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湿疹 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所谓「毒」,是指一些热毒,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樟脑丸等)引致。
至於「湿」,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於人体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於「湿」的状态,症状是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二、湿疹病因病理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浅层真皮及表皮炎。
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临床上瘙痒著明,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 湿疹的原因和诱发的因素常因个体因素和疾病的不同阶段而异,因此不易确定。
其诱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前者在食物方面常见的有鱼、虾等,吸入方面的如花粉、尘螨、羊毛等,微生物如体表化浓性球菌和浅表真菌的感染,生活环境中的如日光、炎热、干燥,各种动物皮毛、皮屑,及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内因方面如慢性感染病灶、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内分泌及代谢改变方面如月经周期、妊娠等因素,血循环障碍常见的如小腿静脉曲张诱发小腿湿疹;神经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
个体的素质也很重要。个体对各种因素的易感性或耐受性还可受生理或病理生理的影响而增强或减弱。 这似乎可以说明,在同一环境和条件,有些人易发湿疹而另一些人则不发病,而有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患者病情加重,而在其他情况下又不引起疾病再发。
根据临床表现、发病过程和组织病理所见,有些患者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 三、湿疹症状 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和慢性湿疹有明显的特征,亚急性期常是急性期缓解的过程或是向慢性期过渡的表现。
1。急性湿疹 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 在损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渐稀疏。
瘙痒较重,常因搔抓使皮疹形成糜烂面,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如伴有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感染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急性湿疹的分布常对称,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全身。
自觉症状有剧烈瘙痒和灼热感,可阵发加重,尤以晚间加剧,影响睡眠及工作。有些患者先有皮肤损伤或虫咬等损害的化脓性感染灶,其脓性液渗出物中的细菌毒素和组织分解产物涂布于周围皮肤,引起创伤周围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及脓疱等多形性损害,逐渐向外扩展,如未及时治疗,可在远隔部位,发生红斑、丘疹及水疱性损害,瘙痒剧烈,称为传染性湿疹样皮炎(infectious eczematoid dermatitis),其皮损红肿渗出较多,发展快。
似急性湿疹,但脓液更多。病程一般为1—2周,如处理不当或反复发作可成慢性。 2。亚急性湿疹 湿疹在急性发作后,红肿及渗出减轻,进入亚急性阶段,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呈暗红色。
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可有鳞屑,瘙痒及病情渐轻好转。有的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及搔抓过度再呈急性发作或可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发展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期迁延而成,或自开始炎症即不十分严重,有散在红斑及丘疹或皮肤搔痒所致的抓痕。
久之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和鳞屑等,可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慢性湿疹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也有所异。
(1)手部湿疹 因接触外界各种刺激因子机会较多。活动频繁,故发病率高。多数起病缓慢,在手背手指等处出现暗红斑块,浸润肥厚明显,边缘清楚,表面干燥粗糙,直径可1-2至数厘米或更大,冬季常有裂隙,在足部的跟部常有类似损害。
如由足癣诱发产生,是足癣湿疹化病变。 (2)肘部湿疹 常见于肘关节的屈侧或伸面,分布对称,为边缘清楚的斑块。皮损干厚覆以少许鳞屑,可有轻度苔藓样变。如遇刺激可急性发作。
乳房湿疹 多见予哺乳期妇女,乳头和乳晕及乳房下呈暗红斑、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楚可伴有糜烂。渗出和裂隙,瘙痒明显,可一侧或对称,停止哺乳后易痊愈。 (3)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 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红肿、渗出和糜烂,慢性者呈苔藓样变。
(4)小腿湿疹 特别是位于小腿内侧下部的慢性湿疹常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初起为暗红斑,边界不清楚,继而出现小丘疹、丘疱疹,易渗出,产生糜烂和溃疡。久之,皮肤明显增厚,硬化,伴有色素沉着。 重时可诱发自身致敏性皮炎。
在四肢、躯干、面部等远隔部位突然对称地出现多数散在或群集性小丘疹、丘疱疹,有时皮损呈玫瑰糠疹样分布及排列,瘙痒剧烈,可伴有浅淋巴结肿大,也可伴有低热及全身不适。原发病灶好转后自身致敏性皮炎可逐渐消退。
尚有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类型如: (1)钱币状湿疹 损害由密集的小丘疹和丘疱疹组成圆形或类圆形钱币状斑块,境界清楚,直径约1-3cm。 急性时色潮红有渗出,转为慢性后,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鳞屑,自觉瘙痒,好发于四肢。
(2)汗疱症(pompholyx) 惯发于手掌、跖、趾侧面,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深在半球形水疱,疱壁紧张而厚,疱液澄清,周围皮肤颜色正常,或轻度潮红,常成批出现,可有痒感。 病程一般2-3周,消退后留下领口状脱屑,如有继发感染,疱液混浊,可形成脓疱,局部明显肿胀、疼痛,相应淋巴结肿大。
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过去称之为汗疱疹,实质上与汗管、汗腺无关,可能是一种湿疹样反应。 四、湿疹诊断检查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湿疹、汗疱疹易与手足癣相混淆。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可有小疱和干燥脱屑,当蔓延至手、足背出现边缘清楚的损害时有很大诊断价值,真菌检查阳性时可以确诊。
五、湿疹治疗方法 患者应对湿疹的发病因素,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有一定认识,以便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忌辛、辣、酒类食物。对鱼、虾等一般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应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不盲目地忌口。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治疗全身性疾病,发现病灶应积极清除。 (一)内用疗法 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常用的有抗组织胺药、镇静安定剂。 对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或用普鲁卡因作静脉封闭。
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即应酌情减量撤除,以防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时应考虑加用相应的抗生素。 (二)局部疗法 对症选用适当的剂型,外用药物应根据需要及皮疹特点,选用清洁、止痒、抗菌、抗炎、收敛及角质促成剂等。
1。急性湿疹 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作冷湿敷,当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有皮质类固醇的霜膏和湿敷交替使用。 2。亚急性湿疹 一般常选用糠馏油、黑豆馏油和含有皮质类固醇的乳剂和糊剂等。
为了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在前述药物中加入新霉素等抗生素。 3。慢性湿疹 常用糠馏油、黑豆馏油、煤焦油和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或霜,也可将这类药物制成硬膏或涂膜剂。
此外,对限局肥厚性损害尚可用皮质类固醇作局部皮内注射。每周1次,一般4一6次为一疗程。[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