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保健养生 恐惧症都有什么表现

亚健康都有哪些表现?

全部回答

2006-03-23

0 0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如果保健得当,有希望回到健康状态,任其发展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所以,大家千万要重视亚健康状态。许多疾病在早期的表现或者说是先兆都表现在亚健康的状态之中,例如慢性疲劳、不明原因的疼痛等。
  通俗点说,就是大家所说的“到医院检查不出毛病,自己难受自己知道”的那种状态。  针对亚健康状态,我们要首先找出原因,合理保健,才能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 现代人工作忙,竞争激烈,下班后回了家又有孩子、老人、家务在等着你,也很忙。
  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常常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退,无处可息,疯狂工作不注意休息的人真是太多了,这种不尊重健康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如此。   如果这种失调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成,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徒增。
  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复杂,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有专家将其错综复杂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这类拼命工作的亚健康状态的另一种最直接更可怕的称呼是“过劳死”。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  在日本它被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诱因),导致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恶化,进而引起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使患者死亡。
  在过去的5年,日本有几位市长因严重的疲劳而“过劳死”。有人统计,日本每年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 专家预言:“过劳死”正向中国蔓延,高峰期为2002~2004年。  可见,“过劳死”就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造成“过劳死”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心劳力,加上缺乏及时的恢复和足够的营养补充,导致肌体细胞的超前老化,这种老化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爆发“过劳死”。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列有“过劳死”二十大信号: 1、“将军肚”早现。
    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发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 11、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12、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
    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思考和检查,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 14、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而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15、很恼烦,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  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太多事了,钻了牛角尖。
   我们可以对照以上“信号”自我检查,具有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下者,则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无需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则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的“预备军”。
    另有三种人易“过劳死”:一是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只知道消费不知道保养的人;二是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三是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参考资料: 。
  

2006-03-31

57 0

顾名思义,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到医院检查,正常没病,可自己不舒服,觉得疲劳,浑身无力,胃口不好,没精打采的等等。改善:1、保持良好的心情,调整自己,注意休息;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3、注意饮食营养均衡,生活要有规律;4、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服用一些保健品。坚持一段时间会好的。祝你健康!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保健养生
美食/烹饪
起名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物
购车养车
生活常识
家电
礼节礼仪
家居装修
交通出行
婚嫁
购房置业
育儿
保健养生
保健养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