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古代巾帼女英雄的事迹和传说

全部回答

2006-12-28

0 0

    巾帼英雄梁红玉 著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事迹,在《宋史·韩世忠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宋史》却没有讲明梁红玉的籍贯。有关文物史料证明,梁红玉是楚州人。 在苏州灵岩山的西麓,有一座“宋韩蕲王”的墓,近旁有一块神道碑,名曰“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
  墓的主人即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  南宋孝宗赵 于淳熙四年?1177年为岳飞等人平反昭雪,同时也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再谥忠武,并按王的规格重新安葬了韩世忠夫妇,立了一块特大的神道碑。
  此碑高4米多,字数逾万个,俗称“万字碑”。此碑文字虽已剥蚀,几不可见,但苏州博物院存有全碑文本及拓片。碑文中有两处记载了梁红玉的籍贯:“杨国?即梁红玉,家楚州,织薄为屋盖。  ”“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即今镇江也。
  ”此碑建于梁氏去世不到30年,碑名由孝宗亲题,碑文系礼部尚书赵雄撰写,内容应当是十分可靠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
  ”《淮安府志》及此后的《重修山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  北辰坊又名北辰镇、北神堰,位于今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淮安人张鸿烈诗集《淮南诗抄》下卷中有一首题为《北神堰韩蕲王杨国夫人梁氏》,诗中写道:“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
  蕲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至润州?即今镇江。”作者在题记中说:“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以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  ”清末淮安人卢介清所著《咏淮纪略》诗集中有《梁夫人》一诗,首联为:“夫人淮产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乱尘。
  ”其注云:“宋韩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以上材料足可以断定,梁红玉就是淮安人。 梁红玉生于北宋末年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梁红玉少年时代便和家人一起,编织蒲包卖钱度日。  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兵荒马乱,梁红玉便和母亲随大批难民流浪到镇江,后来沦落为军中艺人,以舞剑弹唱为业。
  一年元旦,梁红玉早起进军府贺新年,忽然看见廊柱下好像伏卧着一只白额猛虎,鼾声如雷,非常惊奇。她连忙抽剑欲刺,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士卒。经询问,才知他就是韩世忠。  梁红玉奇其才,将他带到家中,谈得非常投机,不久便由母作主,嫁给了他。
  宋高宗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登基即位之后,见韩世忠南征北讨,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便提升他为浙西制置使,驻守在秀州?今嘉兴。那时,梁红玉带着儿子滞留在临安。两年后,金兵相继攻下徐州、淮安和扬州,南宋朝廷一片惊慌。
    这时,承宣御营使正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彦乘机勾结金人,在京城发动兵变,妄图逼高宗退位。他们担心韩世忠率军前来讨伐,便将梁红玉及其子扣押起来,作为人质。当时的宰相朱胜非常了解梁红玉的为人,便假意向苗傅献计:韩世忠重兵在握,抚慰才是上策。
  苗深信不疑,便奏明被挟制的太后,封梁为安国夫人,派她前去劝说韩世忠,接他进京。  梁红玉假意应允,第二天就赶到秀州,与韩商讨对策。不久,他们调集了四方兵马,与朱胜里应外合,一举平定了叛乱。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驻守京口,抵挡南下的金兵,士卒仅7000人。这年3月,金兀术率领数万精兵,几百艘战船,沿运河南下,企图渡江消灭南宋。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韩世忠夫妇经过周密部署,于15日和金兵展开会战。
  那天,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助战。金兵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哪里。金兀术被堵截在黄天荡里整整48天,出于无奈,情愿尽还所掠,贡献名马,以求生还。但韩世忠坚决不答应。
    后来,金兵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利用老鹳河故道,凿开一条大渠,通到长江,才逃往建康?今南京。金兵败走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上疏朝廷弹劾丈夫“失机纵敌”,请皇上“加罪”。
  这一举动更使朝野震动,人人感佩。不久,朝廷在封赏韩世忠的同时,加封梁红玉为杨国夫人。 1135年,梁红玉和韩世忠乘胜追击金兵,又一次来到家乡淮安府。  他们大修城池,以淮水为界,抵抗金兵。
  他们与士兵同劳役,共甘苦,所以士卒用命,人心一致,镇守楚州10余年,“兵仅3万,而金人不敢犯”。 1140年,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获胜对自己不利,便向金国求和,命岳飞由朱仙镇班师,接着就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
    第二年,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韩世忠和梁红玉力争不得,便愤然辞官,归隐于杭州的马塍梅园。韩世忠卒于1151年,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死,与韩世忠同葬于苏州灵岩山麓。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
    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  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
  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
  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
  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  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

