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结合李白的实际作品,谈谈盛唐诗作为时间艺术的特征

全部回答

2007-02-10

0 0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作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的诗表现了唐代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转向衰落时代的特点。
   首先,李白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信心,期望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他经常以管仲、张良、乐毅、诸葛亮、谢安、鲁仲连为榜样或以之自许。他也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或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这些积极用世、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盛唐的时代精神。 李白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权贵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他诗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下,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任华称他“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显然,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又希望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愿向权贵“摧眉折腰”。
  这大概正是古代“诗穷而后工”(欧阳修语)和“文章憎命达”的原因。保持独立人格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之一,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是保持独立人格所必须做到的,这是古代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穷”、都不“达”的缘故。
    从李白身上,人们自不难联想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其三,是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诗人性格也只有借祖国壮丽山川才能极好地得到表现。
  他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庐山;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天姥山;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清溪……或雄伟壮美,或光明澄澈,均折射出诗人高尚的品行与人格,也写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高洁、光明的追求。
     李白时时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之于胸:他的《远别离》中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忧虑;《蜀道难》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担心;他对“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抨击;他《古风》诗中以“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的诗句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反之,他对普通的劳动人民,如炼铁工、酿酒叟、五松山下的老媪以及一个没有地位的朋友汪伦……都一往情深,无半点傲气。安史乱后,他的诗笔更直接反映战乱的现实:“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扶风豪士歌》,“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他晚年应永王璘征召,也许也与其“拯社稷,救苍生”的愿望一致。 李白的诗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盛唐气象,也揭示了其存在的严重危机。
  然而,李白诗中也存在一些糟粕,宣扬“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如梦、求仙学道的内容,这些并不可取。 李白诗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成为中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   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李白诗“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
  李白诗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纵横飞动。贺裳说:“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粃六合意,不屑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载酒园诗话》)李白诗将屈原、庄子的艺术风格融会为一家,从而形成一种雄奇、飘逸、奔放的风格,其诗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高度的夸张等修辞手法,形成一种掀雷挟电的夺人气势,令人折服。
    他的一些代表作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等诗作中,常运用飞动的笔触,把现实与梦幻、想象结合在一起,或升天,或入地,把时间、空间的界限也都打破,或“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或“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诗的结构也很少平铺直叙,而是跳跃跌宕,大起大落。他的一些名作尤其能体现这些特点。如《将进酒》、《行路难》等篇尤为如此。 李白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自然而不雕琢。对于这一点,古人早已论及。
  贺裳说:“太白高旷人,其诗如大圭不琢,而自有夺虹之色。”(《载酒园诗话》)乔亿亦云:“试阅青莲诗,如海水群飞,变怪百出,而悠然不尽之意自在,所以横绝高绝。  ”(《剑溪说诗》)李调元更明白指出:“李诗本陶渊明,杜诗本庾子山。
  ”(《雨村诗话》)也有人借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来称赞其诗的语言风格,其实这也可归结为“自然”。稍举他的两首小诗便可见一斑。
    其一为《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FJF〗纚〖FJJ〗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而他的一些名篇如《静夜思》、《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也均如此。  李白的乐府诗、七言歌行,均有歌谣的特征。李白诗不仅浅近自然,且语近情遥。 李白诗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乐府诗,其现存乐府诗一百四十九首。
  他沿用乐府旧题,在传统规定内加以变化。“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性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主题、形象、气氛、韵律向前发展,即在同一方 向上把这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
