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请问有人知道什么是通假字吗?

请问有人知道什么是通假字吗?

全部回答

2016-05-12

58 0

     通假字就是文言文中用以代替本字的同音字。如:“甚矣, 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的本义是仁爱,“慧”的意思 是聪明。这句话是讲愚公不聪明,其本字应是“慧”,却借了同 音字“惠”来代替它,“惠”便是通假字,又称通借字。
  注释古 书时便写上:“惠通慧。” 古人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统称为假借字。  清人王引之 说:“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 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 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 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经文 假借”条)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声字,这是造字的假借;通假 是本有其字不用却借用同音字,这是用字的假借。
    两者的基本原 则相同,即同音代替;但同中有异,一无本字,一有本字。为了 避免混淆,把后者叫作通假为好。 认识通假字是很重要的。俞樾《上曾涤生书》中说:“读古 人书,不外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三者中通假借尤 要。
  ”女口: ①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你说 带兵越多越指挥得好,为什么你被我捉到了呢?) ② 俄而,柳生其左肘。  (《庄子•至乐》)(不一会儿,他的 胳膊肘上生了一个瘤子。
  ) 例①有不少高考考生译为“为什么成了我的家禽”,不明白 “禽”是通假字,“擒”是本字。 例②,唐人成玄英给《庄子》 作疏说:“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椁之象。此是将死之征 也。”因为他不明白“柳”是“瘤”的通假字,所以曲为之说,绕 了很大的圏子,还是荒诞不经,似是而非。
    可见,不明通假,一 般人要犯错误,专门家也会曲解原文的含义。 古人为什么大量写通假字呢?原因是两条:一是作者写作时 忘了本字,一时记不起又查不到(先秦时代书籍少而且没有字 书),或者笔误,因而写了一个同音的别字;二是作者或抄写者图 省事,写上一个笔画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故通假字一般比本 字简单)。
    这两种别字,前代人(往往是名人)开了先例,后人出 于崇古心理便跟着用,约定俗成,别字便通用了,大家便说它是 通假字。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有的字在当时只是一个 假借字,或者还是本字,后代才变成了通假字。
  如: ③ 距关,勿内诸侯。(《鸿门宴》)(防守函谷关,不让诸侯 进入。  ) ④ 子墨子九距之0 (《公输》)(墨子先生多次抵挡住 了他。) ⑤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孟子•万章上》)(好像是自己 把他推进了沟中。) 当时没有“拒”字,大家都假借“距”字,这是假借;后来造 出了“拒”字,有了本字而仍用“距”字,那便是通假了。   “内”字更特殊一些,它是进入、接受的本字,后来接受义借用 “纳”字表示,用久了,“纳”便取代“内”而成了本字,从后代 的观点看来“内”反而成了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但不一定完全同音。可分为 三类: 第一类完全同音。如: ⑥ 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明天清晨, 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蚤通早) 第二类双声关系(声母相同)。女口: ⑦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何不让我去见楚王?)(胡通 何) ⑧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四季里面, 没有一天休息。
    )(亡通无) 第三类叠韵关系(韵母相同)。如: ⑨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我没有 估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大义。)(信通伸) ⑩ 从弟子十人所。
  (《西门豹治邱》)(叫十来个徒弟跟随 着。)(所通许,表约数。  ) 当然,双声通假,必须韵母相近;叠韵通假,必须声母相 近。当时如果语音差异很大,是谈不上通假的。有些字,今天 看来差异大,在当时是很相近的。
  如:“亡”与“无”,不仅当 时声母相同(上古明母),而旦韵母也是相通的(亡属阳部,无属鱼 部,鱼阳两部对转)。 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大部分不能逆推。  如:“蚤”可以作 “早”的通假字,但“早”不能作“蚤”的通假字;“禽”可以作 “擒”的通假字,但“擒”不能作“禽”的通假字。
  少数字可以 互通,如:“以”通“已”,“已”也可通“以”。有时,一个 字可作几个字的通假字,如:“卤王离”(《项羽本纪》)(俘虏了 王离)(卤通虏);“流血漂卤”(《秦始皇本纪》)(流出的血可以 行船了)(卤通橹)。
     掌握通假字的困难,一是能否看出它是通假,二是能否找出 它的本字。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要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三 者中关键是音,因为通假的规律便是同音替代。我们可用四句话 来概括辨析通假字的方法——以字义为出发点,以字音为根据, 以字形作参考,以文献为佐证。
  因为通假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 质,即大家都常常这么用;如果只有某一处用,便值得怀疑了。   所以,辨析通假字,还要找文献依据,勤查工具书。否则,便会 滥用通假,随意解释古书中的文句。
  如:庄杨两字叠韵,周朱两 字双声,有人就把思想家庄周和杨朱说成是一个人。 下面分四点阐述: 第一,要紧扣上下文,推敲字义。一个字是否通假不能孤立 地判断,而要依据上下文。  如果在上下文中能够解释得通,完全 没有矛盾或牵强之处,就不存在通假问题。
