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爱问首页 爱问商城

请帮忙说出与文化名人有关的历史名菜,如东坡肘子、太白鸡等

看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档节目的广告上面有一幅历史画卷,上面画有历史名人和以其名命名的名菜,像西施舌等。希望天南地北的网友帮忙收集。

     名人与名人菜肴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名人,尤其是当权者和文化人,往往又是美食家。这就注定了许多名菜都与名人有关。
   唐代诗仙李太白有幸造就一道名菜。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  他用肥鸭,加上陈年花酿、枸...全部

     名人与名人菜肴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名人,尤其是当权者和文化人,往往又是美食家。这就注定了许多名菜都与名人有关。
   唐代诗仙李太白有幸造就一道名菜。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  他用肥鸭,加上陈年花酿、枸杞子、三七等料蒸制(入蒸器后,口用皮纸封严),献于玄宗。
  玄宗食后大加赞赏,不免相问:“卿所献之菜乃何物烹制?”李白奉曰:“臣虑陛下龙体劳累,特加补剂。”玄宗大喜曰:“此菜世上少有,可称太白鸭。” 杜甫出身在烹饪世家,乃祖大诗人杜审言官居高位。
    杜甫得其家传,对烹调有一定造诣。据传他定居成都草堂时,曾制一款“五柳草鱼”飨客。由于此菜为杜甫创制,用五种丝状料(酷肖柳叶形)辅佐烹制而成,故名“杜甫五柳草鱼”,相沿至今,成为川菜名肴。
  杜甫还创制了一种鸡肴,被世人称为“杜甫茅屋鸡”,为其祖籍河南的一介传统名馔。  至今,郑州不少食肆仍以此菜招徕顾客。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大量的饮食诗文,著名的有《老饕赋》、《猪肉颂》、《酒经》等。
  他在《猪肉颂》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苏轼的这种烧肉方法,经过厨师们多年实践,在锅、火、作料、制作上不断加以改进,成为现在名为“东坡肉”的传统名菜。
  东坡还做得一手好鱼羹,他在杭州任太守时曾亲自做鱼羹给客人品尝,颇受赞许。“东坡羹”流传至今。 “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
    由于腌制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日,再挂在风口晾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似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涮羊肉”是名特风味。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
  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远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作料,群臣吃后赞不绝口,故欣然赐名“涮羊肉”。
   张大千不但画艺高超,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而且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美食家”“烹饪家”。大千好客,待友热诚,每有贵宾来访,必亲自下厨掌勺。  大千善于烹饪,在川味的基础上,综合南北佳肴的特点,精心烹制成多姿多彩的菜式,被人誉为独具风味的“大千菜”,品种甚多。
  其中脍炙人口的有大千干烧鱼、大千三味蒸肉、大千鸡块、大千羊肉、大千干鱼翅、大千鳝段、大千丸子汤等等。张大千自己曾这样说:“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 北京有道名菜“潘鱼”,是一位清代翰林潘祖荫所发明。
  他用活鲜鲤鱼和上等香菇、虾干等配料,用鸡汤蒸制,却并不加油,味道很鲜美。这位翰林老爷是北京广和居菜馆的常客,遂将鱼的制法传授给广和居的店主和厨师,使此菜成为广和居的名菜之一。1930年广和居倒闭,其大厨转至同和居操厨,“潘鱼”又成为同和居名菜。
     北京王府井有家“安福楼”菜馆,该店有道名菜为北大教授胡适之所创,名曰:“胡适之鱼”。据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记载:“王府井大街的安福楼,前身是承华园。当其鼎盛时,许多文人常去这里诗酒流连。
  哲学博士胡适之曾到这里大嚼,发明用鲤鱼肉切成一些细丁,浇稀汁使清鱼成羹,名‘胡适之鱼’。  ” 川菜名肴“宫保鸡丁”用鸡丁同花生米共炒,配料还有蒜节、姜片、甜面酱和酱油、醋、糖、味精、湿淀粉等,不仅味极鲜美,且软脆适口,刚柔相济,质感也极佳。
  此菜为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首创。丁是贵州人,清咸丰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在镇守边防时,抵御外敌有功,被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  丁宝桢喜食辣子鸡丁、酱爆鸡丁,又喜将鸡丁与花生米共炒。
  下府的鸡丁传遍四川,名扬天下,这道“官府菜”成了“市肆菜”,并被命名为“宫保鸡丁”。 名人创制了名菜,名菜又使名人扩大了知名度,这是客观存在。餐饮业的经营者掌握了与名人有关的名菜的典故,适当加以宣传,对弘扬中华饮食文化,营造餐饮文化氛围,无疑大有益处。
     摘自“中国文化报” 。收起

