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何谓“我国的教育体制”?

经常在书本报刊上看到“教育体制落后”,那么我国的教育体制是怎样的?

全部回答

2006-06-30

0 0

    中国社会阶层由建国初的“工、农、知识分子”这“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单一局面,向多元化方向迈进,涌现出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阶层等新兴群体。致使新阶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不同,他们中的大部分或多或少都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
  还有一部分则属于高知识分子,拥有相当高的文化资源。   目前,处于社会低层的人们想进入上层社会,必有须拥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或文化(技术)资源中的任一样,组织资源是指行政、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指一个人对社会财富的拥有量。
  处于中下层的人们一般是不具备这两种资源的,唯一可以获得的是文化资源。现行的教育体制使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成为了可能,包括已经工作多年的中年人也纷纷辞职读研,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对知识资源的进一步投资,期待将来知识资源能转化为 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
    以我所在的研究生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为例:19位新生中有12位曾经工作过,占所有人数的66。67%,另外法律硕士专业的比例更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经济回报率不断升高,“脑体倒挂”现象已基本消除,当前我国的教育回报率约为6--7%①,即:多受一年教育者,收入增长6—7%。
    社科院统计数字表明:深圳市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及社会管理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25年和13。8年②,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人员。恰恰他们又是社会的上层主流阶层。同时这也表明,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分配趋于一致。
   在我们国家现阶段,教育几乎成为农村青年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唯一可行途径。  这一点与城市青年不同。有关调查显示:“出身蓝领家庭的青年有大约一半继承父业,停留在蓝领阶层,另一半上升流动进入白领行业;在城镇,有约30%的体力劳动者上升流动进入了非体力劳动者行列”③;而农村的孩子,只有努力学习,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再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这一关,才能进入国家机关,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部分学生毕业后去当专业技术人员。
    当然,农村青年也有发展第三产业致富后,成为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情况。由此可见,农村出生进入社会上层的,大部分与教育密切相关,基本上这些青年都受益于目前的教育体制。他们不是依靠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换个方式说,决定性的因素是后致性而非先赋性。
    其中,作为桥梁的教育功不可没,国家将高等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推进,就业走向市场化,打破传统的包分配制度。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参与就业竞争的机会,因此,现存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但是,现存的教育体制有其两面性,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认为,中国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收费代替政府对教育应有投入、高校变相乱收费、有些银行承办国家助学贷款嫌贫爱富和高校地盘被反圈等问题。
    教育产业化倾向进一步加大,国家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资差距太大,教育腐败严重。这使中下层出身的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试图以受教育方式改变自身命运的路越来越窄。这既有人为因素,也有社会发展的必然。
  公共资源配置太不公平,明显地表现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上,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宣传标语,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在城市,中小学教育却是国家化。
    这确实令人费解。高等学校基础建设重复性和过于功利化、表面化现象严重,江西某高校新建校区占地6000亩,新建校门被誉为“亚州第一大门”,这样宏伟的手笔,估计投入一定不菲,相反,每年的报纸、电台上报道的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教室急需改造、山区儿童纷纷失学、乡村教师发不起工资等事实,教育部门却置若罔闻。
    试想一下,这样高大壮观的校门可以建多少所乡村小学?可以让多少儿童重返校园?可以解决多少乡村教师的基本生活?政府一方面将几亿、几十亿的资金注入本来已经是国内一流的院校,另一方面要动员农民和社会来小学危房改造。
  大学收费制度盛行于本世纪初,它让许多农村年青考得取学,却上不起学。  高等学校的资源被优化了,同时像“亚州第一大门”那样的公办高校的门坎也被抬高了,印度比中国要穷,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却远远高于中国,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世界上真是独一无二的奇特景观。
   民族需要振兴,国家需要发展,教育更需优化,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家教育体制优缺并存的今天,只有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摒缺取优,才能使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对教育体制的看法: 教育是一种生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大学教育仍然是一种固定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经营理念是不考虑产品本身的价值,只是追求生产的规模效应,并且销售方法也是以强迫性的推销为主;同时缺乏配套的售后服务体制。
    说白了就是:为社会强行生产了一大批用处不是太多的产品,而对这些产品又不注重维护和保养和升级。 教育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最具长效推动能力的生产力。 教育改革必须注意不能盲目化的生产。
  在教育体制改革重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同时,要注重对“产品”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学会弹性生产,在传统基础性教育能够保证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对社会需求的领域提供生产。
  第二、要竖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产品的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能力,即提高产品的智能化(如:素质教育)。教育的本身是培养人的生存和学习能力,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输入。  第三、要竖立“社会营销”的理念,不能简单盲目的推销,要本着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基础上的营销。
  第四、注重改正产品的概念。“毕业”,只是一种期间生产,仅是教育生产的半成品。要将毕业生的继续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等划入产品的概念。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制,提高“受教育的人”的应用价值。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
  贫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匮乏。发展和谐社会,就是要注重教育的发展。 。

2006-07-02

37 0

现在是1烦死小学生(捞不着玩) 2累死中学生(准备高考) 3愁死大学生(面临就业) 青春年华都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苦海无边啊!

2006-07-01

29 0

应试考试的教育体制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