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畏舰的问题!无畏舰在世界战
从舰种上来说无畏舰其实就是战列舰,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战列舰,而是近代战列舰和现代战列舰之间的分水岭。要说清它的来由话可就长了,有的观点认为促使无畏舰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然而事实上真要仔细算起来则至少要上溯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甚至更早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几场结局几乎都是一边倒的海战从装备到战术上都带给了人们大量的经验教训,其中关于战列舰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1。舰上的大口径主炮命中率太低,特别是距离较远的时候。这其中固然有炮手训练上的问题,但也反映了当时火控系统的落后。
2。远距离命中率的低下迫使双方在战斗中必须缩短距离,而一但距离近了战舰就会遭到对...全部
从舰种上来说无畏舰其实就是战列舰,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战列舰,而是近代战列舰和现代战列舰之间的分水岭。要说清它的来由话可就长了,有的观点认为促使无畏舰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然而事实上真要仔细算起来则至少要上溯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甚至更早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几场结局几乎都是一边倒的海战从装备到战术上都带给了人们大量的经验教训,其中关于战列舰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1。舰上的大口径主炮命中率太低,特别是距离较远的时候。这其中固然有炮手训练上的问题,但也反映了当时火控系统的落后。
2。远距离命中率的低下迫使双方在战斗中必须缩短距离,而一但距离近了战舰就会遭到对方120~150毫米中口径舰炮的打击。这些中口径炮的射速相当快,虽然打不透战列舰上厚重的铁甲,但其发射的爆破弹却可以有效地杀伤舰员、毁坏上层建筑及设施并引发火灾。
对马一战中日本人干脆就将爆破弹当成了主要弹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航速对一直以装甲和火力为优势的战列舰来说同样也很重要,在黄海大东沟海战和日俄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均发挥了航速较快的优势积极运动以占位、攻击、追赶或撤离,对最后的取胜作用颇大。
各国的专家们虽然都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但最先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则是当时公认的海洋上的老大--英国。对这个雄霸海洋数百年之久的国家来说,发明或是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设计及建造最新式的战舰中去,几乎已经由掌握制海权的客观需要演变成了一种嗜好,象铁甲舰先驱之一的“勇士”号、世界上第一艘完全撤除风帆仅靠蒸汽机推动的铁壳战列舰“蹂躏”号、世界上第一艘全钢舰体的战列舰“君主”号等等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的战舰均出自它富有革命精神的设计师之手,这些因建造年代不同而大小形态各异的面目狰狞的海上怪兽们无一不体现着日不落帝国对海权这一生命线的执着和追求。
这一次它又执牛耳,时任海军大臣的费舍尔勋爵及众海军专家们在认真分析了这几场海战并总结了前人经验后率先提出了一种战列舰设计的新思路:第一,装备尽可能多的大口径主炮,以数量换取命中率,主炮口径要一致以利于校正弹着点,射程还应尽可能远以利于在较远的距离上把对手解决掉以减小已方的损伤。
第二,航速要快以利于占位、机动。第三,装甲要坚实得足以承受对手炮火的打击,生存力要高。
皇家海军的舰艇设计师们根据以上设计思路迅速完成了一级新舰的设计。1905年月10月21日,新舰开始动工建造,工程师和工人们仅仅用了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将它送下了水,新舰被命名为“无畏”号,它刚一露面就引起了轰动,因为它在当时来说是一艘空前绝后的超级战舰。
“无畏”号的的标准/满载排水量为17900/21845吨,这个吨位倒并不特别大,这是考虑到要控制造价及必须使她能为当时英国及附近地区现有的船坞所容纳的缘故。她的特色在于:
第一,取消了同时期各国战列舰上普遍配置的150mm副炮,装设了清一色的5座双联装305mm主炮(当然,此点并不一定正确,实践表明中口径副炮对战列舰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以后的各级舰又重新装上了它),其中舰首一座,舰尾两座,两舷中部各一座。
可见,“无畏”号从舰首可发挥6门主炮的火力,而从每一舷则可发挥8门主炮的火力。而同时期各国其它型号的战列舰一般均只在舰首和舰尾各装一座双联装主炮,“无畏”号火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无畏”号采用了当时刚出现不久的火炮射击指挥仪。
