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宝宝 学龄期

请问如何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和专注力?

宝宝已经两岁四个月,已上两个月小小班,语言发展一般,现在能与老师简单交流,但不与小同学说话及玩耍,每天在幼儿园里自言自语、自唱自跳地自娱自乐的,倒是很开心,老师反映她的交往能力和专注力有待加强,请问该如何培养?

全部回答

2006-07-04

0 0

    一、两岁的婴儿身体动作能力越来越像个大人。能够自由地走或跑,大大扩展了婴儿活动的空间,他(她)开始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第一反抗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他(她)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并且这也减轻了与母亲分离的痛苦。
  虽然他们还不能象大人那样去主动地打招呼,加入到其他小伙伴的游戏中,但他们自有办法。  要注意的是,他们几乎没有用说话来表达交往的需要,按照成人的标准,三岁前的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很不成功的,他们几乎都在各说各话。
  这时候的婴儿主要用身体动作或行为来表示自己加入和他们进行的游戏中去。所以,有许多婴儿用身体撞、挤、拉别的婴儿,都可能是一种交往的手段。   二、三岁的儿童也会产生最初的友谊,互相喜欢对方,但这并不长久,甚至在一个小时内就可能转换几个朋友。
    对婴儿来说,朋友就是一个与自己玩了一会儿的人。在幼儿园里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肯定不能维持到上小学。有些儿童天然地受欢迎,总有孩子围绕在他的身边;而另一些儿童可能总没人找他玩,总是一个人呆在那儿。
     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交往能力方面有好的表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三岁儿童的交往能力好坏不能预测他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很多幼年很内向的人成人后在社交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婴儿有好的交往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适应新的环境上较少遇到困难,也相应减少心理问题,当然更讨人喜欢。
     一些错误的做法要注意   ● 凡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孩子退让。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这样容易令自己的孩子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自己一边,而自己的权力受到严重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会使孩子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力,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
       ● 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儿童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正确的,婴儿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或者是人,了解物我关系,使孩子能客观、独立地看问题。
  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己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  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儿童的交往能力。   培养婴儿交往能力的几个关键   ● 要鼓励婴儿与他人交往   让婴儿感到与人交往是很有趣的,不论是什么人。
  特别要与同龄的儿童交往,因为一个人总是要在同龄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 学会分享。     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让他逐步理解体会一个玩具是可以一起玩的或者轮着玩的。
  受欢迎的小孩经常主动要求用其他玩具与其他小孩交换玩具。   ● 学会主动。   孩子不能加入别人的游戏中时心里会难过,如果父母示范给他一些交往技巧会更好些。  两三岁的孩子更多是用动作而不是语言来进行沟通的。
  如教一些接近的技巧,走到其他小朋友的身边,带关肯趣的玩具(吸引别人的注意);主动说好话,叫对方的名字,展开自己的手臂,或者做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动作等友好举动。   ● 尊重孩子的行动权,不要过于约束。
     婴儿到处都爬或走,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父母不应过分约束,特别是当孩子与小朋友玩得正高兴时,不必过于管束,这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发挥。  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交往。
  除非他们要受伤了,否则就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自己的打架问题。 二、-3岁宝贝的注意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形成 有意注意在1岁左右慢慢形成,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并且极不稳定,尚处于萌芽阶段。
   2.语言成为吸引注意的重要因素 1岁以后,宝贝能说出单音重叠词,能够以词代句、以音代物,对成人的言语指令出现相应的反应。  因此,当他听到成人说出某个物体的名称时,就会相应地注意那个物体,并对图书、图片、儿歌、故事、电影、电视等产生浓厚的兴趣 3.物体永存概念开始形成 1岁以后,宝贝懂得当一个物体从眼前消失,被移动到其他地方时,这个物体仍然存在,他的注意活动也因此更加具有了持久性和目的性,而不再受物体出现与否的影响。
     4.注意受表象的直接影响 表象是指物体不在眼前时,其特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宝贝一般在1。5岁-2岁后,产生表象这一心理现象。由于表象的出现,宝贝的注意开始受表象的直接影响。
