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饥饿感是从哪个器官来的
一,饥饿感之一二
有些人在某一些日子里总是有饥饿感。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吗?是不是因为情绪低落呢?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种感觉,并且提出几个建议来正确对待。饥饿感从何而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饥饿感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血糖浓度降低造成的。 这是身体给出的一个信号,就是说前一餐的能量已经消耗光了。饭后几个小时后,尤其是在做运动以后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如果饭后没多久就感到饿了,那是因为吃的食物不够或者是饮食结构不平衡,没有摄入足够的纤维、碳水化合物或者缺少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 消化需要一定时间,吃了以后会有吃饱了的感觉。
如何区分饥饿和食欲?
人们有时想吃并不...全部
一,饥饿感之一二
有些人在某一些日子里总是有饥饿感。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吗?是不是因为情绪低落呢?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种感觉,并且提出几个建议来正确对待。饥饿感从何而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饥饿感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血糖浓度降低造成的。
这是身体给出的一个信号,就是说前一餐的能量已经消耗光了。饭后几个小时后,尤其是在做运动以后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如果饭后没多久就感到饿了,那是因为吃的食物不够或者是饮食结构不平衡,没有摄入足够的纤维、碳水化合物或者缺少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 消化需要一定时间,吃了以后会有吃饱了的感觉。
如何区分饥饿和食欲?
人们有时想吃并不是缺乏能量,可能只是简单的因为疲劳或者心情不好。这是大脑自发的一个信号,因为它需要让身体感到舒适。
当人们进食时,食物的味道、香味等信息很快传递到大脑,可口的食物会让大脑有满足感。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能够避免吃东西呢?您不妨寻找其他的快乐来满足自己,比如出去散步或是做些运动。
季节会不会影响我们的饮食行为呢?
当天气一天一天变冷,人们会很想吃肉类食品,而对蔬菜的兴趣降低了。
但是事实上,无论在秋季还是冬季,我们需要的能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与我们祖先不同,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室内工作,交通工具和房间都有暖气。但是出于习惯思维,天冷的时候我们总想吃的丰盛些。而且白天变短黑夜变长,我们会有一种紧张感,我们需要食物来驱逐这种感觉。
所以一个冬季下来,身体重2到3公斤是常见的事情。
固定时间吃点心胜于时不时地吃一点。
人们紧张时会一直吃东西,这对身体和体型都很不好。相反每天固定时间吃点心不改变体型,反而有宜于身体健康。
研究证明有这种习惯的人们食物结构平衡,身体也没有发胖。您可以吃几块面包,一个水果。
与饥饿感作斗争的几个小窍门
有时饥饿感是如此强烈您就顾不上身材了。这个时候最好找些饮料来替代一下。
喝一些含糖低的饮料,您很快会没有饥饿感了。如果您真想吃点什么,那就吃个水果吧。当然适量的巧克力也是允许的。因为过分的控制会导致一时的失控。
转载于:新浪饮食 编辑:jack
二,关于人的饥饿感
饿的话最直接的原因是血液血糖浓度降低,但是原因可能有好多种。
第一种:血液有问题。有的人血液血糖浓度由于特征(遗传)原因,一直会低于正常浓度,这样的结果是一直比较饿,吃东西到撑也不会觉得舒服,人比较虚弱,免疫力也不强,可能经常生病,而且没有力气。
(去做血检)
第二种:是消化道功能不好,小肠和胃等消化器官不能正常工作的话,就不能把食物完全的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血糖浓度一直不高,很容易饿,刚吃完饭不久就饿了。(去做肠胃检查,甚至包括口腔,食道,胆,等等)
第三种:还有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比较多造成的,会很瘦弱,而且脾气暴躁(俗称甲亢,建议去医院测试甲状腺)。
第四种:根据你饿起来会受不了,是“烦心的饿”,有可能是肝功能不正常,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不能做出正确的生理反应,来分解肝糖元来维持正常的活动能量,于是继续消耗血液中不多的糖元,造成越来越重的生理反应。
(饿,烦心的饿)。[建议去检查肝胆功能,胆的作用也很大,即使肝功能正常,胆功能不正常的话,脂肪也不能正常的转化成能量物质,也会导致相同的后果,但是人会发胖,吃不了油腻的东西]
第五种:有可能是肾的问题,营养物质都要经过肾的过滤,肾出了问题的话营养物质就不能正常进入血液循环。
导致机体一直处于营养不量的状态,对外表现为饿。(建议检查肾功能,肾小管和 filter,有可能导致糖尿病。人会比较瘦弱,皮肤不好,有红疹等,尿液颜色不正常)
第六种: 有可能是上述的几种原因的综合表现。
人是很精密高级的仪器,往往在比较小的损害的时候,它能靠自身的生理反应来调节,来提示。所以当你感觉很不舒适的时候,身体机能已经下降了比较多的程度了,所以有时候造成一种病症的原因往往是几种混杂在一起。
三,饥饿感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2006-2-9 12:17
生理学家以前认为饥饿感来自于胃,是由于胃排空后造成的,但后来的实验发现,动物在切除了支配胃的神经后,虽然对饥饿感有所影响但并不消失,即仍具有摄食行为。
同时观察到胃被大部分切除的病人,与正常人的饥饿感一样。说明胃对饥饿感没有直接影响,但饥饿时,可引起胃的收缩。人们常说的“饿得胃疼”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饥饿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首先在临床上观察到,垂体或下丘脑肿瘤患者中,有人出现拒食或过度进食等症状。
这向我们暗示垂体或下丘脑中存在与饥饿或饱感有关的结构。1964年6月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损伤大鼠下丘脑一定区域,动物会出现摄食量明显增加而造成肥胖,测得约40天后其体重达到正常同龄动物的2倍以上。
而电刺激该区动物则表现为拒食,证明该区能使动物产生饱感,生理学上称为饱中枢,以同样方法证明下丘脑还存在另一区域,损毁后动物禁食,最终导致饥饿而死亡,而刺激这一区域动物进食量增加,生理学上称之为摄食中枢。
食欲是指对某类食物的偏爱或厌恶,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受感官和情绪影响很大,也与习惯或生活经验有关。除下丘脑外,脑的其他区域在食欲形成中也起着主要作用,如破坏杏仁核,动物会丧失对食物的选择能力。
食欲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进食量。
目前认为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中的神经细胞对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或脂类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当血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时,通过血液循环被饱中枢感受产生饱感,相反则引起摄食。
胃充胀时,将通过胃内释放的激素和所支配神经,抑制摄食中枢或降低食欲。但在脑的发育还未完全的幼儿期若过度饮食,将提高饱中枢阈值,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必须食入比正常儿童多的食物才能产生饱感,这样必然导致幼儿的肥胖。
当然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天生饱中枢阈值高,也是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生长发育期间过分抑制饮食而减肥,对身体是极有害的,它容易造成摄食中枢兴奋性的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厌食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