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2019-02-03 20:06:31
一,肾结石的饮食
现实生活中很多疾病的发生和日常饮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甚至大部分癌症也...[展开]
一,肾结石的饮食
现实生活中很多疾病的发生和日常饮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甚至大部分癌症也可能避免。现在就肾结石病这一顽症来提醒大家如何用饮食来预防,或使已经患了肾结石者,结石增大的速度减慢,甚至缩小、溶解而排出体外。
(一)多饮白开水
多饮水使尿液得到稀释,钙离子和草酸根的浓度就会降低,形成不了草酸钙结石。 研究表明,增加50%的尿量,可使肾结石发病率下降86%。
(二)合理补钙,尤其饮食上补钙
肾结石患者往往“谈钙色变”,错误地认为肾结石的元凶是钙,其实不然,肾结石患者也需要补钙。
目前医学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肾结石患者为什么要补钙。
第一是补充钙能与胃肠道中蔬菜含有的草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了部分被肠胃吸收和经肾脏排出体外的草酸,从而减少了形成肾结石的几率。
第二是日本学者提出的“酸碱平衡学说”。即血液呈酸性时,结石容易形成。呈碱性时,抑制结石形成。缺钙时血液偏酸性,合理补钙,血液偏碱,这样反而有利于抑制结石形成。
(三)限量摄入糖类
美国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糖食品的摄入,可以使患肾结石的机会增加,因此,要注意少吃甜食。
(四)少吃草酸盐含量高的食物
含草酸盐高的食物有番茄、菠菜、草莓、甜菜、巧克力等,过高的草酸盐摄入也是导致肾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少吃豆制品
大豆食品含草酸盐和磷酸盐都高,能同肾脏中的钙融合,形成结石。
(六)睡前慎喝牛奶
睡眠不好的人,睡前喝杯牛奶有助于睡眠。 但在睡眠后,尿量减少、浓缩,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
而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泄的高峰。钙通过肾脏在短时间内骤然增多,容易形成结石。因此肾结石患者,睡前就不应喝含钙高的牛奶。
(七)勿过量服用鱼肝油
鱼肝油富含维生素D,有促进肠膜对钙磷吸收的功能,骤然增加尿液中钙磷的排泄,势必产生沉淀,容易形成结石。
(八)多食黑木耳
黑木耳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结石剥脱、分化、溶解,排出体外。
关于肾结石的饮食保健
1。
尿路结石病人不宜多吃糖
尿路结石病人吃糖过多,不但有碍治疗,而且会促进尿结石进一步形成。 实践证明,服糖后尿中的钙离子浓度、草酸及尿的酸度均会增加。钙和草酸均可促进结石形成,三者同时增加更易形成结石。
因为尿酸度增加,可使尿酸钙、草酸钙易于沉淀,促使结石形成。因此,患有肾、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病人不宜多吃糖。
2。尿路结石病人忌吃菠菜
据分析,尿路结石中,最主要的成分为草酸钙。
我国尿路结石病人的结石成分为草酸钙者,约占87。5%。在平时,一个正常成人,每天从尿中排出草酸盐为12~40毫克。这些草酸盐一部分来自食物,如果食物中草酸盐摄人量过多,尿液中的草酸钙又处于过饱和状态,多余的草酸钙晶体就可能从尿中析出而形成结石。
在食物中,含草酸盐最高的是菠菜,而菠菜又是人们常吃的蔬菜之一。 那么吃菠菜会使尿中草酸排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研究人员曾对10名健康人作了试验,让他们分别食用烫熟和炒熟后的菠菜,然后测定尿液。
结果食用200克菠菜后,尿中草酸排泄量明显增高,特别在食后2~4小时达到高峰,8小时后仍高于试验前水平,比未食菠菜者增加草酸20~25毫克,接近于一般人24小时尿草酸的平均量。 试验还发现,吃炒熟菠菜的比吃烫熟菠菜的尿中草酸排泄量高。
可见,尿路结石病人不宜再吃菠菜,因为他们尿中的草酸钙本身已处于过饱和状态,若再食,就可能加重病情。如果尿路结石病人,通过手术已除去了结石,忌吃菠菜就可预防复发。健康人食用菠菜时,多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降低尿草酸浓度;多采用烫食法,这对预防结石是有益的
3。
肾结石病人不宜在临睡前喝牛奶