  如果按字面解释则文 理不通,就可能是通假现象。如:“何为为我禽?”如果译为 “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 ”分明是两个人对话,忽然出现这么一 句,显然不通。有时,虽然勉强可通,但细细推敲,仍不恰切, 也可能是通假。
    如:《汉书•晁错传》中,晁错称颂汉景帝说: “今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现在,陛下非常聪明而有 道德,天资才能不在五帝之下。)这个“财”字不看作通假,解释 为“财富”,也勉强可通;但是,细看上下文,晁错是把汉景帝 与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对比,突出汉景帝的道德与 才能,所以,“财”字应看作“才”的通假字。
     第二,根据语音,寻求本字。借字与本字是同音替代关系, 即使不完全同音,也是发音非常近似的(同声母或同韵母)。女口: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希望项伯您详尽地 说明我刘邦不敢背弃恩德。
  )用“倍”的本义“加倍”解释显然不 通,便寻求与它同音的当“背弃”讲的“背”。  “卒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戍卒买鱼吃,破幵 鱼肚皮,得到了里面写的字条,本来已经感到奇怪了。
  )“以”和 “已”同音,当“已经”讲,便文从字顺了。 “同音代替”是就古音来说的。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 与本字,今天已经不同音了。  如: ① 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邱》)(徒弟去催促她一下!) (“趣”通“促”) ② 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纪》)(使国家 镇定,我赶不上萧何。)(“填”通“镇”) “趣”(qC〇与“促”(cC〇今天不同音,是由于[q]变成了 [c] , [u]变成了 [ij]; “填”(tidn)与“镇”(zh6n)不同 音,是由于[t]变成了 [zh], [an]与[en]分化了。
     第三,参考字形。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而且由 于作者图省事,一般来说是用笔画少的声旁来代替本字。如: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天,徐 公来了,邹忌仔细地观察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 学》)(雕刻而不放手,金属、石头也可以雕出花纹。  )“孰”代替 “熟”,“舍”代替“捨”都是用笔画少的声旁代替了本字。当 然,也有相反的情形,如:“发伙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冯 婉贞》)(开火,这是部队中放枪的号令。)用“伙”代替它的声旁 “火”。这种情形较少见。 第四,尊重前人的解释,熟记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通假字, 如果证据不足,便不易确定; 或者看不出是通假;或者把本来不 是通假的看成是通假。
  初学者容易犯第一种毛病,特别是碰到发 生了古今音变的通假字或者仅仅是音近的通假字,往往辨认不 出。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疲惫不堪或年老体弱的人,只好交换子女来吃。
    )“鲁之粥牛马 者不豫贾。”(《荀子•儒效》)(鲁国卖牛马的人都不漫天要 价。)“罢”通“疲”,“粥”通“鬻”(yCj,卖),今天已经完全 不同音了。要了解它们是通假,就要尊重前人的解释。
  前人解 释通假的体例是:“甲通乙”、“甲同乙”、“甲读作乙”、“甲 读为乙”。  “甲”代表通假字,“乙”代表本字。如:《礼记• 儒行》中的“竟信其志”,郑玄便注解说:“信,读如屈伸之 伸。
  ”意即“终于施展了他的抱负”,“信”字要读作“伸”(通 假字大都按本字读音)。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接受前人的成果, 我们应该熟记一批常用的通假字(结合句子记),就可免得临时抱 佛脚。   通假字与古今字是交叉关系。
  古今是历时划分,通假是共时 划分。有了今字,再写古字,也就成了别字。在应用中,特别 是对初学者,不必严格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现将常用通假字与 古今字列表于后。 〔附〕常见古今字、通假字表 (一)有形体联系的(多为古今字): 1。
     以声旁代替本字的(以少代多)(加旁关系): (1) 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 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貍兮!(《伐檀》) (3) 女通汝:逝将去女。
  (《硕鼠》) (4) 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 (5) 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曰。(《赤壁之战》) (6) 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同上) (7) 雷通擂:雷鼓大振。(同上) (8) 知通智: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9) 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上) (10) 具通倶: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11) 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同上) (12) 坐通座: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13) 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14) 内通纳:距关,勿内诸侯。
    (《鸿门宴》) (15) 直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16) 见通现:才美不外见。(《杂说四(马说)》) (17) 戒通诫: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
  (《冯婉贞》)。 (18) 章通彰:或隐弗章。(《甘薯疏序》) (19) 疑通擬(拟):远方之能疑者。  (《论积贮疏》) (20) 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1) 从通纵: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2) 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栖会稽》) (23) 莫通暮: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24) 景通影:正则无景。