2005-06-19 14:13:03
0 0
收起 提交
加载更多

    孙中山的四物汤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黄药方,方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组成。而孙中山的“四物汤”并不是由上述四味药组成。...全部

    孙中山的四物汤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黄药方,方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组成。而孙中山的“四物汤”并不是由上述四味药组成。他是集四种素食之精华而成,即用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这四种食物。
  孙中山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  他不仅擅长西医,而且对中医学及饮食营养等都有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四物汤”,就是他对饮食营养研究的成果。此“四物汤”中的黄花菜又名金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纤维素和铁。
  它具有利水、凉血等功效,可以主水肿、砂淋、衄血、便血等症,又能健胃、补脾、通便。木耳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它具有养血、活血、收敛等作用,对于血痢、痔疮、产后虚弱、崩漏、带下等患者,都是良好的食品。
     木耳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物质。豆腐与豆芽是我国发明的豆制品,具有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它们不仅完全保留了黄豆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份,而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四物,具有素食的最大优点。  素食对健康长寿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而孙中山先生之“四物汤”又称得上是素食中的佳品。 东坡蒸猪头 东坡《仇池笔记》载有煮猪头颂:“净洗锅,浅著水,深压柴头莫教起。
  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其中,还介绍了这样一段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后唐时太正人,宋初官拜安国军节度,死后加封中书令),既平蜀,饥甚,入一村寺,主僧醉,甚箕踞(坐态不正,狂傲异常),公欲斩之,僧应对不惧,公奇之,公求蔬食,云有肉无蔬,愧蒸猪头,甚美,公喜,问‘止能饮酒食肉耶,尚有他技也(有无别的本事)’?僧言能诗,公令赋蒸豚,立成云:‘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有药的野嫩草)。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荐(金盘中陈列的蔬菜和看果),香软真堪玉箸挑(用筷子一戳就烂)。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公大喜,与紫衣师号。” 这里是说,把猪头洗净刮光,去骨,以盐、姜等调料抹其四周,用芭蕉叶子裹住,入笼猛火蒸一、二小时,待熟后再用杏子酱淋一淋就可以吃了。
     蒸猪头的方法在北魏时的《齐民要术》上也介绍过:“取生猪头,去其骨。煮一沸,刀细切,水中治之。以清酒、盐、肉蒸。皆口调和(调味适当)。熟以干姜、椒著上食之。
  ”这与东坡介绍的方法是有些相同的。 现今黄州有酱汁猪头肉,其作法与前说略同。   原料:猪头一只,净重3000克,绍酒5。5克,精盐0。5克,冰糖屑150克,白糖250克,糖适量,葱结50克,姜片、八角、红曲粉适量。
   制法:将猪头放清水中,镊去毛,刮洗干净。猪面朝下放砧板上,在后脑中间劈开,挖出猪脑,剔去骨头,割下耳,去掉猪眼圈、淋巴肉、嘴唇、耳圈、鼻子。  猪脸切成两块,下巴切成三块,再放入大锅内,舀入开水(淹没为度),用旺火烧沸几分钟,撇去浮沫。
  放入竹算垫底后,先将猪耳、嘴唇、鼻子,放在下面,然后把肉块(皮朝上)排放在竹算上面。再加绍酒、葱结、姜片、八角,盖上锅盖,用中火烧约一小时后,加入糖色、红曲粉,再盖上锅盖,烧五分钟,用小火焖至酥烂(约两小时),加冰糖屑、白糖,待卤汁收稠时,锅离火口,取出酱汁肉,皮朝上放在瓷盘中。
