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笔记寻求我要考辽宁大学的
第一编 总论
1。管理和管理学:
管理的定义:中文的“管理”侧重于控制,西文的management侧重于协调。问题:管理活动是科学还是艺术。
管理的作用:亚当•斯密提出管理是生产力;萨伊开始认识到管理是生产的第四要素;制度经济学对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了论证。
管理者角色:明茨伯格,人际,信息,决策。
2。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自古有之,但是,工业化以前的管理活动,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之上,具有简单性和经验性,对理论的需求程度不高,所以,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形成管理学这一学科。 真正的管理学,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由此而来的专业分工、市场竞争的组织联系基础之上,...全部
第一编 总论
1。管理和管理学:
管理的定义:中文的“管理”侧重于控制,西文的management侧重于协调。问题:管理活动是科学还是艺术。
管理的作用:亚当•斯密提出管理是生产力;萨伊开始认识到管理是生产的第四要素;制度经济学对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了论证。
管理者角色:明茨伯格,人际,信息,决策。
2。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自古有之,但是,工业化以前的管理活动,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之上,具有简单性和经验性,对理论的需求程度不高,所以,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形成管理学这一学科。
真正的管理学,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由此而来的专业分工、市场竞争的组织联系基础之上,因此,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工业化以后的产物。具体来说,一直到西方进入了工业社会,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诞生了管理学。
工业革命以后,大工厂的经营成为社会问题,劳资冲突日益加剧。先驱者欧文,;巴贝奇;美国纽约和伊利铁路公司的总监麦卡勒姆,这些人的努力,为管理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1900年前后,管理学正式诞生,开始了管理学的古典阶段(科学管理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挑战面前,管理学开始了新的探索,由此诞生出了现代管理学(社会人时代或行为科学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民权运动、政府改革等等社会变化的冲击,使管理学的视野更为开阔。
大致表现有以下方面:一是系统论进入管理研究;二是管理哲学开始兴起;三是人们重新审视管理经验,经验学派成为管理学的重要支柱;四是决策理论的深化和管理方法的突飞猛进。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都对管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管理过程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但至今尚未突破法约尔模式。
3。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从整体性出发,认识系统的层次性、开放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等。并认识权变理论的思路。了解贝塔朗菲、卡斯特。
人本原理: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认识人与组织的关系(人是主体,管理要发展人性,为人服务),了解福莱特、巴纳德、阿吉里斯。
其他:责任原理(强调权责一致);效益原理(效率、效果、效益的概念区别);伦理原理。
4。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权力支配):垂直性、强制性、无偿性。
经济方法(契约交易):平等性、诱导性、交易性。
其他:法律方法的辅助性和规范性;教育方法。
第二编 管理前提和本质
1。管理伦理:
2。组织文化:
文化的定义(泰勒);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建设。
3。管理信息:
信息的要求:及时,准确,充分。管理信息系统。
4。决策:
决策研究从二战以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所谓决策,就是人们对某一项行动方案的设计和选择。不但是管理学,其他学科也犯愁重视决策研究。
总体来说,管理学研究决策,侧重于决策的科学化;政治学研究决策,侧重于决策的民主化。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所不同。科学化以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衡量,而民主化则以是否符合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来衡量。
在决策中,二者存在优先选择问题。
早期研究决策,注重最优选择。从西蒙开始,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从而引出了满意型决策模式。西蒙认为,决策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要受信息的限制、时间的限制和预测他人行为的限制,因而,不可能实现完全理性。
对此,决策应当放弃最优概念,代之以满意概念,即确定目标的最低限度,然后寻求能够达到目标的优化方案。
决策是对行为的设计,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犹豫-抉择”模式,二是“刺激-反应”模式。
合理的决策机制,是提高“刺激-反应”行为的理性程度。组织的作用,就在于给人们提供适当的信息,形成成员行为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最终提高人们的行为理性。
决策的程序:西蒙将统一的决策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情报活动阶段,即了解环境变化,寻求相关的决策信息,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二是设计活动阶段,即寻找、制定并分析各种有可能达到决策目标的备选方案;三是抉择活动阶段,即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从一组备选方案中选出并确定一个最符合某种满意标准的方案;四为审查活动阶段,即对已进行的抉择作出评价。