    (《病梅馆记》) (25) 员通圆:员径八尺。(《张衡传》) (26) 厌通餍: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27) 廷通庭:听于廷。(《李塑雪夜入蔡州》) (28) 贾通價(价):有者半贾而卖。
  (《论贵粟疏》) (29) 责通债:以偿责者矣。  (同上) (30) 敖通遨:千里游敖。(同上) (31) 奉通俸: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32) 免通娩: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勾践栖会稽》) (33) 厉通砺:束载、厉兵、秣马矣。(《秦晋殽之战》) (34) 衰通缞(cuT):子墨衰绖。  (同上) (35) 辟通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同上) (36) 虚通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 秋水》) (37) 亭通停:要当以亭刃。(蔡琰《悲愤诗》) (38) 去通莾(音jQ,藏):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苏武 传》) (39) 列通裂:姊妹兄弟皆列土。  (《长恨歌》) (40) 列通烈:贪夫殉财兮,列士殉名(《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 (41) 干通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檀》) (42) 契通锲:遽契其舟。
  (《刻舟求剑》) (43) 舍通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4) 匈通胸: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贾谊《治安 策》) (45) 畜通蓄:故其畜积足恃。
  (贾谊《论积疏》) (46) 火通伙: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47) 卷通捲: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8) 耆通嗜: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 (49) 与通欤: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50) 道通導(导)••道而弗牵。
    (《礼记•学记》) (51) 庸通傭(佣):庸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52) 刑通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 经•思齐》) (53) 曾通增: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 下》) (54) 冥通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55) 益通溢:擁水暴益。(《吕氏春秋•察今》) (56) 然通燃: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 上》) 2。 以形声字代替声旁的(以多代少) (57) 庭通廷:拜送书于庭。
  (《廉蔺列传》) (58) 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59) 功通工:三曰劝农功。(《论贵粟疏》) (60) 匪通非: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诗经•柏舟》) (61) 庸通用: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62) 钜通巨: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游黄山记》) (63) 红通工:农夫释耒,红女下机。  (《汉书•郦食其传》) 3。
   以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的(换旁关系): (64) 被通披: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65) 逝通誓:逝将去女。(《硕鼠》) (66) 说通悦:公输盘不说。(《公输》) (67) 距通拒:吾知所以距子矣。
    (同上) (68) 诎通屈:公输盘诎。(同上) (69) 绌通黜: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70) 离通罹(遭受):离骚者,犹离(遭受)忧也。 (71) 适(適)通谪: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同上) (《陈涉世 家》) (72) 唱通倡:为天下唱。  (同上) (73) 卷通拳: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孙子吴起列传》) (74) 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75) 帖通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76) 娉通聘: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西门豹治邺》) (77) 辩通辨: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墨子•非 攻〉〉) (78) 政通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栖会稽》) (79) 廪通懔: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C:疏》) (80) 邸通抵:邸余车兮方林。(《涉江》) (81) 僇通戮:僇力本业。(《史记•商君列传》) (82) 顿通钝:芒刃不顿。
    (贾谊《治安策》) (83) 藏通臟(脏):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84) 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85) 脩通修:“路漫漫其脩远兮”(《离骚》) (86) 振通震:公子威振天下。
