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实行素质教育
在每年的高考过程中,在每一所录取点外,都会守望着一群一群的考生家长,哪怕走过一个工作人员,也要问东问西。虽然这几年高校纷纷向考生抛出“红绣球”,逐年扩大招生量,高考的“独木桥”在越变越宽,但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心并没有平静下来。 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职和私立学校的参与,许多高校的高考上线率都在逐年增加。现在,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能不能上好大学,尤其是能不能上类似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
我国大学门槛依然很高
中国孩子为什么还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择校大战何时休?父母心何时不再沉重?这一系列触及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素质教育改革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种教...全部
在每年的高考过程中,在每一所录取点外,都会守望着一群一群的考生家长,哪怕走过一个工作人员,也要问东问西。虽然这几年高校纷纷向考生抛出“红绣球”,逐年扩大招生量,高考的“独木桥”在越变越宽,但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心并没有平静下来。
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职和私立学校的参与,许多高校的高考上线率都在逐年增加。现在,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能不能上好大学,尤其是能不能上类似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
我国大学门槛依然很高
中国孩子为什么还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择校大战何时休?父母心何时不再沉重?这一系列触及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素质教育改革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
2001年我国高校招生有一条很惹人注目的信息,那就是:放宽了对考生年龄和婚否的限制,此举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同时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接受高等教育又少了一道坎。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学门槛依然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才有25人,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占相应年龄组(20岁至24岁)的人口比重还只有4%,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和同期印度水平,而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该时期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24%。
造成我国大学门槛高的原因是什么?客观地讲,主要是由于高教需求和供给之间严重不平衡。建国以来,由于国家基础弱,底子薄,国家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上,对教育投入相对较少。更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由政府包办教育的单一计划体制,造成国家对高教投入心有余,力不足,不少高校每年事业经费缺口达1/3至1/2。
这制约了高教发展,造成高校数量少、规模小,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较低,高教发展缓慢滞后;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儒家文化的传统古国,教育永远在家庭消费中占据着持久价值,上大学几乎成为每个家长对儿女的最终寄托。
这样,一边是供给不足,一边又是需求的不断勃兴,供需矛盾尖锐,高校招生只得实行严格配额制度和淘汰率极高的入学考试制度,人为地抑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大学门槛能降到多低?
现在,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是一个热门话题。
这项改革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如“减负”久“减”不下,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已累及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有识之士认为,高考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应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龙头工程”。
其实,对这一系列由于大学门槛过高造成的高考指挥棒效应,国家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早已注意到了,并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改革,大学扩招就是重要一步。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而到2001年高校招生已高达250万人,扩招规模世界罕见。
1999年,以教育相对落后的贵州省为例,就有1.1万学子成为首轮扩招受惠者,在1.1万扩招名额中,贵州省内高校人数达7226人。2000年,仅该省普通高校扩招就达33718人,比1998年增长107%。
通过扩招,该省大学生毛入学率从1998年扩招前的3.6%上升到2000年的5.85%,上升了2.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录取率也大大提高,考生压力比过去明显降低了。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到2005年,贵州省高校毛入学率要达到8%,到2010年达11%。
应该说,从长远看,我国大学门槛可以越降越低,甚至可以降到“想上大学就上大学”的地步。事实上,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已初步实现了大众化。近几年,这些省市高考录取率均达到60%以上。
按照这种发展态势,我们是否可以这样乐观地估计:人人都可以圆自己的大学梦了?今后上大学不会再有太多的竞争和压力?中小学应试教育大战能得到根本缓解?事实却并非如此。“大学门槛降低”的概念,主要指高等教育将逐渐在中国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大学就无竞争和压力了,恰恰相反,如果学生想考一所理想的重点、名牌大学,竞争依然会很激烈。
因为想读大学的人比以前增多了,而名牌、重点大学却并未因此增加多少,反而由于寻求规模、质量效益,一些重点大学还合并、减少了。其实这很正常,这是人类选拔精英人才不得不采取的一条途径,在美国,社区学院毕业生占每年大学毕业生一半以上,而美国中学生如果要进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竞争亦很激烈。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想读名牌大学的人如高考失利就一辈子与好学校无缘了。事实上,即使你只考上了一般大学,你一样可通过考研、考博等方式向一流大学迈进,而这时的考试,显然已不是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概念了。
我国的高考正由选拔型向淘汰型转变。以前,我国的高考行使的是选拔功能,即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只录取20%至30%的学生,让一部分“精英”脱颖而出。从1999年起,高考功能悄然发生着变化———高校开始扩招,录取比率上升,向淘汰型转变。
一旦录取比率超过50%,高考的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彻底转为淘汰型。在这种情况下,一小部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
生活的学生被淘汰“出局”。目前,大学里增加了高等职业学院,也表明大学的整体目标已下降到大众化层次。
高考功能的转变更体现了教育的通用性。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减少精英,相反,更有利于精英的产生。因为上了大学的并不一定是精英,而上不了大学的也不一定不是精英。让更多的学生上大学,可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才机会。
一句话,只要你真的是人才,就一定不会被淹没。考生和家长不可过于乐观
但是,我们也别忘了,扩招是以启动内需为前提的。改革的措施往往是在“过不下去”的情况下才能推得动,教育也是如此。
若希望用高等教育消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引导消费的话,那么高校扩招之后的下一步应该是放开收费标准。否则国家为高等教育的补贴会不堪重负,而各高校也不会有扩大招生规模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收费自1997年并轨后,学费由2000元至8000元不等,所收费用只占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所用成本的1/3,可见,高等教育还不是有偿教育。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高等教育一般都是有偿教育,即公民个人及家庭负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公民完成教育后,接受市场的选择。正是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在这些国家,政府的教育投入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中,教育投入与高中低层次受教育人数是成正比的金字塔状。
而在我国恰恰相反,是倒置的。要打破高等教育的瓶颈制约,变国家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让高等教育适应老百姓的需求,必须进入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既然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扩招,考生和家长不可过于乐观。
首先,此次扩招的学校主要是地方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重点院校、名牌大学由于近几年来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教学和生活条件已经十分紧张,招生数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教育部直属的院校每年只增招7000人。
各部委和省属院校的扩招数量最大。所以要上类似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入学门槛还是没有降低。
其实,我们国家的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即使今年两次扩招,而且今后还将继续扩招,也不可能人人上大学。
据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的人数比上年增加20万左右,平均录取比例也只是在50%左右。
第三,大学门槛低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会更激烈。教育部高教司的专家指出:在坚持扩招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有些学校对一些就业率不足5%甚至为零的专业还要坚持扩招,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
“一些高校扩招后显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教师超负荷运转,根本无暇顾及知识储备,科研的时间也相应减少,而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阵地,这种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位教育专家指出,“要准确掌握扩招的幅度和节奏,拟订切合实际积极稳妥的扩招计划,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能力,合理分配扩招数量,渐进地扩大规模,避免对教育资源的掠夺和使用。
”很多老师也担心,扩招虽然带来了高校的生源,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学生入学成绩也低于从前,生源质量的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
统计表明,在我国18岁至24岁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要达到50%以上。
很多教育界专家表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趋势,但鉴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都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何让“精英”和“大众”有机融合,却不是只以学生的数量增加为惟一办法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