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ndustrialoilcleaningagent 别名工业油品清洗剂;油污清洗剂 组成一般由活性皂、APG、清洗原 料、缓蚀剂、6501、水、凹凸棒石黏土 等组成。
产品特点本配方经济实用,制成的 洗涤剂属于低温型,表面张力较低、具 有无毒、无刺激性、配伍性好、易生物 降解、起泡性、去污能力等诸多优点的 液体洗涤剂,能节约能源和漂洗用水; 可生物降解,对环境污染小,对皮肤无 刺激性,能广泛用于洗涤行业。
①活性皂的制备方法为:在反应釜内加 入80〜120kg的三乙醇胺,搅拌升温,在45〜 80°C条件下,滴加油酸35〜60kg,控制pH 合适。清洗原料A的制备方法为:在反应釜 内加入水50〜90kg,搅拌升温,45〜80°C条 件下,依次加入6%〜12% AEO、6%〜 12% 6501、2%〜8% TX-10,混合为透明 液体。
可以看看欧美的《新婚告急》《小姐真辣》《偷钱上哈佛》 韩片《淘气少女求爱记》《我的野蛮老师》《手机》八音盒》、《辛德勒的名单》。 公民凯恩(1) 公民凯恩(2) 星球大战(1) 星球大战(2) 悲情城市(1) 悲情城市(2) 狮子王(1) 狮子王(2) 勇敢的心(1) 勇敢的心(2) 花样年华(1) 花样年华(2) 泰坦尼克号(1) 泰坦尼克号(2) 燃情岁月(1) 燃情岁月(2) 阳光灿烂的日子(1) 阳光灿烂的日子(2) 阳光灿烂的日子(3) 西线无战事(1) 西线无战事(2) 马路天使(1) 马路天使(2) 乱世佳人(1) 乱世佳人(2) 魂断蓝桥(1) 魂断蓝桥(2) 卡萨布兰卡(...全部
可以看看欧美的《新婚告急》《小姐真辣》《偷钱上哈佛》
韩片《淘气少女求爱记》《我的野蛮老师》《手机》八音盒》、《辛德勒的名单》。
公民凯恩(1)
公民凯恩(2)
星球大战(1)
星球大战(2)
悲情城市(1)
悲情城市(2)
狮子王(1)
狮子王(2)
勇敢的心(1)
勇敢的心(2)
花样年华(1)
花样年华(2)
泰坦尼克号(1)
泰坦尼克号(2)
燃情岁月(1)
燃情岁月(2)
阳光灿烂的日子(1)
阳光灿烂的日子(2)
阳光灿烂的日子(3)
西线无战事(1)
西线无战事(2)
马路天使(1)
马路天使(2)
乱世佳人(1)
乱世佳人(2)
魂断蓝桥(1)
魂断蓝桥(2)
卡萨布兰卡(1)
卡萨布兰卡(2)
小城之春(1)
小城之春(2)
罗生门(1)
罗生门(2)
罗马假日(1)
罗马假日(2)
后窗(1)
后窗(2)
宾虚(1)
宾虚(2)
西区故事(1)
西区故事(2)
音乐之声(1)
音乐之声(2)
教父(1)
教父(2)
人证(1)
人证(2)
城南旧事(1)
城南旧事(2)
莫扎特(1)
莫扎特(2)
芙蓉镇(1)
芙蓉镇(2)
红高粱(1)
红高粱(2)
十诫(1)
十诫(2)
人鬼情未了(1)
人鬼情未了(2)
与狼共舞(1)
与狼共舞(2)
情人(1)
情人(2)
沉默的羔羊(1)
沉默的羔羊(2)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2)
霸王别姬(1)
霸王别姬(2)
辛德勒的名单(1)
辛德勒的名单(2)
真实的谎言(1)
真实的谎言(2)
阿甘正传(1)
阿甘正传(2)
钢琴课(1)
钢琴课(2)
肖申克的救赎(1)
肖申克的救赎(2)
这个杀手不太冷(1)
这个杀手不太冷(2)
七宗罪(1)
七宗罪(2)
廊桥遗梦(1)
廊桥遗梦(2)
猜火车(1)
猜火车(2)
美丽人生(1)
美丽人生(2)
中央车站(1)
中央车站(2)
楚门的世界(1)
楚门的世界(2)
搏击俱乐部(1)
搏击俱乐部(2)
一一(1)
一一(2)
黑暗中的舞者(1)
黑暗中的舞者(2)
千与千寻(1)
1、 野鹅敢死队
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非常小,可能刚上小学吧。
这个电影当时很轰动,可能因为中国人之前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娱乐片,从电影的性质上说,属于娱乐电影中的动作片类型,其制作模式和后来好莱屋的商业片惊人地一致,我不太清楚这个电影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不论喜不喜爱电影,都对这个片子有很深的印象。
这是一部英国片,集中了里查德·伯顿、里查德·哈里斯、罗杰·摩尔等六七十年代风靡全球的英国精英演员,当然,和当时很多电影一样,进入中国时经过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精心配音。《野鹅敢死队》作为电影来看,情节紧凑,构思巧妙,演员表演和剧情结合得非常好。
