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6-10-25 23:33:42
治疗脂肪肝 运动、饮食控制第一 药物干预第二
——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
被称为现代“富贵病...[展开]
治疗脂肪肝 运动、饮食控制第一 药物干预第二
——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
被称为现代“富贵病”之一的脂肪肝,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但临床医师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
为此,会议期间,记者就临床医师关心的脂肪肝相关问题采访了贾继东教授。
记者:我们知道,脂肪肝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类,那么哪种对人们的危害更大?
贾教授:酒精性脂肪肝的定义非常明确。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每天饮酒量<20 g的脂肪肝,目前来看,非酒精性脂肪肝涉及面较广,发病率较高。王宝恩教授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到,在上海进行的人群调查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7。
29%。虽然这是一个地区性数据,但据统计,人群发病率将近10%~20%,超过了乙肝发病率,一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可能有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潜在危险,因此说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影响大一些。
记者: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或肝病在预后和处理原则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贾教授:广义上可以统称为脂肪肝或脂肪性肝病。 其中,只有脂肪变,而肝脏炎症坏死不明显的,称为单纯脂肪肝;如果合并明显的肝脏炎症坏死,则称为脂肪性肝炎。
单纯脂肪肝进展缓慢,预后较好;而脂肪性肝炎有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个别可发生肝硬化。因此在临床上一定要把单纯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区别开来。
从单纯脂肪肝到脂肪性肝炎是由轻到重的过程,总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即首先寻找病因,饮酒者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如果有肥胖、血脂高、血糖高、超重等,通过低脂饮食、运动可以改善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记者:目前对脂肪性肝病是否存在过度诊断?
贾教授:有可能,B超诊断脂肪肝既可产生假阳性也有假阴性,一方面可能对轻度脂肪肝不敏感,另一方面B超发现的脂肪肝可能不被CT、肝穿证实。
但B超没有创伤性、比较便宜,目前还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对于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明显脂肪肝,B超的诊断价值较大,个别极轻微脂肪肝可能会有误诊。
与B超相比,CT平扫的特异性更强,肝功能检测可用于判断是否合并炎症,但不完全可靠,因为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炎症坏死程度并不一定平行,最重要的是肝脏穿刺。
B超、CT只能判断脂肪肝的程度,但不能判断炎症坏死的程度。
记者:请您谈谈降脂药物与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贾教授:脂肪肝患者多合并高血脂,但降脂药有时会导致肝损害,因此一般建议,首先进行运动、减肥,如果控制不佳,可加用降脂药,但要严密观察肝功能,如果发现转氨酶升高,提示肝损害,应立刻停药或换药。
记者:面对脂肪肝患者,我们在临床上如何把握保肝药物的治疗尺度?
目前在一些基层医院,医师和病人认为,只要转氨酶不高,就可以不处理,而一旦转氨酶升高,就立刻给予保肝药物。 虽然许多保肝药物可降低转氨酶,但对脂肪肝的疗效并不确切。
国外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匹格列酮、罗格列酮的研究较多,初步临床试验证实,这类药物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脂肪肝有效,但还需进行大规模试验证实。熊去氧胆酸曾被认为对脂肪肝有效,但经2年随机双盲试验并未证实其疗效。
因此截至目前,还没有一种针对脂肪肝的特效药,最基础的治疗应该是运动和控制饮食。
贾继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副主编等职。
1990-1993年在首都医学院攻读消化内科博士学位,1997-1999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胃肠与肝病科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跨世纪使优秀人才工程”及“十百千”优秀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主要从事慢性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临床方面,除熟悉各种慢性肝炎的系统诊治外,对少见和疑难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酒精或药物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以及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内科学问题有较高的学术兴趣和临床经验。
主要科研方向为慢性肝病伴肝纤维化的发生机理及治疗。 主要研究内容为肝脏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其在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对肝脏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代谢的影响等。
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美国肝病学会 (AASLD) 、欧洲肝病学会(EASL)会员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