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如何应对学习焦虑

如何应对会计女生就业难问?

如何应对会计女生就业难问题

全部回答

2017-03-13

66 0
    内容摘要:就我国现状来看,女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外部环境对女生的歧视。其次是对女性工作周其较短的预期。文章随后也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是,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二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  三是,企业内建立倾斜于女职员工作制度。四是,女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竞争力和法律意识。
   关键字:性别歧视 人力资本 工作周期 女性权益   一份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女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2004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共有280万人,其中有80万人没能及时就业,而这8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
  另据黑龙江省教育厅提供的情况:2001年该省女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低于男大学生就业率。2001年,黑龙江省本科毕业的男女生分别为11402人和9896人,就业率分别是83。  29%和80。
  08%,差距为3。21个百分点;大专毕业生男女生分别为6714人和7213人,就业率分别为53%和46。24%,差距为6。76个百分点。 一为何女生就业难?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一)外部环境对女生的 据统计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增长了两倍,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38.31%增加到43.95%。
    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却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另据国内一所大学对2005届研究生进行的一次调查,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会优先考虑男生。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难找工作、女性就业难的报道也屡见报端,性别歧视成了职场的焦点之一。   从现实情况看,在职场中女性歧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是偏见对待,多数单位用人时直接表明不要女性,偏见在未进入劳动市场时就已经产生;第二是不平等的对待,就像南京这家公司的做法,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标准,虽然招聘女性,但是必须签订“禁孕条款”;第三则是不利的影响,是间接性的不公平,比如就业后的工作安排、职务迁升等,女性要想获得较高的待遇和职位,就要付出比男性多得多的努力。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最近媒体一些有关女性求职的报道,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到上海女大学生“女扮男装”求职,再到今天的“怀孕协议”,女性在职场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尴尬与无奈。
  南京市某公司的“禁孕协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客观上看,这家公司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单个主体,其用人的规则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由于女性有生育、操持家务等“先天”的“自然附着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自然是不愿接受这种“性别亏损”的。
  

2017-03-13

64 0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人格的缺陷、职业社会化偏差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经济学;社会学 一、经济学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我国多位学者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
  这些研究有的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需求和供给以及大学生市场均衡问题;有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投资理论、产权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的利用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教育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等进行研究;还有的延伸到发展经济学,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关系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研究。
     (一)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
  陈岩松认为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丁元竹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就业三大问题之一,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 ;牛金虎认为现行大学生就业统计由于统计对象范围过宽、统计口径太窄、统计指标太粗,造成就业统计缩水,人为夸大了就业难度 。
     (二)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
    刘宇舸认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从表象上看是学生或学生家长,但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
    高等教育供求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三)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反映 根据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它起着信号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一个人想在逐渐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抢眼,只有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在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变弱的情况下,就业选择充当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作用。
  市场选择机制是将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工作层次两者相匹配,市场选择过程本身就带有求职者信号的人力资本存量。杨伟国将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一般化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矩阵图”,表示大学选择就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所在地区的组合,认为大学生偏好于选择行政级别高和大城市的单位就业,原因之一就是就业选择充当了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 (四)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
    正如贝克尔指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人而言,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就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到低于其他形式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投资。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马扬和张玉璐认为,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其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唐鑛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正常的现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呈上升趋势。
  吴克明认为,从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扩大趋势;从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就业概率差距角度看,也呈现扩大趋势。就业冷并没有导致大学教育收益率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教育收益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正是大学生就业冷背景下依然存在大学热现象的根本原因,大学热反映了人们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上的理性特点。
     (五)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权利,它是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发展权、处置权等一系列人力资本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
  承认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重要反映。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学生就业完全没有择业自主权,这严重限制了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结果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损失。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  户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时间限制问题。
   (六)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存在着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就有所不同。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 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就业状况。
  岳昌君、丁小浩(2003)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密切相关,但其水平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潜在的吸纳能力。
    同时考虑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他们提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七)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 自愿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吴克明、赖德胜(2004)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实质是一种理性选择。
   真心的希望我能为您解惑,谢谢!!!。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会计资格考试
职业培训
远程教育
自考
司法考试
公务员考试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