电影讲的是一支英国雇佣军到非洲某国执行任务最后被雇主所出卖继而在雇佣军军官弗克纳上校的带领下九死一生回到英国,然后找卑鄙的雇主复仇的故事,现在看来不算新鲜,在当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绝对新颖的。这个电影品质非常棒,火爆场面层出不穷,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算得上无懈可击,一些经典的段落令人津津乐道,尤其最后里查德·哈里斯绝望地喊着:“埃伦,杀死我。
”,相信会给所有看过的人无法磨灭的印象。这是一部很男人的电影,一群老兵仅仅因为喜欢作战而卷进了一场残酷的屠杀,正义和道德在这里不值一提,唯一值得维护的,是屠杀过程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完整地看的次数应该超过十次,从录像带时代开始收藏,现有多个DVD版本,顺便说一句,这个电影音乐很棒。
2、 虎口脱险
这又是一部上海电影译制厂制造的经典,电影原名叫《鸳鸯茶》,引进时变成《虎口脱险》,这个译名尽管有些流俗,但对于当时对娱乐充满着原始的追求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再贴切不过了。
我看过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版本,感觉是如果没有上译厂的翻译,这个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可能还不及现在的三分之一。关于这个电影,不需要多说,当年在法国乃至欧洲就非常轰动,但真正把它当作不容置疑的经典的,也许还是中国人。
德福耐和布尔维尔立刻成了中国人心中的偶像,尤其是演指挥先生的德福耐,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其实在《虎口脱险》之前,已经有一部叫《疯狂的贵族》的德福耐作品进入中国了,资深些的影迷应该不陌生,不过人们潜意识里认识他还是通过《虎口脱险》。
后来中国又引进了多部德福耐的作品,虽然谈不上失败,但也不算很成功。其实德福耐的表演看多了会觉得有失夸张,有时候形体动作枝节太多也显得很生硬,应该说他是个好演员但不算大师,但他在《虎口脱险》里却作出了大师级的表演,德福耐,一个外国人,他演的指挥却成了中国电影史里的著名人物,算奇迹了。
这个电影我看过不下三十遍吧,反正每次电视台放我只要发现不管在做什么一定要把它看完,我记得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这个电影的台词烂熟于心,很多桥段差不多都到能即时表演的地步了。不过随着眼界的开阔,现在看这个电影的次数不多了,而且很难专门看一遍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是我心中一个传奇式的经典。
3、 喋血双雄
《喋血双雄》到现在为止依旧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枪战片,地位至高无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部枪战或警匪性质的电影超过它。这部电影引发了一场枪战片的小规模革命,好莱屋后来拍摄的一些电影,例如《杀人三部曲》,差不多就是向这部片子致敬的模仿之作,包括经典的《盗火线》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更不要说《喋血双雄》的好莱屋版《变脸》。
关于这个电影,再多的评论也不嫌多,换个角度说,也都显得多余,差不多每个看过这个影片的人都会立刻喜欢上它,这就不需要利用任何评论来做推广了。事实上这个电影也是香港黄金时代拍摄的少有的全球通吃的作品,到今天在西方影喋出租的排行榜上依旧名列前茅,在白人中心论依旧大有市场的西方也算一个不小的奇迹。
这部电影之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所谓的电影艺术,而纯粹是因为好看,里面一些经典台词,比如“我相信正义,可没人相信我”,未免因过于直白而略显夸张,但和整个电影结合却又天衣无缝,一个受到道德重压的杀手,一个为了正义不择手段的警察,最大限度地形容出了普通人心目中这两种人的理想境界。
这是一部教科书似的作品,不但超越了地域和时空,也超越了作者自己,甚至一首并不成功的歌也因为这部电影而使我百听不厌。这部电影我完整地看的次数超过二十次,而且至今兴趣盎然。
4、 赌神
说起《赌神》,我立刻会想起以前在录像厅看电影的日子。
