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宝宝 学龄期

小孩遗尿遗屎

孩子今年2岁8个月,这连续五天尿尿拉屎不告诉大人,说妈妈我要尿尿时,裤头里已经有一块湿了,但尿还没尿完再尿还有一大袍尿,我化验了尿没问题.拉屎也不说,就拉在裤子里,有时说拉屎,但已经都拉在裤子上,甚至早就在裤子上拉了,也不吭气,等大人看的时候已经干在裤子上,以前都很好,以前晚上睡到半夜说尿尿,现在也不说,很奇怪,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很头疼,智力语言协调能力都很好,没问题.

全部回答

2007-01-10

0 0

    遗尿症反映了发育上的不成熟,环境因素也给了压力。患者需要作体格检查和尿液分析除外尿路感染和器质性疾病。 引起的原因通常有:1)遗传因素:目前已从“遗尿症”家族中找到遗尿的遗传基因,位于第13对常染色体长臂上。
  2)膀胱容量小:遗尿儿童的膀胱容量比正常儿童平均要小50%。  3)睡眠过深:由于睡得太深,以至于大脑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刺激,因而发生遗尿。4)心理因素:亲人的突然死亡或受伤、父母吵架或离异、母子长期分离、黑夜恐惧等原因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治疗建议:1)取得儿童的合作,奖赏是一种有用的方法;2)大的儿童要自己清洗尿湿的床上用品;3)晚餐后不饮水;4)就寝前排尿;5)不激惹儿童引起生气;6)不要征罚或羞辱;7)列出进步,强化训练和鼓励;8)服用丙咪嗪一般有效,开始应用的2周中服用。
    (摘自尼尔逊儿科学) 具体的治疗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要求孩子定时睡觉(一般在晚上9PM)。2)去厕所:睡前一定要求孩子去厕所小便。因为去厕所小便可以使孩子建立“到厕所去小便”的条件反射。
  3)少喝水:要求孩子睡前(一般从晚饭后开始)不要喝水减少尿量。  4)少兴奋:因为睡前过于兴奋,孩子就会睡得很深,容易尿床。5)开闹钟:临睡前把闹钟定在11PM,放在孩子的耳朵边上。
  一般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闹钟是叫不醒孩子的,仍要去叫,大约经过3个月左右,闹钟就可以把孩子叫醒。为什么闹钟要定在11PM呢?因为绝大多数尿床孩子的首次尿床时间都是在入睡后的最初3个小时以内,所以要提前1个小时(11PM)叫醒孩子。
    叫醒孩子,一定要使孩子彻底醒“透”,否则就会尿不干净,后半夜就容易尿床。将小孩唤醒排尿必须持之以恒,坚持数月,家长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耐心。6)去厕所:在孩子醒“透”以后,不管天气有多冷,一定要让孩子去厕所小便。
  一方面有助于醒得更“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使孩子建立条件反射。  7)父母陪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小便的情况。8)及时鼓励:记录每天遗尿的情况,在不遗尿的当天即对孩子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孩子克服遗尿的信心。
  一般来说,经过上述“家庭心理治疗”,大约3-6个月以后,大多数的孩子就不会再遗尿了。 面对遗尿症这一顽疾,要求医生、患者与亲属全面配合,结合药物治疗、生活管理、心理治疗及功能训练等多种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一些对症药物,国际上近年来多采用去氨加压素类这类药物,增加病儿抗利尿激素的水平以减少尿量,也还是要配合夜间叫醒、控制睡前饮水等行为矫治和诱导、沟通等心理治疗,来帮助患儿增强治愈这种疾病的信心。
  家长特别注意的是避免说教、训斥以及在人前提起孩子尿床的话题,以免刺激孩子的感情。   遗尿的食疗方 1、芡实(鸡头米)30克,煮烂成粥,红复盆子20颗及糖一匙,加粥上。
  补肾缩尿。 2、白果10颗,芡实20克,同煮粥,加糖一匙。 3、栗子10颗,切开两半,用开水煮一下,去壳取肉与芡实30克一同煮粥,加糖一匙。 4、麻雀3~4只,洗净后切碎,用五香粉、酱油、酒精等调料渍半小时,然后用油炸黄,放在芡实粥上同食,补肾壮阳、缩尿。
     5、猪小肚(膀胱)3个,洗净后与芡实同煮烂,取出用开水冲一下,切碎,加酱、麻油,葱姜末等佐料,放在芡实粥上同食,有温固膀胱,缩尿止遗之功效。 6、蚕茧10只,水煮半熟时取汁,兑入糯米粥内,加糖一匙。
  缩尿止遗。 。

2007-01-17

204 0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
  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  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儿童遗尿症的病因 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

