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2011-05-10 07:11:14
清参考中医的治法,不效的话再考虑手术:
疝气,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常见的有腹股沟斜疝、脐疝、膈疝等。
疝的病名,早在《素问大奇论》等篇中已有冲、...[展开]
清参考中医的治法,不效的话再考虑手术:
疝气,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常见的有腹股沟斜疝、脐疝、膈疝等。
疝的病名,早在《素问大奇论》等篇中已有冲、狐、厥、㿗、癀、癃等病名;《诸病源候论》有厥、症、寒、气、盘、腑、狼的七疝,亦有寒、筋、水、气、血、㿗等的疝名。
这些名的疝病,实包括很多病种在内,如水疝是鞘膜积液,㿗疝是阴囊橡皮肿等。本篇主要讨论腹外疝,包括气疝、狐疝、寒疝、脐突。狐疝、寒疝指可复性腹股沟斜疝,气疝指难复性疝,脐突指肠管自脐环疝出的脐疝。
腹股沟斜疝,不?晾嫌祝阅行苑⒉≌叨唷F牮蓿孕∮锥嗉矣凶杂飨颉?
【临床表现】
1.腹股沟斜疝:在腹股沟一侧或两侧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肿物突出或进入阴囊。 若站立或咳嗽时,肿块处可触及有膨胀性冲击感。
如安静平卧时,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也可用手指由下而上轻压肿物,还纳入腹腔。当突出的内容物过大,时间过久没有复位,则局部有明显的肿胀疼痛,甚至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如当晚期,因血行障碍肠管坏死时,则出现全身发热或局部红肿热痛等症。
2.脐疝:以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大小不一,以指按之,肿物可以推身腹内。但当啼哭或努挣时又复突出。
【诊断要点】
①腹股沟斜疝以一侧或两侧有肠管肿物突出或进入阴囊,老幼皆可发生,以男性患者为主。
②可复性腹股沟斜疝,在平卧或手指按压肿物时,疝块肿物可纳回腹腔。 ③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即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并有肠梗阻症状或绞榨症状。④绞榨性疝,是嵌顿疝晚期肠管坏死,出现中毒症状,如体温、脉博增高,疝部红肿热痛。
⑤腹股沟斜疝可用手电筒灯泡接触肿物作透光试验,必要时可作X线检查。脐疝,脐部有一可复性肿物,以手按压可使肠管回纳入腹腔;当肠袢进入囊中也可发生疼痛,但发生嵌顿闭者很少见。 此病以婴儿为多见。
【病机分析】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2种。先天因素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出生以后肠系膜鞘状突未能闭合或继续开放,形成先天性缺损,当腹内压增高时内脏突出而发生疝症。后天因素多见于中年以上成人,由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良,收缩力较差,当腹内压一旦增高时,不能对腹壁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内环松驰,内脏由内环突出而成疝症。
于是,当急怒啼叫、挑抬重物、站立行走过度、用力进气等,久则气虚下陷,不能收摄,使内脏脱出;或者受寒,寒凝肝脉,肝失疏泄,使内脏脱出。
脐疝,多为先天性,因先天禀赋不足,脐部薄弱,加上啼哭、咳嗽、用力等诱因,使脐环松大,小肠或脂膜突入脐中而成。
【辩证论治】
1.脐疝。 绝大多数不需要治疗,多数随年龄增长和腹壁肌肉的发育,脐疝孔逐渐会闭合,也可用手按压疝块,使其回纳腹腔后,用纱布或硬片固定在脐部腹壁处以抑制突出,有利于脐部组织生长修复。
如年龄而大于2岁者,用上述压迫法无效,可考虑手术修补腹壁缺损。
2.腹股沟斜疝。预防方法:可用棉纱束带压迫沟内环处,绕过会阴部,结扎于腰的背部,防止疝块突出。
药物治疗:气虚下陷者,因久劳而引起的斜疝,证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食少,自汗,便溏,舌淡,脉弱,疝气在活动后加重。
治疗原则宜益气升陷,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如炙黄芪、党参、焦白术、当归、炙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橘核、荔枝核。方中黄芪、党参、甘草、白术补脾益气,为方中主药;当归养血和阴;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陈皮、橘核、荔枝核疏肝理气。
寒凝气滞者,因寒冷而引起的斜疝,证见面白,手足发凉,疝痛较剧,舌淡苔白,脉沉弦,局部喜暖畏寒,治疗原则宜温通理气,主以蜘蛛散治疗:袋蜘蛛(焙干)、桂枝,以3:1量研末,每次1克,盐汤送服,日服2-3次。
袋蜘蛛又名口袋虫,呈黑色有光(不是房边屋角的色花白的张网蜘蛛),性微温,味辛香,有辛通软坚散结之功;桂枝辛温散寒,引药入肝经。 如果蜘蛛一时不备,可用天台乌药散先服:乌药、木香、炒茴香、高良姜、青皮、川楝子(巴豆3粒同炒,炒后去巴豆)、槟榔,水煎服。
如寒疝绕脐而痛剧,舌淡、苔白、脉沉弦,可以制川乌6-9克,蜂蜜2匙,加水同煎40分钟后去渣内服,痛止后再易方调理。
针灸疗法。对普通斜疝,取冲门、中极、关元、百会、三阴交,针后并加温灸20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
对嵌顿斜疝,先针刺大敦、太冲、三阴交、关元,并用手法复位。令患者侧卧于健侧,使臀部垫高,过于头部,以热毛巾敷患处。如疝在右边,医者可用右手从患者右腿下将嵌顿的疝块捏住,慢慢挫挤,不可用力过大,使疝块中积液或气体退入腹中,则疝块体积变小,同时连脐脐带推,忽觉“吐噜”一声,疝即滑入腹中。
如针刺和手法复位无效,或者嵌顿时间较久者,当予手术治疗。
--陈克正(1944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医学硕士,现在《中医杂志任编辑,兼九疑山学院医学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宋代名医许叔微》等)。
详见“爱问知识人-共享资料”上的《现代中医内科学-何绍奇》。[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