我接触录像厅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中国的录像厅已经进入它的繁荣期的晚期。离我们学校大约一公里有一个录像厅,生意异常的火爆,我是那里的常客,也可以说,我就是在那里喜欢上电影并且看了大量港台电影的。
我在那里留下了很多的记忆,比如看《搭错车》时的激动,看《欢颜》时的感动,和女生一起看《舞男情未了》时的尴尬,和一个宿舍的哥们看完《英雄本色》后的豪情满怀,深夜去看A片结果遇见我们系一个年近六十的副教授也聚精会神地在看时的惊奇。
《赌神》是当时录像厅最热门的片子,用现在的话说,放映周期长达数年,假如算大陆录像厅票房的话,我相信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赌神》也是我在录像厅里看的次数最多的电影,应该看过不下十回,王晶的电影我一向不太感冒,但《赌神》除外,这个电影给当时我们的心理造成的暗示是非常深远的,因为正邪第一次在这里产生了错位,体制之外,依旧可以存在一个善恶交错的世界。
除此之外,电影本身拍得张弛有度,搞笑但有必要的克制,尤其是那些闻所未闻的赌术,最强烈地刺激了一个人不劳而获的幻想。《赌神》也是革命性的电影,之后出现了无数跟风作品,但没有任何一部能超越《赌神》。
我在工作以后又多次租带子来反复看这部电影,每次都能带给我一种愉悦,而且这部电影略微有些嘈杂的背景声和那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使我每次都仿佛回到了那烟雾弥漫的录像厅时代。
5、 新龙门客栈
说起香港黄金时代的武侠片,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地提出一大堆片名,我自己喜欢的就有不下二十部,象《黄飞鸿》系列、《东方不败》、《醉拳》等等等,但要选出一部我反复观看而且不感厌烦的,惟有《新龙门客栈》。
所谓《客栈》一出,谁与争锋。《新龙门客栈》是徐克电影的颠峰之作(很奇怪,这个电影的导演不是徐克,但从来没有人觉得这不是徐克作品,而且是代表作),很多人说这个电影里演员表演的独特,比如张曼玉的金镶玉。
不错,金镶玉是香港电影史上重要的一个角色,但若说一部电影仅仅是因为演员表演出色而成为经典,这种概率是非常小的。《新龙门客栈》我最喜欢的,是一种浓厚的历史背景下的怀旧风格,这是缺乏历史的好莱屋所不会拥有的。
影片的风格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的边塞景观和这种景观下千年以来隐藏的恩怨情仇,电影不过是浓缩了这种景观和恩怨,在这一点上,大陆其实也能做到,但香港的导演比起大陆来,更少历史的包袱和文化的束缚,更多想象力的突破,更敢于用娱乐的手段来解构,于是我们得到了一部经典作品。
《新龙门客栈》我看过不下十遍,特别喜欢在夜深的时候一个人体会那种电影造就的历史。
6、 勇闯夺命岛
这部电影其实在很多人眼里不应该很特别,但我喜欢。正式放映的时候,我一连进电影院看了三次,陪着不同的人,我竭力向别人推荐这部片子,乃至于自己掏腰包请别人欣赏,当我请的人很满足地说:“好看,确实好看”时(事实上每次都得到了这句话),我的心理也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我从来没有体会到请人看一部外国电影居然也会有请人品尝自己做的菜一样的心情。
我喜欢《勇夺命岛》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我喜欢埃德·哈里斯(而不是康纳利或凯奇),我非常喜欢这种承受着道德压力的叛逆角色,喜欢他的理由和喜欢小庄是一样的;第二,我非常非常喜欢这个电影的音乐,百听不厌,我喜欢在开车的时候听,喜欢在写东西的时候听,喜欢在逛喋店书店的时候听,总之,喜欢在每当我想听音乐的时候听。
第三,我喜欢迈克·贝,我喜欢这个火爆的男人,我喜欢看昂贵的跑车被炸成碎片时的刺激,喜欢看一个菜鸟去拯救全人类的想象,尤其喜欢MM在看到他的电影时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这才是大场面”时的感觉,有人不遗余力地批判《珍珠港》或是《世界末日》,但我从来没觉得这些电影使我感得不愉快。
要问《勇闯夺命岛》有多大的影响,我不久前在看一部国产军事记录片的时候,居然发现这部片子大段地剪辑了《勇闯夺命岛》的镜头,这可是一部严肃的军事教育片!有人喜欢拿《真实的谎言》或《生死时速》和这部电影对比,也许很多人觉得这种对比很贴切,但在我眼里这完全是类似于拿中国足球队和巴西队进行对比的荒谬。
7、 莫斯科保卫战