近年来,提倡晚间喝牛奶的人很多,原因在于牛奶中含有色氨酸,有助于睡眠。这对于一般健康者来说,无疑是适宜的,但对肾结石患者或已治愈者来说,就不同了。
理由是:人在睡眠之后,尿量减少,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可使尿液变浓。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肾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 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故易形成结石。
因此,肾结石患者不要在临睡前饮牛奶。为免此虞,可在晚上临睡4个小时前饮用。
4。近年来多种报导谈补钙,钙摄入增多,从尿中排出钙增加,而高钙尿增加了肾结石的危险性。 草酸等摄入量高,容易与钙结合形成结石。
但也有人报道,通过膳食摄入的钙可与同时吃进的草酸结合成草酸钙,从粪便排出体外,反倒减少了可能吸收的草酸量,因此,并不增加肾结石的风险。但膳食之外补充的钙剂就不会有这种作用了。对于有肾结石史的人补钙要特别慎重。
5。患有泌尿系结石的人应注意多饮水多运动,饮水、运动同时捶打尿路对结石的排出时有好处。
二补钙知识
有症状的高度缺钙者才需借助钙药补钙。膳食补钙最好。
不能过量补钙。选钙药和服用有讲究:不要选用近海动植物制成的活性钙以及家畜动物的骨骼磨粉制成的钙制剂;要注意服用时机,并要和食补、锻炼有效配合;如果在吃别的药物,请咨询医生;一般宜选碳酸钙类,肾有问题勿选磷酸氨钙类,胃酸不足宜选枸缘酸钙类。
钙是人体中最主要的矿物质之一
钙是人体中最主要的矿物质之一,成人体内钙总量为1000~1200克。人每天必须摄入足够的钙,才能保证血液中钙浓度的稳定,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钙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时,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人体血钙含量下降,会造成肌肉抽搐、腰背酸疼及骨质增生。 血钙浓度偏低时,通过人体的调节系统,骨骼中的钙就会溶解出来,补充到血液里。
这样就会使骨密度降低,骨质变得疏松,容易发生骨折。
膳食习惯使中国人普遍缺钙
由于我国居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是一种低钙的膳食结构,所以建国以来3次大规模营养调查结果都表明,全民缺钙。
第三次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钙摄入量仅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量的49。2%,个别地区和个别人群还不足30%。目前我国居民每日摄钙量为400毫克,营养学会公布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毫克,摄钙水平确实相对较低。
但我国居民摄钙量地区差异很大,并非人人缺钙。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中小学生及孕产妇、乳母和特殊职业者,对钙的需要量更高于一般人。
有症状的高度缺钙者才需借助钙药补钙
商店药店里摆放的“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只能测手臂的尺骨和桡骨,而钙的流失主要危害是腰椎和胯骨的缺钙,因此这种测试不准确。
而且这类仪器是放射源,其辐射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应该到正规医院进行含量的科学检测,当被告之确实缺钙后,再行补钙。 缺钙症状:腰背酸痛、腿抽筋、腿软、牙齿松动等。
膳食补钙最好
营养专家们主张,从膳食中摄取每日所需的钙是最理想的,要做到食物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多吃牛奶、豆制品、深色蔬菜及海产品等含钙丰富的食品。
成年人每天都该多喝牛奶来补充钙质。一般而言在许多食物中,其实都含有丰富的钙质。牛奶、奶粉、乳酪和豆类及豆制品中钙含量最为丰富。此外虾皮、牡蛎、海藻类(海带、裙带菜、紫菜)、田螺、泥鳅、黑木耳、金针菜、香菇、香菜及榛子、甜杏仁、核桃、莲子、葡萄干、橄榄、红枣、山楂、枸杞、西瓜子、南瓜子、榨菜、黑芝麻等钙的含量比较多。
另外常吃点含柠檬酸的水果(柠檬、柑橘、梅子)有助于钙的吸收。而如果能不挑食,每天能够均衡饮食,大致上可以获得三百毫克的钙质,不足的部份可以喝牛奶来补充,一般半斤牛奶可供钙250~300mg。
