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又称降低预处理强度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简称为小移植。传统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在被化疗和/或放疗抑制摧毁受者骨髓的基础上,让异体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在受者的骨髓中生根发芽,重建健康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而小移植的关键点是选用达到足够强度的免疫抑制,但受者的骨髓仅仅被抑制而未摧毁的预处理方案,使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能安全植人(因受者的免疫功能已被足够抑制,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又使受者残存的造血功能在短时间(通常为1个月)内恢复。
形成在一定时间内受者体内存在二种造血细胞,即供、受者的造血细胞同时存在,称为嵌合状态。这样可造成受者的免疫耐受,从而减少移植相关的毒副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减少,移植成功率及总体生存率提髙。
由于受者体内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及可能存在的白血病细胞均有相当数量残留,故称为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为保证小移植的成功,在移植后尚需采取如下措施:①移植后加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如前面已介绍的环孢菌素A和麦考酚酸酯联用,但较早开始减量及停用。
②输人同一供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下一个问题中将详细介绍。
此外,宜加大供者造血干细胞输注的数量,最好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因其所含造血干细胞量较骨髓为多,所含的T淋巴细胞数常为骨髓的10倍以上,期望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增加,但程度并不严重,目的为加强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伴随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