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南乡子.等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

>鉴赏,"何处望神舟"什么意思?暗讽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怀?

全部回答

2006-07-19

0 0
     本词是作者知镇江府时所作。三国吴时始于镇江置京口镇,故镇江又称京口。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此亭建于东晋,后来废毁,宋时又在旧址被重建。
  作者晚年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 自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后,京口便成了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作者在这里的山巅上登楼远眺,他所日夜想要恢复的中原大地(神州),却全然望而不见。
  南北的交争,列朝的兴亡,这种永无休止的变化,正如奔腾东下的长江水一般。这是作者囊括了时间和空间的全局,从宏观上发出的一种感慨。  《三国志》曾载曹操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三国志》又载曹操赞叹吴主孙权驭军有方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若豚犬耳。”(刘景升即刘表,儿子刘琮举荆州降曹,为曹所鄙视。)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业为江东主,时曹操已四十六岁,刘备三十九岁。
   京口是三国孙吴一度建都之地,作者在下片便把笔锋集中在三国这一特定时期和那时的几个特定人物身上。  吴主孙权年未满二十,便已做了上万战士(“兜鍪”为战士的头盔)的统帅,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还在不停地出战争雄。
  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终令曹瞒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本篇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用杜甫《登高》诗中“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次韵前篇》诗中“长江滚滚空自流”句);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二是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三是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曹操的两句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融经铸史,驱遣自如,原为稼轩词的一大特点,而在这首词中,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

2006-07-23

57 0
舟应为州。何处望神州,意有双关:文本表面领起下句,说明所为(望神州风光)及处所(北固楼);就全词内容品味之,则又含有“神州国土已然权不在我,无处可望”的悲愤之叹了。显然在暗疯南宋小朝廷不主抗战收土、而只顾苟且偏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投降路线;抒发了作者辛弃疾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抵抗”政策的愤懑、批判。

2006-07-19

50 0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上片写登亭所见景色,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