前苏联八十年代初拍摄的战争史诗片,全景式地表现了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德战争爆发到莫斯科会战结束的这一段历史,影片场面浩大,具有明显的史诗风格。
这部电影的拍摄年代正是冷战临近结束,苏联开始步入反思年代的前夜,也可以说,这是苏联最后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主旋律影片,相比起六十年代末的《解放》和更早的《攻克柏林》,《莫斯科保卫战》弱化了对领袖人物的正面宣传和对反面人物的漫画式处理,立场的客观化倾向也很明显,德国方面从希特勒到普通军官,不再是那种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而苏联方面斯大林也不再是那种高大威武红光满面永远镇静自若的形象。
和好莱屋及英德等国的战争片相比,《莫斯科保卫战》的特点在于对战争进行全方位的表现而不是对细节的处理,是对军队整体的描述而不是对士兵个体的表现,而浩大的战争场面则成为这一特色的必然结果。当然,不能说这部电影完全忽视了细节,一些地方比如对卓娅的表现细节上还是很丰富的,但总体上,更倾向于对战争场面进行宏观的拍摄。
这同样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电影,尤其对中国九十年代的战争片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大决战》系列,《大进军》系列,无不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包括战争场面的控制,对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客观化描述,重点表现高级将领和领袖人物兼顾下层官兵的层次分明的人物形象,还有那种多次采用旁白来介绍背景和人物的方式也为这部电影及以后的中国战争片所独有。
战争片是所有男孩子从小的一个梦想,《莫斯科保卫战》则是战争片中最令人激动的一个高潮,抛开其中必然会有但已经大大被弱化的意识形态味道,这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战争史诗片,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唯一不适合反复观看的地方在于它的长度,接近六个小时,实在太长了。
8、 英雄
到了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大倒胃口,没错,就是张艺谋的《英雄》,就是那部被人说成替杀人找些理由的反动电影《英雄》,就是那部被人说成史上最烂的烂片(在《十面埋伏》出现前)的《英雄》,就是那部被人说成世上最傻的“大王,傻不傻”的《英雄》。
实际上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它的绚烂的西部风情,喜欢它那恰到好处的对大场面的控制,喜欢在甄子丹和李连杰、李连杰和梁朝伟对决时那若隐若现宛如走钢丝般的秦腔,尤其喜欢当张曼玉对梁朝伟说“你心里只有天下”时梁朝伟脱口而出“还有你”时瞬间即逝的感动。
我一直认为《英雄》是一部有缺陷但很经典的电影,我不知道经典电影该如何定义,但我在《亚瑟王》里看到了对《英雄》的模仿,我觉得如果定义经典有很多标准,那么能够被好莱屋模仿就一定可以算一条。如果说英雄在剧情和主题上有缺陷,那么在技术上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精彩之作,张艺谋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片导演,他更倾向于商业片,他具有和香港导演一样的娱乐细胞,《英雄》作为商业片可以说是完美的,它突破了大陆导演乃至文化圈的逻辑底线,这种突破在香港毫不希奇,但在大陆他可能要承担某种风险,而事实是,大陆导演可能只有冯小刚和张艺谋具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娱乐细胞。
事实上,当我们痛骂无名为了天下而放过秦王所体现的价值观时,在金庸的小说中《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放弃了对朱元障的刺杀,并且,张无忌只不过一转念间,而无名则曲折得多。这种“天下”的价值观是儒家正统的舍小我而为大我的体现,而对一部电影如此脆弱则体现出中国文化界的某种焦虑。
抛开这些来看,《英雄》至少不是一部烂片,从这部电影出世到现在,我看了至少十遍,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另外谭盾的音乐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重要理由,虽然很多人表示这实际是谭盾的失败之作,但我不觉得,尽管音乐在电影中多次以重复的形式出现,但我没有觉得单调,而且还听出了少许感动。
