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如下:( 1 ) 湿热中阻:胁胀脘闷,恶心厌油腻,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黏口苦,大便黏滞臭秽或便溏,口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方药:茵陈汤加味:茵陈20克,梔子6克,大黄5克,金钱草 15克,板蓝根 20克,黄芩10克,蒲公英15克,虎杖20克,金银花20克,车前子、车前草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胸脘满闷甚伴大便不爽者加全瓜蒌12克、法半夏 10克、黄连6克以宽中行气,清热燥湿,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10克、黄连6克以清热止呕;纳呆不饥者加谷芽、麦芽各30克以消积化滞,开胃健脾。( 2 ) 肝郁脾虚: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 ,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健脾和中解毒。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 10克 ,茯苓 15克 ,白术10克 ,甘草6克 ,丹参 15克 ,枳壳 10克,虎杖15克,金银花20克。
每日1剂,水煎服。若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行气止痛;胁痛固定,痛如针刺可加红花6克 、延胡索20克活血祛瘀止痛;脘痞腹胀甚者加佛手10克 、砂仁6克、生麦芽30克以行气消滞除痞胀;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15克补气生津。
( 3 ) 肝肾阴虚:右胁隐痛,劳累尤甚,或有灼热感,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潮热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鼻齿蚰,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则:养血柔肝,滋阴补肾。方药:一贯煎加味:生地黄20克 ,沙参15克,麦冬15克 ,当归10克,枸 杞 子 10克,川棟子10克,牡丹皮10克,五味子10克 ,女贞子10克,酸枣仁10克,白茅根20克,虎杖20克。
每日1剂,水煎服。胁痛明显加郁金10克、延胡索20克以行气活血止痛 ;午后低热者加地骨皮10克、百合15克以清热养阴;纳差者加炒谷芽30克、麦芽30克、山楂10克以开胃健脾。
( 4 ) 瘀血阻络: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肝脾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经行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 10克 ,枳壳 10克 ,白芍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9克,乌药10克,川; 10克,香附15克,牡丹皮10克,甘草6克,丹参10克,虎杖20克,熟地黄12克。
每日1剂,水煎服。胁肋刺痛明显者加川棟子10克、延胡索 15克以行气止痛;肝脾大明显者加生牡蛎(先煎)20克、夏枯草 15克、炙鳖甲(先煎)15克以软坚散结消积;鼻舰者加白茅根20克、三七粉1。
5克 (冲服)以凉血止血;兼有痰浊者加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以燥湿化痰;气阴两虚,倦怠少力者加太子参15克、黄芪10克以益气养阴。( 5 ) 脾肾阳虚:畏寒喜暖,精神疲惫,四肢不温,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甚则滑泄失禁 ,下肢水肿,甚则水鼓,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或弱。
治则: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党参 10克 ,生黄芪 15克 ,白术15克 ,干姜5克 ,制 附 子 (先煎)6克,桂枝6克 ,山药 15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 泻 15克,炙甘草6克 ,丹参15克,桑寄生12克。
腹胀甚者加厚朴10克,白蔻仁5克以行气畅中;便溏甚者加白扁豆10克,木香6克 (后 下 )以健脾利湿行气 ;尿少腹水者加车前子20克、冬瓜皮15克、冬瓜仁15克以利水消胀。[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