  当眼前的事物和其表象出现矛盾或较大差距时,宝贝会产生最大的注意。曾有科学家对2岁宝贝做过一个实验,当宝贝看到幻灯片中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头拿在手里时,他们会特别地关注这一现象。   1-3岁宝贝注意力促进方案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人和睦,是让宝贝感到快乐、安全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宝贝才会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如果家人不和、经常争吵或父母离异,宝贝的心灵就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也会在宝贝对事物注意力的专注程度上表现出来。   2.消除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比如,宝贝在玩小汽车,父母最好不要在旁边放上毛绒玩具、拼插玩具等,这些玩具会严重地分散宝贝的注意力,使刚刚还在玩着小汽车的宝贝,转眼间就对小汽车失去兴趣,盯上其他的玩具,结果是哪样都玩不了多会儿,哪样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在孩子读书或游戏的时候,要为孩子安排安静、简朴的环境。  比如,室内、墙壁上不要有太多的装饰,以免分散宝贝的注意力;给宝贝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注意不要人来人往,有太多的走动;成人说话不要大声,音响、电视等音量不要开得太大等等。
   3.建构柔和安全的家居环境。事实上,完全安静的环境并不是培养宝贝专注力的最好环境。相反,一些柔和温馨的声响可能对宝贝集中注意力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因此,父母可视宝贝的情况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借此安定宝贝的心灵,也可在家中多摆些绿色的观叶植物,缓解宝贝的不安情绪。
  此外,家里物品的摆放要有规律、有秩序,居室安静无噪音、无过多的人吵闹、聊天等。 4.给宝贝自由的心灵空间。 宝贝不喜欢的事情,他就没有兴趣去尝试或者探索,注意力当然也就无法集中了。  许多父母喜欢用自己的判断力来为孩子做决定。
  比如,父母可能觉得《海的女儿》写的不错,文字优美,故事曲折,可是宝贝可能偏偏喜欢《三只小猪》。因此,当父母给宝贝读《海的女儿》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分心了。再比如,宝贝初次搭建积木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如果父母总因为宝贝搭得不好,就着急地给予宝贝各种指导,一会儿说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或者干脆伸手去帮着宝贝摆弄,那么父母的唠叨与干扰就会影响宝贝的探索行为,让他对搭积木的活动失去兴趣,他自然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去做这件事情了。
    因此,当宝贝专心做一件事时,不要总去打扰他,而应当给他独自安静地玩一会儿的机会。 5.用眼睛和宝贝“说话” 如果快3岁的宝贝总是记不住你说的话,你可以蹲下来,将宝贝放在身前,双臂扶着他,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告诉他,这样能提高宝贝对你所说的话的注意力,从而记住这句话。
     6.让宝贝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宝贝该放松时放松,该专注时专注。如果宝贝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宝贝就可能休息不好,心情就会很烦躁,甚至有可能造成宝贝生病等。
  这种时候,即便宝贝平时最感兴趣的事物对他也都没有了吸引力。 7.跟着宝贝的兴趣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吸引宝贝的最强有力的因素。  无论什么事物,即便成人认为有足够的理由吸引宝贝,或者别的宝贝也对这个事物特别感兴趣,但是只要宝贝本身不感兴趣,宝贝就缺乏认识这个事物,对这个事物产生兴趣的动力,他当然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某个事物,或者参与某项活动了。
  比如,如果宝贝喜欢球,而不喜欢书,那就和他一起玩球好了,谁说玩球不是一种学习呢,它一样能锻炼宝贝的动作协调能力,让他在玩球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  如果父母硬要逼着宝贝读书,自然只能适得其反了 8.考虑宝贝的能力 在学习、游戏时,尽量选择与宝贝年龄相适合,符合宝贝身心需要的内容,这样宝贝才会充满信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否则宝贝就会拒绝学习,对父母期望他关注的事物失去兴趣。
  宝贝的注意力也会很快被别的事物所吸引,长期这样,宝贝就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  比如,父母不要强迫2岁的宝贝去做四五岁宝贝才做的事,比如认字。虽然有些宝贝很小就对文字感兴趣,但如果你家宝贝没这个兴趣,就不要强迫他尽早学习文字,否则,宝贝的自信心就会在这样不适合他年龄的活动中丧失,他也会因此厌倦学习。
   9.及时给予鼓励 不管宝贝是喜欢唱歌、跳舞,还是喜欢踢球、搭积木,只要他做了,父母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当他再次做同样的事情时,他会更加专注,更加上心。  父母的表扬对宝贝来说永远都是一种良性的刺激。
   10.避免单一的活动 为了培养宝贝的兴趣,父母在跟宝贝一道学习或者游戏时,要注意避免活动的单一性,最好选择那些能够让宝贝手脑并用,充分调动宝贝大脑、感官和四肢的活动。此外,无论是什么活动,一定要求变化,变化的东西才能对宝贝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让宝贝在活动中找到乐趣。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宝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相应地延长。经过训练,宝贝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比如,2岁的宝贝经过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可能长达30分钟左右。
  游戏和活动是训练宝贝注意力集中的好方法。 提高宝贝注意力Tips 1.及时消除宝贝生理上的不舒服或异常。  有的宝贝还不会表达,父母更需要特?e留意。比如,当宝贝本来玩得很开心,但是突然变得烦躁不安时,他可能是尿湿了、饿了、困了、冷了、热了等等。
   2.不要一次性为宝贝提供过多的选择。比如玩具每次只给提供少数几个,并且每次都提供不同的玩具可以提高宝贝的新鲜感。 3。  选择那些能让宝贝动起来的活动。纽约大学儿童心理专家Lori Evans博士指出,那些让宝贝动起来的活动更容易吸引他们,比如随着音乐起舞或在院子里踢球等。
   4。确保足够的睡眠以及健康的饮食。缺少睡眠和不健康的饮食会影响到大人的关注能力,对宝贝也是如此。 5。  严格控制宝贝看电视的时间。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的Dimitri A。
   Christakis博士的研究表明,如果3岁前的宝贝每天多看1个小时电视,他到7岁时出现注意力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将近10%。 6。切忌“疲劳轰炸”。虽然宝贝的注意力需要耐心的培养,但是每次让宝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是在学习几分钟之后,给他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
     。