在以前舰炮的命中率主要取决于炮长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尽管大英帝国海军一向以射击技术自诩,但要为它战舰如云的舰队配齐数量足够的经验丰富的炮手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火炮指挥仪可以快速地测定和计算射击诸元,不再单纯依靠炮手的经验,从而明显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命中概率。
第二,用以煤和重油为混合燃料的4台总功率高达23000马力的蒸汽轮机取代了以往单独烧煤的往复式蒸汽机,航速达到了破天荒的21节,而同时代其它各型战列舰就算加应急情况下加足火力把锅炉和蒸汽管道快胀裂了也只能短时间地达到19节,而它们既使是14节的航速一般也只能维持数小时,再要勉强下去机械就有损坏的危险。
考虑到往复式蒸汽机的弱点,英国人已试验性地在少量驱逐舰和轻巡洋舰上装备了蒸汽轮机,但在“无畏”号这样的大船上采用则还是第一次。
第三,“无畏”号水线、指挥塔和主炮塔的装甲均达279毫米,堪称盔坚甲厚。
在舰内结构设计上它尽量取消了舱室之间的水密门,舰员们进出这些舱室只能通过头顶上的垂直扶梯,这既加强了舱壁的强度、简化了工续,也避免了战损后因水密门未关或故障而引起的进水泛滥,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战舰的水密性,提高了战舰的生存能力。
最后还应提及的是,“无畏”号取消了以前各级舰上古老的作为最后一着用来撞沉敌舰的冲角,即舰首水下部分的尖突物,这一点也是区分近、现代战舰的一个明显标志。
由以上各点可见,“无畏”号不愧是造舰史上的一次飞跃,自打它出现以后各国不得不纷纷重新制定自己主力舰的设计标准,而“无畏舰”从此也成了各国建造的类似战舰的代名词。
至于紧随其后出现的比“无畏”号更为强大的战舰则被人们称作是“后无畏舰”或“超无畏舰”。
“无畏”号的有关情况传开后,受到震撼最大的自然是英国在大西洋上的主要竞争者、当时世界上第二号海军强国德国。
他们迅速作出反应,在“无畏”号下水的第二年就把自己的第一艘无畏式战舰“纳绍”号送下了水。它的标准排水量达18873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航速为19。5节,水线处装甲厚300毫米,司令塔处则达400毫米!它的主炮口径虽略小于“无畏”号,航速也稍慢,但装甲防护等方面则要优于“无畏”号,综合战斗力并不比它的英国前辈差。
而1909年下水的“赫尔戈兰”型无畏舰的主炮口径也加大到了305毫米——英国人这一次多少有点弄巧成拙了:他们在努力设计出并建成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新型战舰的同时,却也让自己耗费了无数金钱和精力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规模庞大的战列舰队在一夜之间变得过时,现在,她和各海上列强们几乎又是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恰逢当时的德国海军发展部长、德国现代海军之父冯-提尔皮茨伯爵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公海舰队”计划,决心要凭借德国超强的工业实力建立一支规模规模巨大的全球性海军,其中自然重点对无畏舰作出了要求,即数量上要赶上英国,质量上则要超过英国!而1908年通过的第四次海军法案更是具体规定了无畏舰的建造计划:从1908~1911年,每年建造四艘;从1912~1917年,每年建造两艘,而且为了确保战舰的先进性,各舰的服役年限从原来的二十五年缩短到二十年。
提氏坦言:“德国建立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的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这些计划和言论不可能不引起英国的高度警觉。英国海军当时实行的是“双强战略”,即军舰在数量上必须等于分处第二和第三位的海军强国所拥有的舰艇数量的总和,这对英国的工业和国力来说一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然而海权实在是大英帝国数百年来的命脉,是一个不管花费多大的代价也要保住的优势,于是,英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大舰巨炮的海上军备竞赛中去,他们公开宣称德国每建造一艘无畏舰,英国就要造两艘!于是海洋上钢铁恐龙竞相争霸的伟大时代终于开始了!这个时期就是海军史上有名的“无畏舰时代”。
1910年世界上第一艘超无畏舰--装有十门口径达343毫米的巨炮的“奥里昂”(或意译为“猎户座”)号在英国下水,同级舰共四艘。其后数年间“铁公爵”、“伊丽莎白女王”及“君王”级等一系列超无畏舰也纷纷被设计建造出来。
这些级别的军舰排水量和主炮口径都越来越大,结构和设施也越来越精密、复杂。德国人自然也不甘落后,利用其工业优势奋起直追,于是到一战爆发时英德两国已分别拥有无畏和超无畏舰30及20艘。
同一时期的其他列强,如美、日、俄、法、意、奥匈等自然也追逐潮流建造了一批同类舰只。
它们在数量上自然难以和英、德的两国相比,但在质量上则也不乏佳作。以美国为例,她在1912年开始建造两艘“内华达”级战舰“内华达”号和“俄克拉荷马”号,其标准排水量达27500吨,装有10门356毫米巨炮(2*2+3*2),航速为19节。