9、现代启示录
越战片作为战争片总类下的一个小分支,历来有很独特的地位,好莱屋在对待越战和二战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总的看来,二战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拯救文明世界的正义之战(当然,不是每个导演都这么认为),美国人对此没有什么道德包袱,所以象《百战荣归》或《巴顿将军》之类的主旋律影片也可以出自好莱屋,甚至可以获得奥斯卡,在二战片中对战争的反思也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而不是对国家政策或美国价值观的反思,所以美国的二战片基本还是使战争分出了正义与非正义。
越战则不同,越战不是一场正义之战,相应地,越战对美国造成了永难弥合的创伤。反映到电影上,越战片更多地体现的是对美国价值观的反思,比如《猎鹿人》或《生于七月四日》,奥斯卡也从不吝啬让这些电影获奖,相反,尽管在美国军方的介入或支持下也有一些正面歌颂越战的影片,但这类影片从来不是越战片的主流更没有任何一个脑子进水的评委会投它一票,实际上奥斯卡尽管很商业但没有必要怀疑他的品质。
越战片我最喜欢的是《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这三部电影都属于我会反复观看而不厌烦的,但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带有一种很强烈的史诗风格,对越战中美国的立场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颠覆,其中充满了暴力、疯狂及荒诞,这种非理性也正是越战中美国的立场所在。
越战正式结束在七五年,而七八年好莱屋就拍出了《猎鹿人》和《现代启示录》这样非凡的越战片,足以使我向好莱屋表达最诚挚的敬意。《现代启示录》的一些段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无法复制的经典,比如在瓦格纳的交响乐中冲向海边村庄的直升机编队,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无可比拟的,看完《现代启示录》会对中国的战争片产生一种绝望。
这个电影还有一点,原来在中国流行的版本剪去了大约四十分钟,只有一百五十分钟左右,真正未剪辑的版本实际超过180分钟,剪去的部分是两段有大量暴露及性爱镜头的段落,估计在美国正式放映的也是剪辑版,不然分级不会是PG-13。
10、唐伯虎点秋香
呵呵,又到低级趣味了。星爷的电影我一直都非常之喜欢看,不过星爷的东西良莠不齐,很多电影我只是喜欢某几个片段或某些台词,真正整部电影都让我喜欢的反而不多,象《鹿鼎记》本来很好,不过王晶太恶搞了,里面恶俗的东西加进太多。
很多人都喜欢的《喜剧之王》,我感觉其实也一般,而且令我想起卓别林的《舞台生涯》,即便《大话西游》感觉也很一般,一个很粗糙的解构作品罢了。真正让我看了又看的,还是《唐伯虎点秋香》,因为它实在太搞笑了,无厘头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又没有失控,这一点很难得,因为星爷很多电影往往会处于失控状态,这和导演有关,也和星爷过于抢镜且夸张的表演有关。
这部电影令人从头笑到尾但没有失控的感觉,非常经典,陈百祥、郑佩佩几个配角也异常出色,唯一的遗憾是巩俐的表演实在太僵硬,严重影响了影片的质量,还好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这部影片。这部电影我过十多遍,每次都笑得很开心。
11、桂河大桥
世界性的导演里最喜欢英国的大卫·里恩,他是西方著名导演中拍摄史诗风格电影最出色的一位,《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桂河大桥》、《印度之行》都是他的杰作,他拍摄的电影不算多,但得到的各种世界性奖项之多、获奖概率之高,都是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
大卫·里恩最擅长的是,应该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的特点揉合在一起,尤其是在严肃题材的影片中使用娱乐片的手法,这在严肃的文艺片导演中是很少见的。《桂河大桥》是二战片中少见的反战影片,但更是对英国文化进行不留情面反思的作品,这种反思后在《阿拉伯的劳伦斯》里达到了高潮。