包皮过长
、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  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遗传因素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国外报道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历史。单卵双胎同时发生遗尿者较双卵双胎者为多。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1970年有人曾经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63名遗尿儿童,发现膀胱容量比预计少30%。
    1992年我院对44例遗尿儿童作膀胱B型超声检查,除1例正常外,膀胱容量均不同程度小于正常,平均小于正常50%。 睡眠过深 根据不少家长反应,这类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
    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 心理因素 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
     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例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排尿习惯训练不良 有些患儿使用尿布时间过长,以致自幼就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母亲训练幼儿的方法不对,夜间把幼儿唤醒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拉尿,最后也没有看看是否已经排尿,就把孩子抱上床。
    这样幼儿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在一起,构成条件反射。因为孩子有时排了尿,有时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未排尿,这样反会造成孩子排尿紊乱,不可能形成规律。还有的母亲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不管孩子如何挣扎、哭闹,反正不排尿就不让孩子离开便盆,这样会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同样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儿童遗尿症的性格特征 迄今,虽然尚无足够证据说明,遗尿与儿童的性格之间有明确的关系。但是,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性格特点。此外,遗尿患儿可由于遗尿,自己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
     儿童遗尿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应该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  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 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  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
   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
    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对遗尿儿童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行为疗法 设置日程表 从治疗第一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
  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  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一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
  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建立条件反射 从治疗开始起,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此外,要鼓励患儿自己去而所小便,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膀胱功能锻炼 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药物治疗 服用氯丙咪嗪,每天睡前1小时服药1小时服药1次,7岁以下者,每次10+20同一船厂见效后持续服药3个月,然后逐渐减量,用同样的剂量每2天睡前服药一次,持续一个半月。
  再以每3天服药一次,持续一个半月,以至停药,总疗程6个月。 采用小剂量氯丙咪嗪配合治疗。  其作用机制是该药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膀胱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患儿容易惊醒而起床排尿。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个别患儿在治疗开始时,可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未经处理约1-2周可自行消失。 如果患儿的遗尿现象一旦有所好转,千万不可中断训练,否则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以致前功尽弃。
    这也提示,在遗尿症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巩固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遗尿与睡眠的关系 近年来,对遗尿症患儿作睡眠脑电图检查和多导生理仪描记,发现尿床都发生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阶段。
  当时,正处于非眼快动睡眠的3-4期的深睡之中。 遗尿可有一系列的过程,其开始是躯体不安宁,肌张力增加,心搏加速,呼吸急促,皮肤电阻降低,这是一组觉醒征兆。  与此相应,在脑电图上出现高波幅的δ波发放。
  大约过了几十秒钟或几分钟,孩子便在深睡之中尿床了。因此很难将遗尿的孩子唤醒有时往往是大人把尿湿了床的儿童抱起来,换上干衣裤和裤单,他仍然不醒,等到次晨醒来,儿童对尿床经过完全无记忆。 因为尿床的人常在“湿梦”之中,如在梦中掉到了河里而醒来,以致人们长期以为尿床是在做梦时发生的,其实尿床当时并不在梦中,多数遗尿症孩子在发生尿床之前,尚未出现过眼快动睡眠,而大多数是在尿床之后2小时,才出现第一阵眼快动睡眠,正常人每晚有眼快动睡眠4-6阵,而遗尿症患儿在尿床的当晚,只有眼快动睡眠2-3阵。
    因此,有人推想,尿床代替了有梦的眼快动睡眠,实验研究证明,尿床在前,做梦在后,衣服被单潮湿的感觉,被编入了尿床者的梦境,这就是“湿梦”。衣裤和被单被及时换干了的儿童,不做“湿梦”。
   许多人梦见过尿急找厕所找不到,即做了“找厕所的梦”,在焦急中醒来,可能裤子与被单被尿湿了些,但大部分尿还在膀胱里,没有解出来。  这是由于膀胱充盈的信号被编入了梦境,是正常人的梦,遗尿症患儿通常是不做这种梦的。
   。