    ”(郁贤皓《李白选集序》) 李白的歌行体诗共有八十余首,其中也有许多杰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等,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冯班曾指出:“歌行之名,本之乐章,其文句长短不同,或有拟古乐府为之,今所见如鲍明远集中有之,至唐天宝以后而大盛,如李太白其尤也。  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钝吟杂录》)管世铭也说:“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唯变所适。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冯、管二位的论述有一些共同的认识:李白的歌行体诗中,均采用长短句式,纵横开阖,更近于古。李白歌行更能于“其豪放中别有清苍俊逸之神气”。  (朱庭珍《筱园诗话》)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内容广泛,非作于一时一地,而体制相同。
  诗以咏怀为内容,其中包含指斥朝政的腐败、感伤自己的遭遇、咏史和游仙等等。高曾指出:李白“《古风》两卷,皆自陈子昂《感遇》中来,且太白去子昂未远,其高怀慕尚也如此。”(《唐诗品汇》)沈德潜则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唐诗别裁集》)这些作品更多继承了风骚传统,而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 李白集中也有八首七律,有一百一十首五律。李白生活的时代,五律早已成熟,七律才趋于定型。
  李白的律诗大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创作情况。有人认为李白不喜束缚,故集中七律甚少,这种解释并不成立。  七律的束缚并不比五律严很多,李白集中有百余首五律也是明证。七律到杜甫漂泊西南的一些诗作中才完全定型,李白及同时代的崔颢等人的七律均不十分工稳整饬,即便基本符合,也多属暗合。
  李白律诗成就很高。田雯说:“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  ”(《古欢堂集杂著》)对其五律,古人尤多嘉许。吴乔说:“太白五律,平易天真,大手笔也。
  ”(《围炉诗话》)管世铭说:“太白五言律,如听钧天广乐,心开目明;如望海上仙山,云起水涌。又或通篇不着对偶,而兴趣天然,不可凑泊。常尉、孟山人时有之,太白尤臻其妙。”(《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三人对李白律诗的论述是公允的,其长其短,均言之中肯。
     太白绝句仅九十三首,其中五绝四十八首,七绝四十五首。胡应麟指出:“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
  ”“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五七言(绝)各极其工者,太白。  ”(《诗薮》)毛先舒则指出:“七言绝起忌矜势,太白多直抒旨畅,两言后只用溢思作波掉,唱叹有余响。”(《诗辩坻》)今人对李白绝句之论述大致也不出以上范围。
  各种唐诗选本,选李白绝句均较多,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仅七绝即选李白二十一首,孙洙《唐诗三百首》选李白绝句八首,与王维、杜牧相当,位居第一。  在脍炙人口的唐人绝句中,李白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又属流传最广的篇章。
  “床前明月光”的诗句常常是“呀呀”学语的儿童接触的第一首唐诗。 李白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李白身前就享有盛名,身后更赢得极高的评价。  李阳冰《草堂集序》称:“千载独步,惟公一人。
  ”吴融《禅月集序》谓:“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郁贤皓《李白选集序》指出:“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而金元时代的元好问、萨都剌、方回、赵孟、范德机、王恽等,则多学习李白的飘逸风格;明代的刘基、宋濂、高启、李东阳、高??、沈周、杨慎、宗臣、王登、李贽,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对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学习他的创作经验。
    ”近现代以来,李白更不仅为东洋人熟知,也为西洋各国广为推崇。李白的诗,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之一。 盛唐与茶文化 macross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第二个鼎盛时期,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一颗灿烂的明珠辉耀着整个世界文明史,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
    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髓的文化内含和精神风貌,呈现出中华文化万紫千红、百家齐放的兴旺景象,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不小心中了毒,最后遇到了一棵原始大茶树,毒因食茶叶而得解。
  其实有文字记载的有关茶的事件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而春秋战国时期四川便有了人工的茶树栽培。  从此,茶便开始以独特的身份成为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早期的茶叶还只是作为药物来食用的,直到两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才开始有烹煮成汤的记录。
  到了隋唐,饮茶之风才开始真正流行起来。 唐人饮茶,可与我们现在喝茶不同。首先要把茶叶加工合成至饼状,叫作饼茶或团茶,贮存起来。  饮用前先将饼茶敲碎,用石碾磨成茶末,与水煮沸后盛汤饮用。
  同时,人们还喜欢加些调味品与茶一起煮,如盐或水果等等。如果让我们现代人喝,未必能咽下。此一节,倒也体现出唐人对食物的品味了。另外,茶文化的风靡也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自唐贞观以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一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力的推动了各行各业包括茶业的发展。发达的交通和开明的经济政策,有力的促进了茶的种植与贩卖。随着茶树的栽培与加工技术的成熟,饮茶之风日盛,出现了“比屋皆饮,举国之饮”的盛况。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墨客,均以饮茶为高雅之举。而文人雅士们在茶楼茶会中品茶唱诗,互相交流茶得,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茶文化也随之产生。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高雅、深邃、清静与宁神。
  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从法门寺出土的一组巧夺天工的金银茶具来看,唐人对茶的喜爱不仅仅表现在饮用和解渴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和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也激发了文化创作的激情,文人与士大夫更是将饮茶唱诗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