成人每天应喝一至二杯,青少年及孕妇应喝二杯至三杯。可能有些人不喜欢喝牛奶,或者喝了牛奶容易腹泻,如果是这样可以改选低乳糖牛奶,或选择已将部分乳糖分解为乳酸的发酵乳。 另外奶中的脂肪含量太高,为了不摄取太多的脂肪,可用低脂奶或脱脂奶。
烹饪方法要讲究科学。如吃豆腐时,最好不要与含草酸较多的植物性食物一起吃,如小葱、洋葱、菠菜等,以免形成草酸钙,不易被人体吸收;吃排骨、虾皮时可放点醋,使钙游离出来成为离子钙,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父母也可做一些孩子爱吃的糖醋鱼、糖醋虾、糖醋小排骨,或煮食一些大棒骨,让孩子能吃到骨髓,这是非常有营养的好钙源。
另外,对食物注意合理搭配,不仅摄入钙成分,还要摄入磷、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
影响钙在体内的平衡,最主要的不是钙的消化吸收率,不是钙从粪便中排出多少。这在各种不同的钙制剂中区别只有25%。
钙最主要的丢失是在尿中,一般有50%。如果膳食中食盐含量很高而且吃大量动物蛋白质,则钙从尿中的丢失就多。 食物如菠菜、油菜,其中含有大量草酸或植酸,会影响膳食中钙的吸收。
食物中的纤维素一般不会影响,但小麦的麸皮则会影响钙的吸收。膳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磷酸、镁、咖啡因的食品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与排泄。治疗胃病所用的抗酸药,若含有大量的铝会增加钙的排泄与影响钙在骨骼中的沉积。
(注:一说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微乎其微,更缺少具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
补钙药的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医药市场上的钙补充剂有100种以上,可概括为六大类:
碳酸钙:含钙量高,副作用小,价格便宜,吸收率高,可以达到40%,与牛奶相似,是全国人民易于接受而广泛应用的一种钙制剂。
乳酸钙:是我国传统的钙补充剂之一,其优点是容易溶解,缺点是钙含量低。这类制剂有乳酸钙,含钙13%;葡萄糖酸钙,含钙9%,制成片剂后含量更低,要达到每日补充钙1000毫克,需服用太多药片,这是人们难于接受的。
如钙素母含钙16毫克/片,若每日补钙1000毫克,需服用62片;维他钙每片15.5毫克,需用65片;多种钙每片28.2毫克,需用34片;是难于广泛用于治疗的。
磷酸氨钙:是日本常用的补钙品种,含钙23.3%,相对较高,我国成都药厂也有生产,每片含钙量70毫克,含钙量与药品价格属中等,但它的缺点是药片崩解和吸收较难,加之它含磷高,对肾功能障碍者有害,因此应用较少。
枸缘酸钙:含钙量为21.1%,水溶性好,生物利用也较磷酸钙好,其吸收不依赖胃酸,有泡腾片,更适合老年人服用。
活性钙:是生物钙(贝壳类)高温煅烧而形成的钙混合物,钙含量高,但其水溶液是强碱性,对胃肠刺激性大,不适合老年胃酸缺乏者。
与食物同食可减少胃肠刺激。
有机钙:氨基酸钙与蛋白赘合钙在我国已开始应用。
经过国际上大量的动物与人体试验,对各个年龄段如: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60岁以上老人等试验对象的研究证明,不论是哪一类钙,无机钙还是有机钙。
如果实验对象在钙的营养正常情况下,吸收率一般都是40%,如果钙的营养情况不良,则吸收率可能达到75~85%。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钙的研究已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人体对不同钙盐的吸收率分别为:碳酸钙39%、乳酸钙32%、醋酸钙32%、牛奶钙31%、柠檬酸钙30%、草酸钙30%、葡萄糖酸钙27%。
并没有哪种钙制剂的吸收率特别高。实际上我们所需要的是补钙,是各种钙制剂中的钙元素而不是制剂本身,制剂本身仅作为钙的载体。这是一个数学与化学的基本问题,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学问。
钙制剂的大小与吸收基本没有关系,所谓“原子钙”、“纳米钙”全是误导。
各种钙剂中钙元素的含量分别为:碳酸钙40%、醋酸钙22%、柠檬酸钙21%、乳酸钙13%、苏糖酸钙13%、各种牦牛骨钙10%、葡萄糖酸钙9%。
市面上有的钙制剂,其分子式比葡萄糖酸钙还复杂,要摄取600mg需要10~15克制剂,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在购买补钙品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价效比,绝对不是越贵越好。
