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为什么形容不存在的事物用“子虚乌有?

为什么形容不存在的事物用“子虚乌有?

全部回答

2017-07-07

0 0

    现在我们常用“子虚乌有”这个成语来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但是较少为人所知道的是,子虚、乌有本来是两个人名。汉武帝时有一位大才子名叫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来叫做“犬子”,十分不雅,后来有了学问,因为钦佩战国时的名臣蔺相如而改名相如。
  司马相如年轻的时候“好读书,学击剑”,也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在景帝时做了一名武骑常侍,但他不喜欢这份工作,很快辞了官,跟一些游士们来往。  有一天,武帝读到一篇《子虚赋》,非常欣赏,但又觉得遗憾,因为他以为这是古人司马相如像所作,所以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武帝手下有一位养 狗的杨得意,也是蜀人,禀告武帝说:“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 赋”,武帝大惊,将司马相如召来一问,相如说:“有是。
  然此乃诸 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  ”于是接着《子虚赋》的意思 又作了《上林赋》,两篇大赋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既有文采,又 含劝诫,“奏之天子,天子大悦”。《子虚赋》的内容是假托的两人问答,这两个人一位是楚国 派往齐国的使臣子虚,另一位是齐国人乌有先生。
  子虚来到齐 国,齐王发车骑与他田猎,子虚趁机向齐王吹嘘了一番楚国的园 囿是如何的广大,仅云梦一地就是如何的繁茂,楚王田猎又是如 何的威风。  田猎结束以后,子虚去拜访乌有先生,乌有先生对他 的这番渲染很不以为然,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子虚赋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如果果有此事,那么就彰显了楚 王的恶政,如果并无此事,那么则丧失了使臣的信用。
  在接下来的《上林赋》中,司马相如借同时在座的亡是公之 口,指出“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说他们都只不过是诸侯 的园囿,而与天子的上林相差甚远。  作者极力描写了上林苑的 巨丽之美,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写出了大一统帝国的气势与富足。
  但是,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把重点转移到天子身上,说天 子在极乐之时,茫然若失,叹道:“嗟乎,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罢 猎”,命将上林辟为农田,解除山泽之禁,然后“出德号,省刑罚, 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始”。
    正如班固所言,“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 俭”,这篇赋的前面虽是郑、卫之音,但是“曲终而奏雅”,其目的 还是为了劝谏。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子虚”也就是“虚先生”的意思; 乌有先生,也就是“没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没有这位先生”: 三个名字虽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样的。
      其实古代文学中用这种 带有“虚无”意思的字来虚构人名或地名是很常见的,较早的有 《庄子》中的“无何有之乡”,稍晚些的有晋代鲁褒《钱神论》中的 “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等等,都是同一类的用法。
  只是司马 相如和《子虚赋》的名头太大,所以后人也就专用“子虚乌有”来 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