分别于1913及1914年开始建造的两艘“宾西法尼亚”级舰“宾夕法尼亚”号和“亚利桑那”号的标准排水量则达31400吨,装有356毫米主炮12门(3*4),航速提高到了21节。显然,这两级战舰在当时均属世界一流。
而国力比较贫瘠的日本居然也是较早拥有无畏舰的国家。这个刚刚崛起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暴发户已经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尝到了建设海军的甜头,所以倾其所能地勒紧了裤腰带大兴海军。分别于1912及1913年建造的两艘超无畏舰“扶桑”和“山城”号就采用了英国新研制的356毫米炮,1915年开始建造的“伊势”和“日向”二舰又在前两舰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时,大洋上最耀眼的明星并不是无畏舰,而是与无畏舰几乎同时出现的另一个新兴舰种--战列巡洋舰。这个舰种的吨位和火力均与无畏舰相近,但装甲较薄,所以航速要快得多。
这种兼具无畏舰火力和快速巡洋舰机动性的舰种来得迅猛、打得狠、撤得快,在一战前期的主要属于偷袭及反偷袭的中小规模海战中它直接充当了主力舰,根本不需劳动无畏舰的大驾,或是等无畏舰赶到时已经结束了战斗,所以一时间独领风骚,抢尽了其它舰种的风头。
然而1916年5月31号爆发的那场规模空前的日德兰海战终于证明了无畏舰的价值。当时英国前锋诱敌舰队的司令贝蒂不等属下四艘各装有8门381毫米巨炮但航速较慢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赶到,就性急地率领6艘战列巡洋舰冲向德舰,结果当场被击沉两艘,另有数舰受创不轻,直到上述四艘超无畏型战舰抵达战场后危机才得以缓解。
然而接下来德国的公海舰队也出现在海平线上,英前锋舰队马上转舵后撤,四艘超无畏舰因航速较慢落到了最后,结果遭到猛击,“伊丽莎白女王”、“巴勒姆”和“马来亚”号死伤了不少官兵,“战仇”号的舵机暂时失灵,但由于它们的装甲坚实,生存力并未受到致命的影响,终于坚持到了英国皇家主力舰队的到来。
在这场大海战中,英国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损失了一艘战列巡洋舰和一艘陈旧过时的战列舰,双方的无畏舰则无一沉没,这一结果表明了生存能力过于低下战列巡洋舰其实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舰种,于是此役之后这一舰种便黯然失色,而火力、速度和防护三个方面性能更为均衡的无畏舰则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文章中往往把战列巡洋舰也划成无畏或超无畏舰,其实战列巡洋舰这个舰种虽然吨位和火力与同时期的无畏舰基本持平,但它却是由装甲巡洋舰发展演变而成的,在设计思想和原计划要求它承担的任务上都与无畏舰有很大区别。
至于“无畏”号本身,在一战中倒是渡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岁月,并无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它甚至从没有向任何水面目标开过一炮!在开创了一个战列舰设计建造的新时代后,它自己反而很快使落了伍,于是重要的使命都交给了那些各方面都比它强的弟弟们。
在战后的1921年,已退役的“无畏”号被当成废钢铁卖掉,一个曾经发出过如此响亮的啼哭声的婴儿就这样黯然地匆匆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和其它那些被改成水上博物馆而永久保存纪念的历史名舰相比较,它的结局无疑是非常不幸的。
一战结束后,同样是精疲力尽的战胜国于1921年底在华盛顿召开了裁军会议,商讨限制各国间的海上军备竞赛。各国有的国库已空,有的则正受经济衰退的煎熬,而一艘无畏舰的建造费用在当时足以装备两个陆军师!所以会议开得比较顺利,只用了四个月不到就达成了协议,各国大批刚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主力战舰被迫退役并被解体,还有不少已设计好甚至已开工建造的新舰被废弃。
而 1930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次海军会议则更是规定了各国在1931~1936年间不能有新舰下水,这一段时期无疑是无畏舰发展的低潮。
然而随着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等纳粹头目的上台及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1935年的第三次伦敦海军会议上仅限定了各国新造战列舰的最大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数量上却不再作任何限制,于是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又开始了。
这场竞赛的焦点此时已转移到了太平洋上,主角是美日两国。美国凭借其举世无双的工业和技术实力,玩起这种竞赛游戏来自是得心应手,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如何说服国会批准拨款。而日本受限于其贫瘠的国力,所能建造的战舰的数量不可能太多,所以日本人绞尽脑汁地想尽办法使每一艘舰的战斗力达到当时的技术所充许的极限。
早在1917年开工的“长门”级舰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410毫米口径的巨炮及为确保观通、指挥及弹着观测而设立,并在以后成为现代战列舰标准式样的高大的塔式舰桥,而且由于对机舱布置和主机进行了革新性的设计,其26节的航速在当时也为世界之冠。