    自唐以来,从流传来的书画诗歌中,大部分作品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大诗人,都留下了世人称颂的茶诗。如白居易在《琴茶》中写到“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还有李白的《仙人掌》中有“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等等。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到,由于茶味好,竟一连喝了七碗,每碗都有新感觉。  如诗中所讲“一碗喉吻泣,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将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觉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至。及唐代,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茶。  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唐代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盛唐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便是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说来也奇,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小陆羽从小就是孤儿,三岁时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年时代便是在寺院中度过。
    在此,我想先介绍一下佛与茶的关系。其实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之解下了不解之缘。东汉末期,便有僧人在寺园中种植茶树,而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用亲自烹制的茶以招待好友陶渊明,话茶吟诗,通宵达旦,被后人传为佳话。
  到了唐代,僧人们以茶敬佛,以茶献佛;通过信佛,饮茶之风开始从佛寺向民间传播。  由此可见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了。 陆羽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寺中僧人们种茶制茶烹茶,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之一便是名僧皎然。此僧不仅精通佛法,而且最喜欢饮茶,写下了不少茶诗。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可以看出皎然和尚对茶的喜欢程度了。
    唐德宗建中元年,也就是公元780年,陆羽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茶经》,全面阐述了煎茶法的制作过程,从而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可见,唐代不仅代表中国茶文化的顶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茶道的发源期(对于中国茶道另作讨论,在此不再详述)。  陆羽也被尊称为中国茶道第一人。 当我们谈及唐朝的强盛时,总是对唐文化的多元化津津乐道。
  不同于西汉时期的武力扩张,唐朝政府更多的是文化的输出。飞天腰鼓、丝竹鼓乐,甚至礼仪礼教,已成为丝绸路上西域各国竟相效仿的对象。其实唐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光表现在音乐、文字和礼教上,茶文化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茶作为重要陪嫁品传入西藏。自此藏民饮茶便成为时尚,甚至达到了“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现代藏民用以待客的奶茶,便来源于此。另外,茶对日本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
  日本对唐朝派遣了许多留学生,其中包括遗唐僧。日本奈良时期(公元八世纪),日本僧人从中国带来了茶种,并开始在寺院种植,但必未向民间传播(中国和日本的茶文化都是发源于佛寺,似乎说明了地域的相似性)。
    镰仓初期(公元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两次往于中国求学,回国后便自创茶园,著《饮茶养生记》,推广饮茶的延年益寿作用,全面推动了饮茶的普及。自唐以来,日本的制茶烹茶的方法完全模仿中国,连茶事中的游戏也不例外。
  如宋代的“斗茶”,在当时日本也是相当流行。到了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才开始遗弃中式饮茶,逐渐本土化了。  直到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将日本茶道及茶文化推上了顶峰。
  如果您有幸能体验真正的日本茶道,将会非常容幸的喝到平生以来最难喝的茶(将茶与水果等其它食品放在一起煮),并能从中体会到盛唐时期的茶文化流传至今的点点遗迹…… 我们总想找一些名贵的事物来表现唐朝的强盛。
    富贵的牡丹,虽然能体现歌舞升平,但过于柔软;金戈铁马,虽能逞强一时,但过于霸道;只有悠久的茶文化,如同一坛千年的陈酒,不时散发出像来自远古时代的酒香,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袁行霈 一、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转自铁血 】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
  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  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  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
  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  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  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 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颜真卿的楷书在庄重严整之中透露出凛然而不可犯的气势。吴道子的绘画轰动长安,他在兴善寺绘画时,“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吴道子在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舞剑名手裴,裴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裴舞剑以壮气。  “舞毕,奋笔,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当时还有专擅画马的曹霸、韩干、韦偃等。杜甫在《丹青引》中称赞曹霸的画“有神”;说他为玄宗的御马画像,“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董庭兰善弹胡笳,李颀描写他的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当她舞蹈时,“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有若神助的艺术,同样呈现了盛唐气象。
   二、盛唐诗歌的新趋势 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  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
  例如李白在《古风》其二十四中痛斥宦官和斗鸡小儿,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李白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不是悲观主义者。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北征》,忠实地记录了战乱中民生的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会中兴。
  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之余又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  他在《江汉》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正是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盛唐和前代相比有一些新的趋势。从这些趋势中也可以看到盛唐气象: 。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