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子徒步旅游能行吗?我是一个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 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 :就 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 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 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全部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 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 :就 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 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 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 是这样。
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 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 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 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 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 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 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 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 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
我还相信,不存 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 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 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 ,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 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 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 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 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
耶稣是基督教徒公认的救世主,可是连他也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 ,又有何益?"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 大至对国家和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 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 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
不产 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 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 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 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 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 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 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 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
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 ,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 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 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 ,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
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 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 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 为这种评价而活着。
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 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 ,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 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 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 的态度。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 的有效率的社会。
20017
旅+游=旅游?
周国平
一 旅+游=旅游?
从前,一个"旅"字,一个"游"字,总是单独使用,凝聚着离家的悲愁。
"山晓旅人去, 天高秋气悲"。"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孑然一身,隐入苍茫自然,真有说不出的凄 凉。
另一方面,庄子"游于壕梁之上",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游"字又给人一种逍遥自 在的感觉。
也许,这两种体验的交织,正是人生羁旅的真实境遇。我们远离了家、亲人、公务和日常所 习惯的一切,置身于陌生的事物之中,感到若有所失。这"所失"使我们怅然,但同时使我 们获得一种解脱之感,因为我们发现,原来那失去的一切非我们所必需,过去我们固守着它 们,反倒失去了更可贵的东西。
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那狭隘的乡恋被净化了。寄旅和漫游 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旅""游"二字合到了一起。于是,现代人不再悲愁,也不再逍遥, 而只是安心又仓促地完成着他们繁忙事务中的一项--"旅游"。
那么,请允许我说:我是旅人,是游子,但我不是"旅游者"。
二 现代旅游业
旅游业是现代商业文明的产物。在这个"全民皆商"、涨价成风的年头,也许我无权独独抱 怨旅游也纳入了商业轨道,成了最昂贵的消费之一。
可悲的是,人们花了钱仍得不到真正的 享受。
平时匆忙赚钱,积够了钱,旅游去!可是,普天下的旅游场所,哪里不充斥着招揽顾客的吆 喝声、假冒险的娱乐设施、凑热闹的人群?可怜在一片嘈杂中花光了钱,拖着疲惫的身子回 家,又重新投入匆忙的赚钱活动。
一切意义都寓于过程。然而,现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结果,藐视过程。人们手捧 旅游图,肩挎照相机,按图索骥,专找图上标明的去处,在某某峰、某某亭"咔嚓"几下, 留下"到此一游"的证据,便心满意足地离去。
每当我看到举着小旗、成群结队、掐着钟点的团体旅游,便生愚不可及之感。现代人已经没 有足够的灵性独自面对自然。在人与人的挤压中,自然消隐不见了。
是的,我们有了旅游业。可是,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 在哪里?
三 名人与名胜
赫赫有名者未必优秀,默默无闻者未必拙劣。
人如此,自然景观也如此。
人怕出名,风景也怕出名。人一出名,就不再属于自己,慕名者络绎来访,使他失去了宁静 的心境以及和二三知友相对而坐的情趣。风景一出名,也就沦入凡尘,游人云集,使它失去 了宁静的环境以及被真正知音赏玩的欣慰。
当世人纷纷拥向名人和名胜之时,我独爱潜入陋巷僻壤,去寻访不知名的人物和景观。
198810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