在拍摄这部电影正是冷战逐渐升温而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的英国正在日渐衰落的时期,这种背景使里恩非常容易形成对英国传统进行批判的心理,英国上校克尼尔森正是这种批判的典型形象。英国人是一个非常热衷于自我批判的民族,即便在他们强大的时候,在文学作品里也充满了对自己的嘲弄和揭露,而在英国日渐势微的日子里,这种反思当然更有了自虐的味道,事实上我看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英国电影都充满了对自身的嘲笑和批判,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顽强地植根于民族的血液中,使英国虽然不再是超级大国,但始终保持了一级强国的尊严,并且顽强地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美国,美国作为大英帝国的继承者,继续使英国的文化保持着对世界的优势。
抛开这些,单纯地从电影来说,这部大投资、大场面的电影,在里恩的调度下拍得惊险跌宕,引人入胜,对美、日、英三国人各自的民族特性进行了完美的表达。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七项大奖及无数的其他世界性奖项,但一个普通观众却可以象欣赏一部商业大片一样轻松地观看它,这样雅俗共赏面面俱到的影片并不多见。
12、罗马假日
这部大俗亦大雅的电影实在有太多的说头,基本上这是一个介乎于童话与神话之间的故事——对于赫本来说,应该是童话,对于派克来说,差不多算神话了。而对于所有热恋中的人来说,爱情袭来的那一刹那都是童话,也都是神话。
最妙的是,这部电影没有让童话成为现实,假如按照一般的灰姑娘定理,派克和公主最后相恋结婚,那么,迟早我们都要等来深化破灭的一天,如戴安娜和查尔斯的故事。假如这一天没有到来,我们更会觉得这索然无味,因为这种单调的婚后生活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当然,人们也许会觉得这种幸福也值得祝福,但那不过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复制而不是电影。
《罗马假日》拍摄在一个好莱屋思想相对保守的年代,对很多感情戏都作了唯美化的处理,而派克和赫本又具有天然的健康形象,种种因由,使《罗马假日》成为了一部健康向上、积极正面的爱情经典,而且成为热恋男女共同观看的保留节目,同时也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罗马假日》应该是所有异性恋者心中的圣典(当然同性恋者也不必遗憾,现在有了《断臂山》),除此而外,这部电影具有的轻喜剧风格也使人能轻松自在地欣赏而不觉得沉重,爱情可以有多种结局,但也许都要经历一个相同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曾经度过自己的“罗马假日”,当然不会全部以记者和公主的身份。
13、两个人的车站
《两个人的车站》是前苏联八十年代初期拍摄的,导演是梁赞诺夫,一个顶级的前苏联导演,他的电影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国,《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都是他的杰作,这些电影是苏联作为一个特定的符号对中国的最后一次影响。
电影拍摄的年代正是苏联的社会肌体开始嬗变的时期,而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也正在经历改革的阵痛,尽管结局不同,但过程却相差无己。《两个人的车站》最令人难忘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能在一部苏联电影里寻找到关于生活的记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非凡之处。
那些态度恶劣的国营餐馆的服务员、投机倒把的列车员、内外有别的宾馆、卖水果的自由市场,普通人的压抑和善良,无一不存在于中国人自己的记忆中,至少到九十年代中期,在我开始以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时候,我依旧的经历依旧能和观看这部电影得到的感受相互印证。