2007-01-10

206 0

    不要着急,我在摇篮网上帮助您找到了一些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链接中还有更多。 2岁的孩子尿床,不必太担心,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遗尿症是指5岁以后每周至少有一次遗尿者。
  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虽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孩子患遗尿症,但对于大多数尿床的孩子而言,尿床是一种机能性的问题,只要父母注意看护并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孩子尿床的因素,孩子尿床是可以纠正的。   儿童遗尿症纠正对策 案例: 洋洋是个5岁的小男孩,可到现在还常在夜里尿床。
  平时在生活中胆子小、易害羞及敏感。每晚尿床2-3次,首次尿床大多在夜里11点左右,疲劳、兴奋时,尿床次数也会增加。每次尿床以后,有时能自己醒来,但大多情况下照常熟睡。妈咪晚上叫洋洋排尿时,每次都需反复推拉他,才能迷迷糊糊醒来。
    由于尿床常挨妈咪的训斥,因此洋洋在睡觉前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尿湿被褥后又要挨训,心里经常有既害羞又自卑的感觉,常把尿湿的被褥放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妈咪听说尿床可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于是带洋洋来到心理门诊求治。
   心理医生对洋洋进行了详尽的检查,洋洋的生长发育都很正常,精神状态及智力都处于良好状态。  只是了解到他的父亲年幼时也尿床至10岁。最终,洋洋被心理医生确认为遗尿症。 医生解析: 遗尿症是指儿童在5岁以后,仍然不能控制排尿的现象。
  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为:5-6岁每月至少尿床2次,6岁以上每月至少尿床 1次者。 遗尿症可分为夜间尿床、白天尿裤、夜间尿床+白天尿裤三种,其中以夜间尿床最为多见。  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尿床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尿床者约占5%,15岁时仍尿床者只占2%。
  本症多见于男孩,多数能在发病后数年内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部分儿童由于未进行治疗,症状持续到成年。 遗尿症的病因 1。 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双方幼年时均有遗尿,子女发病率约为77%;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人幼年时遗尿,子女发病率约为44%;如果父母双方幼年时均无遗尿者,子女发病率约只有15%。
     2。 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遗尿儿童,发现膀胱容量比预计的要少30%,同时膀胱的容量均不同程度地小于正常,平均小于正常的50%。 3。 心理因素 亲人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或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宝宝遗尿。
  另外,有些宝宝在幼年时没有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一旦尿床便遭责骂,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中,使遗尿症经久不愈。  提醒一点,心理因素不但可使已有控制能力的儿童重新出现遗尿,还可使少数患儿逐渐形成习惯,甚至持续至成年。
   4。 睡眠过深 遗尿的宝宝夜间睡眠都较深,不易被唤醒。即使被唤醒之后,也迷迷糊糊的,因此夜间唤醒宝宝排尿,相对比较困难。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于膀胱的尿意觉醒,使之发生反射性排尿,形成遗尿。
     5。 排尿训练不当 夜里训练过多,如夜里要叫醒宝宝3-4次,甚至4—5次,结果使膀胱未得到扩张,不能产生明显的尿意;夜里训练过少,如给宝宝使用“尿不湿”,不管不闻;训练过早,如在宝宝几个月时就开始进行训练,由于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排尿训练,反因排尿紊乱而尿床;强迫训练,如夜里把宝宝叫醒排尿,不管宝宝如何挣扎、哭闹,只要不排尿就不允许离开便盆。
    这样,使宝宝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6。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专家认为,儿童遗尿主要是由于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功能尚未成熟,夜间不能分泌足够的抗利尿激素控制排尿,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整体发育不完全有关。
   遗尿症性格特征 迄今,尚无足够证据说明,遗尿与儿童的性格之间有明确的关系。  但是,遗尿的儿童大多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特点。此外,遗尿的宝宝可由于遗尿而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
  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 遗尿症矫正对策 医生从治疗起,就应以关心爱护的态度,向患儿及其父母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同时,注意消除紧张、恐惧的情绪,居家采取如下措施。 对策一 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4点后,让宝宝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对策二 建立合理生活制度 使宝宝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对策三 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宝宝,不可让宝宝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宝宝过度兴奋。
   对策四 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 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个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减少尿床的产生。   对策五 更换尿湿的被褥和衣裤 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及时更换,不要让宝宝睡在潮湿的被褥里,潮湿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对策六 遗尿可使宝宝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妈咪不可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宝宝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更加重心理负担。  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
  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对策六 行为治疗 设置日程表,从治疗第一天起设置日程表,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宝宝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及晚餐中液体摄入量太多等。
    当宝宝没有尿床时,把一颗星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对策七 建立条件反射 从治疗开始起,要求父母在宝宝夜晚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将宝宝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宝宝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条件反射建立,宝宝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此外,鼓励宝宝自己去厕所排尿,使他们在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对策八 膀胱功能锻炼 督促宝宝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的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
  鼓励宝宝在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从数1至10,然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对策九 药物治疗 服用氯丙咪嗪,每天临睡前服用一次,剂量遵从医嘱,一般在见效后持续服药3个月。
  然后,用同样的剂量每两天睡前服用一次,持续3个月,总疗程6个月。氯丙咪嗪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使膀胱的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宝宝容易惊醒,起床排尿。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个别宝宝在治疗一开始,如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及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不用处理,大约1-2周就可自行消失。
     对策十 经验认为 宝宝的遗尿现象一旦好转,千万不可中断训练。否则,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以致前功尽弃。这一点也提示,遗尿症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巩固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2007-01-10

178 0

推荐你看看这个帖子。 还有本网站的关于遗尿的食疗方帖子。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