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条目主要讨论第一种指代方式。尽管东北绝大多数地区的汉语都可归类于东北官话的范围内,但是“东北话”和“东北官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东北话的划分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 ●东北官话:分布于绝大多数东北地区。除以下地区外: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东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于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 ...全部
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条目主要讨论第一种指代方式。尽管东北绝大多数地区的汉语都可归类于东北官话的范围内,但是“东北话”和“东北官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东北话的划分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
●东北官话:分布于绝大多数东北地区。除以下地区外: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东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于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
●胶辽官话:分布于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
大连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
●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在东北境内。
东北话的特点
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例如其声调(特别是阴平的调值)就有极其相似的一面。
因此,尽管沈阳话和大连话分属于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但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来。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是相对很接近的,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老派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差距,以至于交流有时会有些障碍)。
从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有所不同,语言的融合程度各异有关。
东北话富有亲和力,并且幽默,广泛使用在小品,相声,评书等艺术表演中。中国大批喜剧演员用东北话作为表演语言。
那就再补充下:老早的时候,北京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时辽东话和大都话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
河北、山东人第一次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期的东北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而北京在明朝成了都城,外地来做官的,开店铺的,当兵的,打工的,把各自的方言带到北京,特别是山西话,安徽话和南京官话,影响至今还有痕迹,明朝这时的北京话,就和东北话有些不一样了。
等到了清朝,几十万旗人进北京,又带来了辽沈话,慢慢和原来的明朝北京话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京腔。所以东北话和北京话没法儿不像。在方言学上,它们是亲兄弟。
现在东北话和北京话不一样的地方,有一些是东北话保留着过去的一些读音,比如东北人念“学”为XIAO,就是过去的幽燕音,北京人后来念XUE了,是受南方话的影响,东北人念“荣”为YONG,听着很侉,但也是古音(在音韵学上,“荣”是“喻母字”,本来就是这么念的);有些则是受了满族话的影响,东北人“大舌头”,有些地方没有日母字,念成零声母,又只有“资雌思”没有“知蚩诗”,都是满语影响所赐。
至于大连半岛的人把“知蚩诗”念成“基欺希”,那是在说胶东话,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东北话了。
在音调上,东北话在我这没接受过语音学训练的耳朵听来,弯儿有点复杂,特别是辽宁的一些地方,拐呀拐的,差一点就差挺多。
比如在岫岩,“大爷”的“大”字重读时,指父亲的哥哥,这和我们的用法一样,“爷”字重读时,则指爷爷的哥哥:发音上一点点的不同,就差出一辈去。东北话——特别是开原以南的辽沈话——的另一个特点是二声特别多(这一特点大概和冀东话有些关系)。
有一回,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患了疟疾,别人代他上折子求皇上赐药。康熙的批示上有这么一句话:“(金鸡纳霜)连吃二服,可以出根。”“出根”该是“除根”,皇帝写错字了,这可得起个哄,看来当领导的受写错别字,自古皆然。
但为什么会误“出”为“除”呢?一到沈阳就明白了,沈阳话里“出”就是念二声的,康熙的汉话是小时候和汉军旗人学的,学的本就是沈阳话。
可惜电视剧里的康熙说一口广播学院式的标准音,一点也不动听。
要是我来拍清宫戏,就让里边的人都操东北大腔,说不定更畅销些。头几年辽宁人演的“小品”戏流行,东北话已为广大关里人所熟悉。有两个招牌词,一个是“埋汰”,一个是“砢磣”。其实“砢磣”是北方的老词儿,元杂剧里就有的,不好算东北特色,而“埋汰”是从满语里来的。
