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国期间的“一字师”是谁?

民国期间的“一字师”是谁?

全部回答

2017-07-13

0 0

    所谓“一字师”,是指为别人润色加工一两个字,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原作者为 了表达感激之情,就把赐教者称为“一字师”。古代有很多“一字师”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 有趣的是,民国期间的“一字师”也不少。
  故事一:20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 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 “既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 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小”字。
  事后,陶行 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故事二:20世纪40年代初,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郭沫若也在看戏。  台上,婵娟痛 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听来,总觉得有些不够 味3隔天,郭沫若到台后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说到自己的感受,商量着做些修改。
  有个演员在 一旁插话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这一改,果然 生色不少。  事后,郭沫若特地写了一篇短文附在剧本之后,称这位演员为“一字之师”。
  民国期间,文人墨客云集,谈笑往来,尽得风流,以上这种“一字师”的故事数不胜数, 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名人佳话。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