计算每100毫克元素钙的价格,选择钙元素含量高(如含碳酸钙较多的)、价格低的钙剂。
影响钙制剂吸收的各种因素影响钙吸收最主要的因素是体内的1,25-二羟维生素D。 这是食物中的维生素D与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再合成维生素D3,再在肝脏,尤其是肾脏中经羟化反应而生成的。
它能促进钙在小肠甚至在结肠中的吸收。如果人体缺乏1,25-二羟维生素D,钙的吸收只有10%。如果补充了维生素D,并在肝脏与肾脏合成了1,25-二羟维生素D,钙的吸收率会增加到60~75%。
有两种钙制剂要特别注意。
一种是活性钙,这是由近海的牡蛎、蚌、贝等的壳经过高温活化后,磨细而成。这种沿海软体动物吸附能力很强,能将近海的污染物,铅、汞等重金属吸附。因此这种活性钙中有重金属,pH值又很高,偏碱,服后胃肠会有反应。
用家畜动物的骨骼磨粉制成的钙制剂,由于重金属尤其是铅容易沉积在骨骼中,因此服后也会受重金属污染。 这两种钙制剂,尤其是活性钙是应该被淘汰的。
服补钙药须知
钙剂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以钙离子的形式吸收。
患有胃酸缺乏性胃病的人,可选择经过柠檬酸、苹果酸调整过口味的补钙品,或在服钙剂前,喝一杯酸性果汁。 动物性食物含有大量脂肪,其中的脂肪酸能与钙离子结成“钙皂”,从而不能为人体所利用。 所以在进餐时,服钙剂是不适当的。
并且要在两餐之间服用。 补钙强调两餐之间用白开水送服,忌与其它食品和饮料参合。
服钙制剂,则要注意它的崩解率。一般一粒或一片钙制剂的含量应在600mg以下。
补钙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要注意补充磷、维生素D,这样会促进钙的吸收。
要加强身体运动锻炼,因为运动能促进骨骼的代谢、骨量的沉积。
要注意多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因为“晒太阳”能使维生素D3增多,能更有效地促进钙成分的吸收。
儿童补钙应以食补为主,在服用钙品时应特别小心。
儿童肠胃功能较弱,不要选择碱性强的钙品,如碳酸钙、活性钙等;不应在服用钙品时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 另外,儿童过量服用钙品,会抑制对锌元素的吸收,因此对缺锌儿童进行补钙时应以食补为主。
服用添加维生素D的钙品时,谨防积蕴中毒。许多消费者认为,补钙只能选择与维生素D合一产品,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人体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并不是所有的人同时既缺钙又缺维生素D,部分人长期服用维生素D反而会抑制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形成,或是引发维生素D大量摄入而积蕴中毒现象,中毒症状为高钙血症引起的肝肾功能损伤和软组织钙化,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应迟钝、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渴多尿、便秘等。
一些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补钙。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补钙不当,会因钙沉积而引发人身意外,因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取钙或服用钙制剂来达到降血压的目的,不能盲目补钙,避免发生意外。
此外,正在服用甲状腺激素、四环素、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补钙时要先向医生咨询清楚,因为补钙剂与这类药物可能会相互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不能过量补钙
大量的服用钙,例如每天服用4000mg能够导致钙中毒;如高钙血、严重的肾损伤与钙的骨骼外沉积。
即使低于4000mg,在对钙比较敏感的人中,也会发生高钙血与高钙尿症,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的人,更容易发生钙中毒。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