东北话语词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许多满语成分。说个最普通的例子,“挺”好的“挺”,人人都用的,又有谁会注意它是从满语里来的呢?在语法上的满语影响之一,则有谓语后置,关里人说的“你看不看”,东北人会说“你看不”,《红楼梦》里的“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都是例子。
广东有三个特征鲜明的语言文化区域。
一是客家文化(客家方言区,即粤东北的梅州、河源、惠州和韶关等地);
二是广府文化(粤方言区,即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等地);
三是潮汕文化(闽南方言区,即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和雷州半岛等地)。
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与古百越族系关系较为密切,可以说是随唐以前北方汉族文化南迁与南越文化交融的产物。前者是北方人南迁之后与南越人交融的结果,后者是北方人南迁之后(比前者南迁的时间稍迟)与闽越人交融的结果。
与这两个文化体系相对而言,客家文化是中原人南迁之后较少受到当地土著文化影响的相对纯粹的中原汉文化,其迁徙历史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就算有土著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主要是受到苗瑶族系的畲族文化的影响,很少有越人文化的因子。
最近,复旦大学遗传所李辉等人的“客家人与客家话起源的遗传学分析”(未刊稿)对福建长汀的148个客家男子做了遗传学分析。从Y染色体SNP的主成分分析看,客家人与中原汉族最近,又偏向于苗瑶语族群中的畲族,跟偏向于侗台语族群的其他南方汉族不一样。
混合分析发现客家人数据结构中汉族结构占80。2%,畲族13%,侗族6。8%。
江西地区的土著据记载为干越,客家人中6。8%的与侗族相似的结构,也很可能来自其迁徙路线上江西的古代干越族,与其他福建民系不同。
不管怎么排,广府文化如果排第二,就没有人能排到第一。广东文化以广府文化为代表,不是少数文人能排出来的,而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竞争的结果,是浑然天成的。
宋代移民因素不会比隋唐以前的少。
河运、海运的便利是广府、潮汕、雷州民系形成的客观因素。世代居住于山区的苗瑶系的文化对客家的影响应是有的,可能影响不大,加上客家研究者不重视,所以没挖掘出来;而壮侗语族的影响从江浙到华南,都有比较明显的痕迹,不可能对客家没影响。
认为“客家文化是中原人南迁之后较少受到当地土著文化影响的相对纯粹的中原汉文化”的理由是什么?客家人喜欢说,是因为居于山区,所以比较纯粹。难道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才是少数民族人数占优吗?恪守传统、汉化较晚的少数民族迁移的路线,一是上山,一是下海,岭南历史地理的书籍是持这一观点的。
全国各地基本也是这个情况。当然,也不断有汉人上山、下海,汉越融合形成新的族群,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族群的发扬光大,形成璀璨的地域文化瑰宝。畲族是否属于苗瑶,客家文化含有多少百越文化因子,未知,零星地看,“唔”、修饰词后置等等,不能说没有百越文化的因子。
[最近,复旦大学遗传所李辉等人的“客家人与客家话起源的遗传学分析”(未刊稿)对福建长汀的148个客家男子做了遗传学分析。从Y染色体SNP的主成分分析看,客家人与中原汉族最近,又偏向于苗瑶语族群中的畲族,跟偏向于侗台语族群的其他南方汉族不一样。
混合分析发现客家人数据结构中汉族结构占80。2%,畲族13%,侗族6。8%。
仅仅凭长汀一地小范围的抽查,就能断言整个客家地区的血缘?你看看网上流传长汀客家女形象大使的照片,和绝大多数客家人是不一样的,外省网友看了那么多客家照片,唯一认为有点像北方人的就是那张。
其余的闽西客家生活照,乃至客家核心区梅州的客家人生活照,无论英俊还是平常,都是典型的华南人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广东人会把浙江人、湖南人、江西的许多人、福建的部分人称为“北方人”,但面对客家人,从来就没有认为是“北方人”,平时仅凭外貌也难以区分广东三大民系。
[江西地区的土著据记载为干越,客家人中6。8%的与侗族相似的结构,也很可能来自其迁徙路线上江西的古代干越族,与其他福建民系不同。
客观地说,赣方言区的人与客家方言区的人相比,谁接近北方汉族?你引用的“客家人中6。
8%的与侗族相似的结构”是来自长汀的数据,其他的呢?江西宁都的网站,有当地领导的照片,笑容满面地招商引资,相貌怎么那么像华南人,和一般的江西人不一样?一看介绍,原来是“纯客县”。
你可以说客家人和福建其他人不同,和广东其他人不同,问题是从最直观的印象来看(抛开文化的因素),这个观点大家认不认同。
参考资料:
。收起
早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危害?
3人阅读
射精以后为什么精子会从阴道流出
26人阅读
牙齿感觉有电一样是怎么回?
63人阅读
后来听说这病容易复发是真的吗?
51人阅读
做爱后有少量出血正常么.?
16459人阅读
医院的任务是什么?
195人阅读
2020-03-29
2019-09-10
2020-02-28
2016-08-04
2019-03-28
2017-11-19
2016-09-26
2017-02-23
2016-07-14
2016-04-24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20-11-30
2020-08-28
2020-08-24
2020-07-23
2020-09-05
2020-10-27
2020-11-30
2020-08-25
2020-10-26
2020-07-10
2021-01-14
2021-01-14
2020-11-19
2020-06-28
2020-12-09
2020-12-18
2020-06-29
2020-07-30
2020-11-05
2020-08-20
2020-12-23
2021-01-04
2020-06-29
2020-07-30
2020-06-29
2020-08-29
2020-09-16
2021-01-18
2021-02-22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