2006-07-04

105 0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一种孩子:害羞、胆怯、孤僻、沉静、性情懦弱,老师称之为“不合群”。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家长忽略了最初的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开始走路的宝宝,都会对小朋友发生兴趣,愿意和人亲近,但还不能很融洽地在一起游戏,基本上是各玩各的。  但最初的交往能力就应从此刻开始培养,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当宝宝能走路时,要给他创造与外人接触的机会。
  可以每星期带他去几次商店,有可能的话,每天都可以带他到有孩子玩的地方去。宝宝虽不能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他却愿意看着,他可能会站在很近的地方盯着看,或很严肃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别人,然后又拿回来。
    到2-3岁时,宝宝就会同别的孩子一起玩得很开心。 二、帮助孩子结交玩伴,鼓励他们交往,并给予他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力。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
  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闹纠纷,家长也不要强把孩子拽回家,更不要骂孩子“草包”、“笨蛋”。  最好的方法是从中调停,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三、孩子最初的交往会出现一些不友好的态度,如说,“不要你到我家里来”,或双手将小朋友推出去,或者抢夺别人手中的玩具,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个人霸占,不愿分给别人。
  这些不良态度,有的是受成人影响的结果。如成人间不礼貌的训斥、吵架就会传染孩子。  有时,成人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哈!咱孩子会打人呢!好!打得好!”,“我不喜欢你,我喜欢小妹妹”,“别哭,他打了你吗?好!我马上去打他”,“快收起来,隔壁小弟弟要来抢你的了!”这些做法只会引发孩子的嫉妒、自私自利、贪心心理。
  成人应从正面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谦让、容忍、礼貌等行为,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很多父母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怕孩子在外面不小心摔了,怕孩子在外面与人闹纠纷吃亏,怕在外面学坏等,不给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或院子里独自玩耍。
  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逐渐失去了天真活泼的性格,这是不可取的。 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社会情感,可以帮助他和谐地与人交往,并懂得关心爱护他人,体谅、宽容、同情、尊重别人。  还能使他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竞争与压力,在逆境和挫折中充满自信,并积极进取。
  一个情商高的宝宝应做到,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平和、开朗、快乐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心。 建议父母应注意的事情: - 时时给予孩子信任和关爱; - 教给孩子方法,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 生活中不要将孩子放在首位(至少表面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 家庭内的生活法则应符合社会公德; - 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 教孩子学会表达“谢谢你”,这是人际交往第一节课的内容。
    - 教孩子学会表达“谢谢你”,这是人际交往第一节课的内容。 如何孩子的专注力 其实孩子的专注力是很难去培养的,硬性的去培训,收效也不是很明显。如果还是不放心,你可以去专门的儿童研究机构进行一下专注里评测,看结果与一般的孩子差异有多大再做决定是否要专门的培训。
     但一般孩子不专注往往是因为兴趣点太多,加之小孩自控能力有限,所以经常“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但这都不是缺点,只是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所以,你大可不必着急。
   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人多花点心思:多找些生动,活泼的话题和孩子交流,这样可以慢慢延长孩子的专注你话题的时间。   2。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比如制作玩具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长时间专注后的成就感。
   3。让孩子多进行语言表达,独立演说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时间长了就自然有了关注的习惯。 祝宝宝聪明健康!。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