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2016-11-18 09:47:49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⑴ 病史与体征:
① 过去有无出血病史及出血症状和起始年龄。
② 家族史如血友病等遗传病史。
③ 前驱感染、服药史、预防接种史可能是诱因。
④ 出血特征:凝血障碍型:多见于<2岁,先天多见,出血部位系为肌肉、关节、内脏,多以血肿见到,出血难止,压迫无效。 毛细血管一血小板型出血特征:幼儿、儿童为主,多为获...[展开]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⑴ 病史与体征:
① 过去有无出血病史及出血症状和起始年龄。
② 家族史如血友病等遗传病史。
③ 前驱感染、服药史、预防接种史可能是诱因。
④ 出血特征:凝血障碍型:多见于<2岁,先天多见,出血部位系为肌肉、关节、内脏,多以血肿见到,出血难止,压迫无效。 毛细血管一血小板型出血特征:幼儿、儿童为主,多为获得性,出血部位见于皮肤、粘膜。
以紫癜、瘀斑形式出现,多见渗血且压迫有效。
⑤ 贫血与失血的关系:出血性疾病,出血在先贫血在后,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一致,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⑵ 实验室检查:是确定出血病因的重要依据。 首先行出血性疾病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块收缩、血小板计数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作为筛查。
① 毛细血管缺陷:出、凝血时间多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多增高。
② 血小板缺陷: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常有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高。
③ 凝血因子缺陷: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血小板计数及毛细血管脆性均正常。
选择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检查:
① 若可能为血管性假血友病,应进一步做阿斯匹林试验。
② 若提示血小板无力症,可行血小板功能试验;
③ 若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做如下过筛试验;
⑴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用于检查第一阶段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⑵ 凝血酶原时间试验(PT):用于检查第二阶段中凝血因子有无缺乏;
⑶ 凝血酶时间试验(TT)或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主要用于检查第三阶段中凝血因子有无缺乏。
同时进行上述三项试验,可区别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环节;
当KPTT延长,PT和TT正常,提示第一阶段的XII、XI、IX、Vlll因子缺乏,或有抗凝物质。
当 KPTT延长,PT延长而 TT正常,提示第二阶段因子 II、V、X缺乏,或有抗凝物质。
当 KPTT、TT正常而PT延长,提示VII因子缺乏。
当三者均延长,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有抗凝物质。
当三者均正常,提示XIII因子缺乏。
要进一步鉴别各因子的缺乏,还需进一步做一些特殊试验。 如凝血酶原消耗纠正试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凝血酶原纠正试验;纤维蛋白稳定试验等。[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