  (《史记•信陵君列传》) (87) 驩通歡(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   (《廉蔺列传》) (88) 错通措: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 论》) (89) 锡通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左传•隐公元年》) (90) 纫通韧: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 (91) 案通按: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论衡•订鬼》) (92) 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二)无形体联系的(多为通假字): (93) 以通已: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94) 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95) 圉通御: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96) 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97) 胥通须(额):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 (98) 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99) 蚤通早: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上) (100) 要通邀:要项伯。  (同上) (101) 乡通向:乡师而哭。
  (《秦晋殽之战》) (102) 陈通阵:既陈而后击之。(《子鱼论战》) (103) 霾通埋:霾两轮兮絷四马。(《国殇》) (104) 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105) 祗通只:祗宜近盼天都。(《游黄山记》) (106) 止通只: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107) 窥通跬: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
  (《中山狼传》) (108) 衡通横: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109) 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110) 炎通焰: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111) 矢通屎:矢溺闭其中。(《狱中杂记》) (112) 卤通虏:卤王离。  (《项羽本纪》) (113) 卤通橹:流血漂卤。
  (《秦始皇本纪》) (114) 由通犹: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115) 直通衹(只):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 王上》) (116) 归通馈: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 语•阳货》) (117) 剥通扑:八月剥枣。(《诗经•七月》) (118) 谓通为: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明夷待访录•原臣》) (119) 为通谓:宋,所为无雉兔驸鱼者也。(《公输》) (120) 阙通掘: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 传•隐公元年》) (三)声音变化较大的: (121) 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122) 趣通促••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123) 信通伸: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124) 罢通疲: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C疏》) (125) 盖通盍(何):技盖至此手?(《庖丁解牛》) (126) 邪通耶: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127) 殴通驱:殴温致湿。
    (同上) (128) 孙通顺: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礼记•学记》) (129) 情通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 战》) (130) 胡通何:胡瞻尔庭有县II兮。
  (《伐檀》) (131) 所通许:从弟子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132) 薄通迫:寒暑未薄而疾。(《天论》) (133) 粥通鬻(yCi,卖):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庸徒 粥卖之道也。
  (《荀子•议兵》) (134) 粥通育:粥也者,养也。(《大戴礼记•夏小正》) (135) 关通弯:越人关弓而射之。  (《孟子•告子下》) (136) 唯通雖(虽):唯毋欲我同,将不可得也。
  (《墨子•尚 同》) (137) 拂通弼: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孟子•告子下》) (138) 培通凭: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逍遥游》) (139) 而通能: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同上) (140) 适通嫡:太子死,立适孙。
  (《史记•梁孝王世家》) (141) 适通敌: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轻诸侯,凌齐晋,遂以 杀身亡国。  (《战国策•秦策三》) (142) 填通镇: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
  (《汉书•高帝纪》) 同源字实际上是指同源词,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形式表现出 来。同源词(字)便是指词汇中由同一语源所孳生的词(字)。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