2006-12-29

721 0

钟无颜,是我国第一个女将军春秋时齐国皇后 新中国成立后的女将军李贞是彭德怀亲授唯一女将军

2006-12-29

723 0

我最喜欢鲁迅~~~~~~~~~

2006-12-28

750 0

    妇好是商朝国王武丁的王妃,是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与军事家。 由于妇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商王武丁经常令她主持当时非常重要的祭祀与朗读祭文。她也被任命为卜官,成为武丁时期的一位女政治家。
   妇好也是位军事家。她多次带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妇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  妇好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有拜祭的隆礼。这在商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 武都氐族人杨大眼妻潘氏是我们知道的早期协助丈夫领兵的将领。
  杨大眼仕拓跋魏,历官直阁将军、征虏将军、东荆州将军、武卫将军,屡次出征,与萧梁及荆州少数民族战斗。潘氏武艺高超,善于骑射,自行来到丈夫军中,身着戎装,当厮杀时和丈夫一起与敌军刀剑相交,当游猎时并骑出入丛林。
    战斗或打猎完毕,回到军营,夫妻同坐幕中,与部下将领、幕客随意交谈,笑声四起,杨大眼有时高兴地指着妻子对众人说:“此潘将军也。”可见夫妻情好之深,当众表现出来,不像后世人忌讳公开表达这种感情。
  他们生有三个儿子。后来杨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阳,对丈夫不忠诚,被大眼杀死,与始初的情形迥异(《魏书·杨大眼传》、《北史·杨大眼传》)。   洗夫人(约512~602),南朝高凉郡(今广东南部)人,家族世代为越族首领,少年时代就才华出众,协助长辈安抚部众,行军打仗。
  年长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冯氏来自北方,这时已四世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当地民情,号令不行,洗夫人婚后与冯宝共理政事,处理刑狱,告诫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严惩不贷,做到令行禁止。  当侯景攻打台城,反对梁武帝时,高州刺史李迁仕伪称援助梁朝,召冯宝会师,洗夫人看出诈情,伪言贡献物资,率 兵袭击李迁仕,与陈霸先(后来的陈武帝)合作取得胜利。
  冯宝死后,洗夫人理事。陈朝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洗夫人儿子冯仆相助,洗夫人宁肯儿子被害,不从其乱。  欧阳纥失败,陈朝因洗夫人功劳,封冯仆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将、石龙太守,洗夫人受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陈朝灭亡,洗夫人统辖广东诸郡,被尊为“圣母”,寻归顺隋朝,封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围攻广州,洗夫人发兵与战,亲自披甲,乘马,护卫隋朝使者裴矩,抚绥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为谯国夫人。
    洗夫人又上书揭发番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隋朝查实,处理了赵讷,洗夫人奉诏书,奔走十几个州,安抚民众(《隋书·谯国夫人传》、《北史·谯国夫人传》)。 平阳公主是第一个领兵打仗获得成功的妇女。
  她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隋时与柴绍结婚。李渊太原起兵时,平阳公主正在长安,柴绍对公主说:你父亲起兵将要打京师,我应当去出力,但我们一起走走不了,怎么办呢?主很有主意地说:你快点放心走吧,我一个女子好说,自有走的办法。
    柴绍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户县,变卖家产招募人马,聚众数百人,树起反隋的旗帜,以响应她父亲。又派人联络当地小股反隋武装,占有户县、周至、武功等地,在军中申明纪律,禁止抢掠,老百姓高兴,很快众达7万,威振关中。
  隋炀帝的京师留守发兵攻打公主,公主屡次击败他们。李渊领兵渡过黄河,柴绍来迎接公主,公主率领精兵万余人,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  在进军长安时,公主与柴绍各置幕府,继续统兵征战,她的部队称为“娘子军”。
  她曾驻军于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关,这个地区因此而得名,成为后世的军事重镇。平阳公主的业绩受到后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颂咏之作。明人王世贞《娘子关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关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
