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各辖那几县,县名叫什么,郡治在那,福建是不是设有闵中郡
郡县制
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 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 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东汉末年,原监察区性质的州转变...全部
郡县制
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
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
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东汉末年,原监察区性质的州转变为郡以上的行政区,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县三级。
隋开皇三年(583), 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至元,郡名完全废弃。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
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
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
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
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南海郡
从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市区。秦朝平定岭南后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辖四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另一说为六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冽江、揭阳),郡治在番禺(即今广州),主体范围在今广东、海南和广西东南部。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把岭南三郡析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设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县,领番禺、中宿、博罗、龙川、四会、揭阳六县。
西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月改为交州,南海郡隶交州。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州分为交、广两州,南海郡隶广州,但不久就撤销了广州,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又复置广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销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番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为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广州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复郡为州,南海郡又改广州。
闽中郡
秦置,汉废,即今福建省,治侯官,今闽侯县。
设在现在的福州市。公元前221年,秦朝在统一六国以后,派军队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了闽中郡 。当时秦王朝认为闽中远离中原,为“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于统治。
因此,闽中郡虽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却不相同,秦并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 君长 」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因此,秦只是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实际上并未在闽中实施统治。
但是,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省北部和安徽、江西等省境内﹔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各个不同民族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闽越族原本的文化和汉文化的互通交流。
汉高祖封无诸为闽王,封国闽越国,闽中郡的建置不再出现。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