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发展智力,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现今的课堂已不再是当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何主宰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中,课堂提问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提现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教学中如何设立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课堂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准设计的提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内趋力,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全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发展智力,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现今的课堂已不再是当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何主宰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中,课堂提问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提现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教学中如何设立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课堂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准设计的提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内趋力,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要想收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恰当的提问才是最关键的。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增强师生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是每一位现在正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迫切想解决的一个问题。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增强师生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就必须做好一个引导者。
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的设计非常重要。提问设计关系到一节课的很多方面,考虑时应注意:
1、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入手,围绕教材这一中心,考虑学生一节课要学到什么,思考些什么,如何有效地思考,通过思考、学习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
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如:我曾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引入 + 后提问:“ 与 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1答:“都是真分数。
”
生2答:“分子都是1。”
显然,主要是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我的提问意图。后来我改问: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
“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要有逻辑性
提问必须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如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东一脚,西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行,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逐渐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反会使课堂效果不理想。
如在教“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哪两条边组成的?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梯形的什么?
④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⑤怎样来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为什么求梯形面积要用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有科学性
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所以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如在认识圆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提问的:“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
“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映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问就比较严密。而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个老师是这样提问的:第一题表示几分之几?第二题表示几分之几?这种提问看似没有问题,但其中却有不严密之处。
又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后,在小结这两种图形关系时,教师往往会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个令教师满意的回答。
然而,稍一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这一提问内容的本身就存在错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种关系,一般来说,只有在高与底都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答案才成立。这里,教师提问肯定是针对等底等高这一情况的,但如在提问中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使内容发生科学性错误。
那么长期下去,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要有合理性
问题有了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客观主体。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如有一位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应用题的关键要抓住什么?根据刚才的复习,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其实,细细回想一下,课堂上出现的“冷场”情况,有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的提问存在不合理情况,难以为学生理解而造成的。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学校食堂的烟囱需要更换,它的高度的200厘米,直径10厘米,请问做这样一个烟囱最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答题目之前还没感觉到什么,等题目一做完都在下面议论开了:“这么小的烟囱怎么用?学校会有这样的烟囱吗?”这样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5、要有价值性
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取得最佳的效果,这里就有一个选择问题的工作。
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的,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且富于启发性,能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为什么要除以2?”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每个环节的教学,突破这个难点。
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
6、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紧扣教材,把握住重点与难点,有的放矢。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点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时机、关键地方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如一些与重点难点有关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来做示范性的回答,而有的难度不是很大的、起到迁移主导作用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又可以给全体学生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数学课中的一些准备题,基本上学生都能回答,那就请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针对课时目标精心设计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只能请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来回答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