一般认为,决策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应遵循下列程序:第一步:提出问题,制定目标。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相矛盾的表现。提出决策问题以后,则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制定决策目标。目标有三个要求:(1)可计量;(2)有时限;(3)明确责任人。
第二步:分析评估,拟定方案。对决策目标的约束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论证和评估有无拟定方案的必要性,进行方案设计,在方案内部实现优化(重要决策还要有附件),形成两个以上备选方案。第三步:审校方案,择优决策。
检验各个方案的准则和客观依据,对设计方案时的价值准则进行重新审定,重新确认目标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对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并做出决策决定。第四步:实施反馈,修正决策。根据反馈,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修正决策。
如果新的问题超出了应变措施的范围,则要进入新一轮决策,或为重新决策,或为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具有三个特点:非零起点,回溯分析,双重优化。
决策方法:德尔菲法;矩阵分析(波士顿产品矩阵,壳牌政策矩阵);量本利分析;决策树;最小遗憾法。
第三编 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环节,不但要包括对未来的目标设定,而且要设计出实现目标的行动路线、所经过的阶段程序以及所使用的手段方法。5W1H分析法。计划的类型。
计划必须有充分的依据。
具体是:(1)资源依据,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人财物,无形资源包括社会声誉、公共关系。(2)业务性质。(3)发展趋势。
计划的标准:(1)统一性,计划是一个整体。(2)持续性,计划应该前后衔接。
(3)灵活性,计划能够随人们认识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4)精确性,计划在允许的范围应力求减少误差。
计划的作用在于:更好地配置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采用更合理的方法技术,增进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包括行为的可预知性,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
制定计划的权力一般不宜下放,否则容易造成计划的内部冲突。领导人制定计划,专业能力相对来说是次要的,首要的是对目标的把握,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进取心,对人员有充分的了解,上下左右的沟通和协调。
当代的计划研究,从环境出发进入战略研究。环境研究的内容方法(波特分析模式,SWOT模式)。战略选择: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发展战略有成本战略和特色战略,风险战略有一体化战略和多角化战略。
计划的实施:
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根据组织发展的总目标,层层分解出子目标,构成一个目标体系。
强调各级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都要参加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工作,在完成目标中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的主动作用,并把目标作为对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依据。目标管理的实质,在于下级人员参与管理。注意:(1)目标的制定领域,必须是本单位的关键领域。
包括企业的市场地位、技术状态、生产能力、物财资源、利润、管理人员的行为和发展、职工的行为和态度、企业的公共责任,共八大领域。企业的总目标为一级目标,八大领域的目标为二级目标,为八大领域完成目标而制定的部门或个人工作目标为三级及其更下级的目标。
(2)重视整体目标(也叫目标总汇)的功能。(3)目标管理的实施要重视组织协调。目标管理的最主要的作用,表现在对管理工作的协调上。杜拉克提出,协调比分工更为困难,一体化比差异化更为复杂。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着三种“歧向力量”,即专业分工的差异、等级的差异和想象力的差异。
其中每种“歧向力量”都潜伏着使组织内部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目标管理能够有效地把管理人员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联系起来,以避免发生上述矛盾和冲突。目标管理的实质,是员工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目标管理试图把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同以人员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统一起来。
(4)推行目标管理,必须注意其实施操作条件。
滚动式计划;网络技术(CPM和PERT);
计划和战略的创新问题:创新应拥有相应资源,具备可实现的技术路径,进行成本核算。
第四编 组织
1。
组织设计:
任何组织都有结构问题。组织结构包括层次划分、部门划分、组织关系的设计等内容,其目的是形成一个整体。
组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问题。管理学界普遍认为,管理幅度不能过大。
幅度过大,会造成失控、混乱、信息障碍等等弊端。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监控手段、领导能力、部下状况、参谋秘书状况等等。但是,幅度和层次成反比。管理层次也不能过多,层次过多会造成降低效率、阻滞信息、组织断裂等弊端。
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的关系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积极方法是实现组织的权力均等化(扁平化),消极的方法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组织模式:直线制、职能制、参谋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2。
组织体制:
