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原因(英文版)

希望有英语专业认识可以向我提供一些有关于导致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原因的英文说明。谢谢!!!

全部回答

2007-05-27

383 0

    给你中文的,可以找人翻译。 1。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
  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
    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  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  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
  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  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
  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
  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  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  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
    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
  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2。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  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南部和北部也有差异。本文只是浅谈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
       德国人跟我开玩笑时说过,你知道我们跟法国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喧等等。
  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当然,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目前中国的年轻人比老一辈更加具有竞争、务实意识以及时间、效率意识,他们比以前更讲究实际。这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社会心态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不容易反馈给对方。一次,我们的代表团举行告别宴会,答谢接待方。
  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当代表团走后,主人对我讲,他非常不喜欢那位团长。我说你们刚才不是谈得很好,双方都很满意吗?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你不满意的地方?他说这是没法表述的。
    他告诉我说,当代表团团长与他握手时,眼睛却看着别人,竟然还跟旁边的人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握手时眼睛必须看着对方。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听取这位主人对他的意见。
     有一年,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  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
  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观看她拍的幻灯片。并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我们的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一般都是交换礼品。
    我们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我们代表团的人问我,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   我说不是,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德国人也问我,你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我说不是的,回到旅馆后,他们绝对会打开欣赏。  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
  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
  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里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
    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不能说谁优谁劣。我们讲这些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对方,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明白了吗。

2007-05-26

376 0

    给你中文的,可以找人翻译。 1。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
  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
    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  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  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
  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  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
  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
  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  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  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
    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
  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2。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  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南部和北部也有差异。本文只是浅谈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
       德国人跟我开玩笑时说过,你知道我们跟法国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喧等等。
  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当然,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目前中国的年轻人比老一辈更加具有竞争、务实意识以及时间、效率意识,他们比以前更讲究实际。这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社会心态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不容易反馈给对方。一次,我们的代表团举行告别宴会,答谢接待方。
  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当代表团走后,主人对我讲,他非常不喜欢那位团长。我说你们刚才不是谈得很好,双方都很满意吗?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你不满意的地方?他说这是没法表述的。
    他告诉我说,当代表团团长与他握手时,眼睛却看着别人,竟然还跟旁边的人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握手时眼睛必须看着对方。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听取这位主人对他的意见。
     有一年,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  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
  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观看她拍的幻灯片。并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我们的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一般都是交换礼品。
    我们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我们代表团的人问我,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   我说不是,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德国人也问我,你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我说不是的,回到旅馆后,他们绝对会打开欣赏。  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
  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
  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里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
    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不能说谁优谁劣。我们讲这些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对方,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