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收集!!我需要关
中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黎里中学 丁建方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已大量地渗入现代的中学英语教材和读物中,这与传统的英语教材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差别较大。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使用该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思维方式等。通过对中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的对比,了解两者的差异。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拓宽视野,提高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以下简略地概括一些中学英语中出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 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如姓名...全部
中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黎里中学 丁建方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已大量地渗入现代的中学英语教材和读物中,这与传统的英语教材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差别较大。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使用该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思维方式等。通过对中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的对比,了解两者的差异。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拓宽视野,提高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以下简略地概括一些中学英语中出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 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如姓名、称呼和问候之类。在汉语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上一个中间名。
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Mr Smith”等,初学者应当注意。在英语中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里对亲属的称谓很少,如“Aunt,Ancle, Cousin”等。而在汉语中则不同,汉语把亲属间的关系分得极细,既能分别性别、大小又能分出与称者的关系。
这种差异说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小辈直呼长辈之名比比皆是,少有避讳。家庭成员之间即使是长辈也常对小辈说“Thank you”。
因为西方的一些国家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人的独立意识。
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较多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而在中国人们碰面时则常问“你吃了吗?”自古以来中国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空见惯。
吃是人们谈话常见话题。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英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而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
与西方人交际时应注意一些话题。譬如西方人一般不会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或宗教信仰之类的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人的隐私,别人无权知道。特别女性的年龄,忌讳得很。
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忌讳。尊重女士是英国绅士的一大特点。“Ladies and gentlemen”。“Ladies first”等。Lady在前,体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如果陌生人见面,介绍人一般都是先向女士引见男士,男士为女士开门、让座位、拿行李等是英国所崇尚的一种
道德风范。
当你带领客人到家作客时,英国人仅会领你到客厅或告诉你卫生间的方向而不会带客人象中国人那样到处参观,西方有一句谚语“英国人的家就是他们的城堡”而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则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推心置腹。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英美国家的社交习俗中坦荡直率的风格与中国人特有的谦虚谨慎很是不同。当别人问你是否有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总是要客气一番,有时会叫人搞不清是真还是假,弄得尴尬不堪。
按西方国家的习惯,你若要即要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或不要“No,thanks”,不必推来推去。当你受到别人的称赞和夸奖时,说声“Thank you”。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那是非常得体的用语,无须谦虚。
二。历史文化、习语和典故。
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和典故习语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对文章的理解。“Black”一词是美国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对遭受种族歧视和压迫的黑人的称呼,甚至称黑人为“Black Slave”。
而随着黑人争取民族解放、平等、民主、自由运动的兴起,白人就借一个外来词“Negro”来称黑人。当黑人运动逐步地胜利后,黑人以“Black”而自豪。美国著名黑人杰克逊则认为应当称美国黑人为“An American of African descent”才适当得体。
这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作为其交际工具,随时都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文化是属于说这种语言的宝贵遗产,它们经常在日常交际和各种阅读材料中出现,值得倍加注意。如西方人说“He is a Shylock”,不了解情况的学生没法理解此句的含义,因为“Shylock”这一词很明显是一个人名。
而如果你知道 “Shylock”是莎翁笔下的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时,此句就很容易理解为他是一个守财奴。又如“Castle in spain”我们译为“西班牙城堡”,而其真正的含义是幻想或梦想。
就相当于汉语中的空中楼阁之类的意思。
英语习语是学英语者最为头痛的事,需逐步地和经常地积累。“Pull one'sleg”是指开玩笑而不是拖后腿。“Child's play”是简单容易不是视同儿戏。
因为习语是该国文化在特定的场合内形成的,切不可望文生义,否则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It's Greek to me”,英国人一般都不懂希腊语,因而此句意为“我不知道”。“Take French leave”是指用法国式的方式告别,英国人借用十七世纪法国流行的风俗习惯离开客厅时无需向主人或女主人告别,引深为不经同意和通知而做什么事情。
中西文在各自领域内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不同,便有了各自绚丽多彩的习语、谚语和俗语而流传于世,但由于人类大脑生理机能相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着相同的规律,其语言所表达有很多相同之处。如“Seeing is believing”即汉语中的“眼见为实”,“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与中文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相同,“Pour oil on the flame”意为“火上加油”,“Walls have ears”是汉语的“隔墙有耳”的含义。
诸如此类的谚语和俗语,说明中西文化许多相同点。
三。宗教文化
英语中所涉及到的宗教词语数目庞大,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在英国基督教为主要的宗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有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
应特别注意。“Break the fast”当学生初次接触这一词组时无法理解“fast”的含义。其实这里“fast” 是指基督教徒的斋戒和禁食(期),其意即我们常说的
“Breakfast”。
又如“Wise as Solomon”“He is no Solomon”这里所指的所罗门是《圣经》里的一位思想精深、学识广博,以智慧盛名远扬的人物。人们用所罗门来形容有智慧的人。“at the eleventh hour”意为在最后的时刻、刚好来得及“beat the air”是白费气力、劳而无功的意思,这些都来自于宗教文化。
在西方国家宗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交际的各种读物和材料中频频出现。
由于现代英语教材和读物中已大量地深入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融入各种情景之中,使学生感到外语的特殊氛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产生各种阻力。
教师应深刻领悟这一特点,重视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