(1)权力配置体制:集权制和分权制。集权和分权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二是专制集权和分权制衡,管理学只研究垂直的权力配置。在我国的权力配置变迁中,即不是完全的过份集权,也不是完全的过份分权,而是权力波动过大,一直未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
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集权能够实现政令统一,标准一致,能够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但容易造成“一刀切”,不利于调动下层的积极性。分权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能够调动和发挥下层的积极性,但容易造成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甚至引起地方保护或诸侯割据。
恰当解决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要有组织成员的素质保证为前提,根据实际情况寻求二者的临界点,形成稳定的权力配置。
(2)领导体制:合议制和首长制。合议制的优点在于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协调利益,综合平衡;但缺点是权力不明,责任分散,行动迟缓,效率低下。
因此,合议制适用于决策。首长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但缺点是个人决策难免不周,信息不对称和偏好差异。因此,首长制适用于执行。实际领导体制是合议制和首长制配合使用的,二者的结合有不同方式。
在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首先是消除家长制的残留影响,其次要寻求合议制和首长制恰当的配合方式。
3。人员配备:
基本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扬长避短,适才适用。专任久任,合理流动。就地取才,适当招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规范制度,依法管理。
管理人员的条件、考评、培训。外部选拔和内部选拔的关系。
4。组织整合:
非正式组织:性质与作用。
第五编 领导
1。领导概念:
领导是影响力。
因此,领导活动只有具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个方面才能够形成。作为领导者的影响力,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组织的影响力,即职权影响力;二是来自个人的影响力,即人格影响力。
2。领导主体:
领导者的个体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
要注意即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低于常人,掌握领导人同一般成员的不同素质标准。在道德品质方面,领导者的最大特点是要做到宽容;在知识素质方面,即要考虑知识水平,又要考虑知识范围,突出广博,不突出精深;在领导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用人能力和决策能力,具体包括识才用才、组织协调、人际关系、激励表达、逻辑思维、预测规划、决断应变、开拓创新等能力。
领导者还要具备身心健康。
领导群体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领导群体的组合搭配要注意代表组合、性格组合、知识组合、能力组合等,以利益协调形成组织凝聚力。
3领导方式:
权力运用的领导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命令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各有利弊。
一般来说,命令式下效率最高,但满意率最低,工作的一致性中等;民主式下效率最低,满意率中等,工作的一致性最高;放任式下效率无保证,满意率最高,工作的一致性最低。从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到坦南鲍姆的连续统一体,均以权力运用为主线。
关怀维度的领导方式一般有两个指向:对人和对事。从管理方格到利克特,均以关怀维度为主线。菲德勒的权变理论把二者综合于一体。
4。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主要表现在用人和事务处理(包括决策)上。用人艺术体现为正确选人、恰当沟通、公平待人、上下关系等内容。
事务处理艺术包括分清事务性质、敢于负责、处事稳妥、抓住关键等内容。
5。激励理论:
需要与激励(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三层次论);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激励理论的实际运用。
6。沟通:
沟通过程:发送—传递—接受—反馈。中间有编译、理解等环节。三类沟通(口头、书面、非言语);沟通网络(集权和分权两大类)。沟通障碍问题及其解决。
冲突:福莱特的四种方案。
第六编 控制
控制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或修正计划。
孔茨提出,控制应当注意以下原则:(1)保证实现目标原则。(2)针对未来原则。(3)职责明确原则。(4)控制效率原则。(5)直接控制原则。(6)反映计划要求原则。(7)组织适宜性原则。(8)个别控制原则。
(9)标准化原则。(10)控制关键原则。(11)例外情况原则。(12)灵活控制原则。(13)行动原则。
控制的关键:适时,适度,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控制过程:确定标准(在八大领域用客观法或主观法确定);检验衡量(注意取样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纠正实施偏差和纠正计划偏差)。
预算控制:预算制度包括编制、审议、执行和监督四个环节。单式预算(总收入与总支出一部预算,主要目的是控制收支,保持平衡),复式预算(支出分为经常预算和投资预算。明确体现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比例,以投资扩充预算平衡的内涵,赤字部分是投资就可视为平衡)。
收缩预算和扩充预算。
审计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核定收支命令,审查预算决算,考察财政活动四大任务。中国的审计分类有:政府审计(国家预决算审计);税利审计;基本建设审计;金融审计;工交企业审计。
不论那一种审计,都包括了四个方面:①预算与实际经济活动是否相符;②各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法令;③经济活动的实际效益和效果如何,有无价值;④经济活动的簿据是否准确无误,会计工作是否合法合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