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 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 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等,篇名取篇首的前两三字为题,无意义。 全书言简意赅、古朴生动,既富于启发性、哲理性, 又幽默诙谐、口语化,体现出语录体散文的独特魅力。《论语》的核心是仁的精神和境界。而在《论语》中对“仁”这个概念作了多角度的阐释, 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仁” 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全部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 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 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等,篇名取篇首的前两三字为题,无意义。
全书言简意赅、古朴生动,既富于启发性、哲理性, 又幽默诙谐、口语化,体现出语录体散文的独特魅力。《论语》的核心是仁的精神和境界。而在《论语》中对“仁”这个概念作了多角度的阐释, 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仁” 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 就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 “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德的主体。
孔子还提到很多其他道德名目,如忠、孝、义、信、廉等。但他认为这些都是局部性的东西,能做到某项或几项值得肯定,但还不能算是达到“仁”。孔子把求仁看作是人生的根本原则。他认为,礼和乐固然能陶冶性情、加强修养,但一个人能否成为品质高尚的君子,关键还在于他能否自觉地按照“仁”的要求去进行实践活动。
孔子反对“过”和“不及”,以中庸为至德,对人处事常采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但在求仁行义问题上,他认为求仁或违仁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有志之士应当为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奋斗。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
他希望统治者“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对人民过分剥削压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他又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综观《论语》,孔子以德治天下的决心和构想昭然可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孔子的德治主义自然是四处碰壁,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改变初衷。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相对天命而言,孔子更孔子杏林讲学图明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孔子重义轻利,但并非一概否定功利。他重视公利,主张见利思义,旨在谴责见利忘义、 为谋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要人们追求合乎正道的利益。
孔子的义利观,有义利相分的倾向, 也有义利并重的倾向。与从政事业相比较,孔子一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就要大得多。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向平民普及文化教育的人。他不但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而且还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 育方法,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