苏联人看这部电影更多的会是思考,比如无罪的人被关押这一引发种种故事的线索,触动了苏联人多年来心底的隐痛,而对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感受会是对一个特定年代的回忆。这部电影是梁赞诺夫轻喜剧风格的代表作,含蓄的幽默、浓郁的俄罗斯怀旧情绪、不易被察觉的感动,使这个电影品味起来如醇酒一样回味悠长。
14、帝国的毁灭
我是一个二战片的狂热爱好者,在我收藏的两百多部二战题材电影中,德国作为二战的主要策源地,他的二战电影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尽管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不算多,但象《从海底出击》、《铁皮鼓》、《斯大林格勒》、《帝国的毁灭》、《莉莉·玛莲》等片,无一不是精品巨作,相比起日本六七十年代拍摄的那些态度暧昧的二战片,德国是以完全彻底的反思态度来看待这场战争的。
《帝国的毁灭》也许不是众多德国二战片中最出色的(从电影本身的角度看我认为《从海底出击》是最卓越的战争片),但却是最独特的。这部电影对希特勒作了某种“类人”的表达,当然,当你看完电影,你会认同这种观察角度的变化,观察角度的变化绝不意味着观点的变化,德国人在这一点上严谨而严肃的。
影片以非常明显的纪实风格回顾了希特勒及纳粹诸要人最后的日子,回顾了帝国毁灭的最后一刻,电影既不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告诉你纳粹兴亡的原因,也不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人性的复杂,导演只是告诉你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足以使你体会出纳粹灭亡的某种必然性,比如对希特勒对待平民的态度、最后时刻执行的各种死刑、戈贝尔关于德国人需要为他们的选择付出代价的言论。
电影多次用相对静态的镜头表现了震撼人心的场景,比如戈贝尔夫人亲自杀死了她的六个孩子,原因仅仅是不愿意她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纳粹的世界,这是一种已经不能用疯狂来形容的情感。类似的电影很容易陷入枯燥,但这部电影却非常的流畅紧凑,可以让你象看惊险片一样目不转睛,的确,让尽可能多的人来观看才是这类影片最大的追求。
15、辛德勒名单
不知道该把这部电影归到什么类型,战争片、剧情片还是别的什么片,我觉得这类电影是一种战争灾难片,类似的电影应该有一个独立的类型。犹太人在二战中多舛的命运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辛德勒名单》使这一题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关注。
尽管影片中辛德勒灵魂的洗礼过程还是有明显的戏剧化痕迹,明显的是那段著名的骑马观看犹态人被强制迁出的过程,但无可争议的是这种洗礼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部分摘选)。收起
广州人流去玛莱医院好不好?
453人阅读
转轮术是什么意思
0人阅读
什么是“混合牙列期”?
197人阅读
夫妻每次做爱多长时间为正常啊?
157人阅读
2018-01-27
2019-09-23
2015-10-19
2016-03-23
2018-01-05
2018-09-07
2016-12-05
2017-03-01
2020-01-03
2018-03-09
2021-06-11
2021-06-11
2021-06-11
2021-06-11
2021-06-11
2021-06-11
2021-06-09
2021-06-10
2021-06-09
2021-06-09
2022-05-12
2022-05-06
2022-05-06
2022-05-13
2022-04-28
2022-04-28
2022-04-28
2022-04-28
2022-05-12
2022-05-04
2022-05-06
2022-05-09
2022-05-06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07
2022-05-08
2022-05-12
2022-05-08
2022-05-09
2022-04-29
2022-05-03
2022-05-09
2022-04-27
2022-05-01
2022-04-29
2022-04-29
2022-05-02
2022-04-29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