    ”(《?m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当时对瓦剌的斗争中也有平阳公主式的女英雄为国 立功。话说回来,平阳公主每战身着甲胄,或以军鼓指挥战斗,或执剑冲锋在前,大约是积劳的原因,起兵六年后公主亡故。
  对她的死,李渊极其悲伤,令丧礼加厚,送葬的仪仗队中要有羽葆(华盖)、鼓吹、大路(大辂,大车)、麾幢、虎贲、甲卒、班剑。  羽葆是有大功勋的人才可能赐用的,李渊以此酬劳女儿助平天下的功劳,但是太常寺官员提出异议,说鼓吹是军乐,自古以来也没有用在妇人葬礼上的,不能用。
  李渊坚持原令,并开导说:像公主那样领兵征战,助建国家,古来也没有呀!用鼓吹军乐正合她的身份事绩。葬礼就按李渊的命令进行了(《新唐书·平阳公主传》、《旧唐书·柴绍传》)。   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与丈夫的结合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说她当妓女时,看中穷困的韩世忠,给予资助,使世忠后日得以发挥才能。当宋室南渡,苗傅、刘正彦废高宗立太子赵时,韩世忠领兵进讨,苗傅将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韩亮关押起来,寻又封梁氏为安国夫人,派她去招抚世忠,梁氏到军中,帮助世忠继续进兵,促成高宗复辟。
    随后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驻守镇江,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梁氏随世忠在军营,当战斗激烈时,亲自击鼓,鼓舞军士斗志和勇气,终于在将士通力奋战下打击了金军。世忠任宁武安化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开辟楚州,与士兵一同劳作,梁氏亲自织草帘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韩世忠传》)。
    梁氏贵为国夫人,从军打仗、生产,不畏劳苦,实有一番作为。她的生活,自会是充实的。 秦良玉,四川忠州人,与石砫宣抚使马千乘结婚。石砫是少数民族土司,长官世袭,秦良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万历年间,明朝出兵攻打贵州播州少数民族,马千乘统帅3000人参加战斗。  秦良玉文武俱能,善于骑射,兼通文词,见识高明,很有胆量,而且风度娴雅,见丈夫出 征,另外带领精兵500自备粮草从征,战斗结束,在川南的战功,他们夫妇数第一。
  马千乘死后,良玉代行其职。天启(1621~1627)时,明朝对辽东后金作战,秦良玉奉调领兵3000进驻山海关参战,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诰,又奉命回四川征兵,恰逢奢崇明、樊龙等在重庆、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为总兵官,统兵讨叛,取得胜利。
    在战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见敌即先逃遁,却嫉妒秦良玉的战功,秦良玉为此上书,指责那些人“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天启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礼对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数民族的土司而歧视她。
   崇祯三年(1630),明朝因后金占据永平等城,又诏秦良玉率师勤王,良玉捐家产助明朝,进京,受崇祯帝召见。  后金军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参加对农民军的战争。川抚邵捷春不懂军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挥下要吃败仗,但无力改变他的军事部署,结果在一次战斗中三万人被张献忠打得全军覆没。
  秦良玉提出招兵二万,一半由自家供给的建议,未被采纳,遂回石砫坚守,后以年老病死。良玉统兵,号令严明,军纪严肃,其部在乡间称为“白杆兵”,很有战力。   白莲教女英雄 王聪儿(公元1777—1798年),襄阳城内人。
  自幼随父走江湖,练就一身武艺。16岁以后与丈夫齐林(襄阳黄龙??人)在农民中发展白莲教组织,进行秘密反清活动。在县衙任总差役的齐林被推为教首。原定嘉庆元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796年6月23日)起义,事泄,齐林等被捕牺牲。
    王聪儿继承丈夫遗志,奔赴黄龙??高举义旗,被齐林弟子姚之富等推为总教师。提出“兴汉灭满”的口号,建元“万利”。三月底,率众四五万人攻占吕堰驿,杀巡检王奠孙,首战告捷,声威大振。
  四月初七攻克樊城。六月挥师南下,连克数州县,进逼孝感,威胁武昌。翌年,与姚之富等分兵三路,攻河南,占陕西。  五月入川东与四川等地义军会合。两军统一整编为八路,年仅20岁的王聪儿被推举为八路兵马总指挥。
  并亲率“襄阳黄号”,回师湖北,直捣襄樊。 清政府先后调动重兵围攻义军,王聪儿转战川、楚、陕深山老林之中,多次出奇制胜,急得嘉庆皇帝束手无策,泪如泉涌,几次易帅。   嘉庆三年三月,因战斗失利,被清军追击包围于郧西卸花坡。
  义军多次与清军激战,未能 破围。四月一日,防线被清军突破,王聪儿率领十几名女义兵且战且退。在寡不敌众、箭矢用尽又无后援的情况下,她和十几名女义兵全部跳崖壮烈牺牲,年仅21岁。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