到了1940年,日本违反条约秘密建造的标准排水量达六万余吨、装有史无前例的460毫米巨炮的“大和”号超级战列舰正式服役,该舰更是达到了战列舰设计和建造技术上的顶峰。
与此同时,英国在停造战列舰十余年后于1937年1月首次开工建造了5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这一次一向善于玩弄权谋的英国人不知为何突然老实起来,在各国纷纷瞒天过海秘密发展违反条约的新舰时却乖乖地遵照条约将上述五舰的标准排水量和火炮口径限定为35000吨和356毫米,结果这五艘战列舰成了同时期各国战列舰中火炮口径最小、火力最弱的一型。
德国人则在建造了数艘“袖珍战列舰”后又建造了两艘威力巨大的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舰在二战中让曾让英国人吃足了苦头。意大利在墨索里尼“重振罗马帝国雄风”的迷梦下也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在二战开始时也拥有了六艘现代化的战列舰……这些新舰的设计思想仍是厚甲、高速和尽可能多的巨炮,这一点跟一战时期建造的无畏舰相比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由于它们的吨位、火炮口径、射程及航速等战技水平已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无畏舰,所以无畏舰这一名词也就渐渐不为人们所提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的新型战列舰纷纷东征西讨,而那些经过一战战火洗礼后又历经数次现代化改造的老舰也重新焕发了青春,积极活跃在各个战区的各块洋面上,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的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和5艘“君主”级舰,它们都是一战爆发前就已开始建造的超无畏舰。
它们当中名字最为读者所熟悉的恐怕要算“厌战”号和“皇家橡树”号两舰了。属于“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厌战”号曾先后参加了挪威纳尔维克海战和地中海的卡拉布里亚遭遇战及马塔潘海战等著名战役,战果颇丰,每每令德国和意大利海军闻风丧胆,而其自身虽也多次受伤但最终却安然无恙,一直熬过了整个战争,终于成为英国海军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一代传奇名舰。
而属于“君主”级的“皇家橡树”号之所以出名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就在二战刚刚开始不久的1939年10月14日,德国的U47号潜艇在艇长京特-普里恩少校的指挥下,选准了七条航道中唯一一条因狭窄并且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而没有布设防潜网及水雷阵的柯克海峡,以夜暗为掩护并趁着潮水大胆地从水面上越过了作为阻塞物的用铁链连接的三艘沉船,一直摸进了英国本土舰队的老巢--位于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皇家橡树”号不幸首先映入德国人的眼帘而成了他们的猎物。
这场战斗被认为是潜艇作战中的经典战例,其中的明星是德国潜艇和它的王牌艇长,而倒霉的“皇家橡树”号则和随舰沉没的包括第二战列舰分队司令布格罗夫少将在内的786名英国官兵一起充当了这场战争活剧中的悲剧角色。
世界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的炮战发生在1944年10月25日凌晨,地点在菲律宾莱特湾外的苏里高海峡。这同时也是超无畏战舰间的最后一次碰撞,日方包括“扶桑”和“山城”号两艘老舰在内的西村进击舰队遭到了美方拥有六艘战列舰的第七舰队的伏击,美方的这六艘战列舰中有五艘是珍珠港事件的受害者,其中就包括一战前夕建造的老舰“宾夕法尼亚”号,这次她终于找到了为已经永远长眠在珍珠港底淤泥中的姊妹舰“亚利桑那”号报仇的机会。
是役双方的战列舰都鼓足了全身气力连连怒吼,仿佛要把憋得太久的闷气和对被航母取代了主力位置的不满都统统发泄出来。结局是日方西村舰队全体“玉碎”,美方的损失则微乎其微。
二战结束后,航母、飞机和核潜艇成了海军的新宠,各国的战列舰都纷纷退役,从而宣告了后无畏舰时代的结束,无畏舰这一历史性名词也就逐渐为历史所尘封,并被大多数人所遗忘。
但“老兵不死”,这一古老的已是历史陈迹的舰种就象老爷车之于车迷,或是古典交响乐之于音乐爱好者一样,仍然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和独特的魅力。在世界各国的军迷们的眼里,无畏舰永远象征着北大西洋黯淡的天空和灰朦朦的大海,象征着飞溅到粗大炮管上的浪花和烟囱中喷出的遮天蔽日的黑烟,也象征着地中海炙热的阳光和水果温暖的香气,象征着舰上铮亮的黄铜器具、一尘不染的雪白军礼服和金黄色绶带,此外还有那天昏地暗、令人寒透骨髓的北极航线和波光磷磷、飞鱼成群跳跃的印度洋……总之,在他们眼里,无畏舰是古老的海军传统和绅士风度在近、现代的最后延续,所有这一切都象一部激动人心的褪了色的怀旧老记录片一样,将和无畏舰在战争中所立下的功绩一起永远为人们所缅怀、纪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