馆区的荣耀。
此后,美军、俄军、日军陆续攻入使馆区,东交民巷在紧张了近2个月后被联军解围。当晚,法、奥、意3国军队从通州进入北京,至此,北京外城、内城攻防战结束,联军把进攻的矛头转向了皇城和紫禁城。
15日凌晨,美军率先对皇城发动进攻,随后,联军其他部队一拥而上。但就在守城清军与联军在城墙上激战的时候,大清国的国母却已经跑了。
这已经是慈禧第二次如此仓皇地逃离北京了,只不过上次是向北逃到了热河,这次是向西,还不知道要去哪里。
为了掩人耳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换上了汉人平民装束,这可是他们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情况。
15日当天,联军攻入皇城逼近紫禁城。最先到达紫禁城脚下的美军已经在午门外架炮,准备攻击北京城的最后一处堡垒——中国皇宫。
但这个时候联军却突然下达了所有部队停止进攻紫禁城的命令。
当其它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们得知美军将很有可能首先进入皇宫的消息后,便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一致认为“继续进攻皇宫,会激怒中国人”,同时决定,为防止一国独占或先占皇宫,暂停对中国皇宫的一切军事行动。
显然,真正促使列强紧急下达停火命令的原因是后者,所有人都知道,一旦皇宫的城门被攻破,那么中华帝国的宝库大门就完全地敞开了。
16日,清军在京城各处与联军展开巷战,清军死伤惨重,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联军渐渐地将剩余的清军驱逐到了西北两方。
战至晚间,联军占领了北京全城。当天,各国军队指挥官下令“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北京城陷入了空前的痛苦之中。
居庸关,北京西北部的屏障,也是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1900年8月15日,慈禧太后一行千余人从这里逃出了关外,第二天,担心联军追上自己的慈禧下令,队伍向西赶往河北。
就在慈禧和王公大臣们抛弃百姓离北京城渐渐远去的时候,另一个人却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这个人就是赶来赴任的八国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
瓦德西总共在中国呆了10个月的时间,回国后他写了一本叫《拳乱笔记》的回忆录,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书中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八国联军在北京制造的惨剧。
联军攻入北京之后,作战行为演变成了一场复仇行动,按照当时在京外国人的说法就是,“此刻复仇女神来索取不可避免的报应也是常识分内的事情”。
联军贴出告示,要求平民在3日之内出城,可实际上,从破城之日起,联军肆无忌惮的大屠杀就开始了。
攻克北京的联军还开始强奸妇女,他们不分老少地去奸淫女性甚至逼良为娼。
伴随屠杀的是抢劫,进城后,联军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这种被认为合法的抢劫活动在德军到来后继续扩大,持续了至少8天。
中国皇宫也没能逃脱厄运,联军尽管下达了不准进攻紫禁城的命令,但却允许各国军队以“参观”名义进入,只不过这些参观者都在夏天穿上了便于藏匿物品的冬衣,他们把目光盯在了那些便于携带的珍宝上。
联军在北京还烧毁了大量建筑,北京城遭到严重地破坏。
已经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而存在了六百多年的北京城,一夜之间仿佛成了一处无主之地。当联军在北京城撒欢肆虐的时候,那个躲在几乘骡轿中的大清国朝廷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流亡政府。8月19日,在逃出北京后的第五天,慈禧发出了两道上谕,第一道发给了军机大臣荣禄和大学士徐桐与户部尚书崇绮,明令他们留在北京向洋人求和,但在城破不久,荣禄已经跑到了保定,而那两位大臣也相继上吊身亡了。
她的第二道上谕发给了身在上海的李鸿章,要求他火速北上,与庆亲王奕?烈黄鹬鞒忠楹?第二天,在北京城西北方向100公里处的一个小县城,急于求和的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世人发布了这样一份官方文件——《罪己诏》,意思就是“皇帝谴责自己的诏书”。
这份《罪己诏》其实是慈禧太后的“检讨书”。《罪己诏》实际上是在向外国人回答,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中外开战的责任这一问题。起码从内容上看,只有义和团和那些地方官僚、军队以及无知的王公大臣们才应该成为清算的对象。
从这份诏书可以看出,时至今日,慈禧的态度已经被迫发生了彻底的改变。8月23日,慈禧起驾,继续西行准备前往山西。第二天,她再次给李鸿章发去电报,告诉他可以“便宜行事”,朝廷“不为遥制”。清政府要求议和的球已经踢出,接下来就要看列强的态度了。
列强中最先答应议。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