    食时切片后浇上卤汁即成(多余的卤汁留作下次用)。 注: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白糖50克,清水50克烧沸后,用铁勺不断搅动一、二分钟,待水分炒至干时,移至微火上继续搅动,下至呈红黑色,见冒青烟时,倒入100克沸水,搅匀后起锅即成糖色。
   ■东坡春鸠脍 《东坡集》载曰:“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在城东开荒种地,于瓦砾中发现了他在家乡爱吃的芹菜。这芹菜,就是蕲菜。
  鄂东各地都有这种菜,蕲春的“蕲”本为芹菜,因以“蕲”(芹)名县。东坡就把他家乡特有的春鸠脍的作法拣了起来。这就是取斑鸠胸肌肉,切成丝入猪油锅,用旺火炒至半熟,再用芹菜段,加盐,下酱油拌炒。  如此便是“春鸠脍”。
   原料:斑鸠胸脯肉,嫩芹菜,鸡蛋清,白糖,湿淀粉,绍酒,猪油,胡椒粉,味精,精盐,葱花,姜末。 制法: ⑴选用初春斑鸠胸脯肉放入清水盆中漂去血液、洗净,用刀背将肉拍松,切丝盛钵,下绍酒、精盐稍渍,以湿淀粉、鸡蛋清拌匀。
  芹菜洗净切成丝。   ⑵炒锅置旺火上,下猪油烧至五成热,放入鸠肉炒散,呈乳白色时,倒入漏网滤去油。 ⑶原炒锅内留油50克,置旺火上烧热,下芹菜丝稍炒散发出香味时,再放入鸠肉合炒,加姜末、白糖、味精、胡椒粉、葱花、滑炒两分钟,起锅盛盘即成。
   此道菜芹菜清香,鸠肉鲜嫩,是上乘野味佳品。   天下第一菜 江苏名菜,即虾仁锅巴。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在无锡城内微服私访。一天,时已过午,乾隆走进一家饭店,催促要饭要菜,店主见来者气宇非凡,但饭菜已卖完,急取制下的锅巴在滚油中炸酥,配以虾仁、熟鸡丝、高汤制成的浓汁,一并送上餐桌,店主将浓汁浇在锅巴上,只是盘内立刻发出“嘶啦”的响声,同时冒出一缕白烟,香味扑鼻。
    乾隆皇帝饥不择食,吃起来顿觉鲜味异常,香酥可口,当即赞叹到:此菜可谓“天下第一菜”啊!从此虾仁锅巴身价百倍,盛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该菜系选用薄而均匀的锅巴,用油炸至金黄酥脆,再趁热浇上用虾仁、 鸡丝磨菇、番茄酱及各种调料熬制而成的鲜卤汁即可。
  具有卤汁鲜红、锅巴金黄、酥松香脆、酸甜咸鲜合一等特点,是名扬中外的江苏传统风味佳肴。   慈禧太后·百饺园·水饺吉尼斯 饺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俗美食,象征着团圆、喜庆。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一系列吃饺子的习俗,像除夕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还有好吃不如饺子……在中国有关饺子的记载最早在汉代。60年代中国新疆的一座唐代墓葬中,曾挖掘出一只木碗,碗里盛着保存完整的饺子,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饺子。
     如今,代代相传的饺子大放异彩,以拥有饺子品种最多的“天津百饺园”,打破世界纪录,荣获了“世界水饺品种之最”奖牌。据悉在天津,世界吉尼斯纪录有很多,但餐饮界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还尚属首例。
   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其中有酸辣鸭血、虾仁芹菜、素三鲜、玉米面、山楂银耳等品种,各个薄皮大馅,现包现煮。  其中有一种玲珑剔透,如小指肚大小的饺子格外突出,它形如珍珠,馅鲜味美,被誉为“太后火锅”饺子。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慌忙出逃。路过天津杨村时,太后略感疲惫,随即传令在此歇脚。晚上,太后正在闷闷不乐观赏京戏,突然感到腹中有点空,身体稍动了一下。  细心的太监见状,马上心领神会地俯身问太后是不是用点膳,太后微微一点头,太监赶紧张罗去了。
   为了讨太后欢喜,太监给御厨们下了一道菜单。命他们做一种太后从没吃过的,可边吃边做的御膳。御厨们分头忙碌,—会儿工夫,一盘用太后平时最爱吃的童子鸡胸脯肉,加上作料调馅包好的饺子端了上来。
    只见那一粒粒杏核儿般大小的饺子,像颗颗散落的珍珠,星罗棋布,美不胜收。这时,太监在太后面前的条案上支起单风紫铜火锅,小心翼翼地倒进提前熬好的鸡鸭高汤,点燃下面的木炭。在夜幕下,燃烧的火焰不断跳动,恰似盛开的朵朵菊花,因此又称“菊花火锅”。
  太后目睹此景颇为兴奋,连连赞好,“太后火锅”饺子由此而得名。   龟汁狗肉的传说 传说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常到其以宰狗为产业的娘舅处“揩油”,娘舅赶之不去,甚为厌恶。
  一次娘舅忍无可忍,便拉起了吊桥,下了逐客令。谁知刘邦并不死心,骑上一只大乌龟泅水而过。娘舅一口恶气无法出,将大乌龟杀了,扔进狗肉锅里。没想到狗肉出锅后让人口涎大流,龟汁狗肉便由此而来 杜甫与五柳鱼 五柳鱼是四川名菜,唐宋以来早已脍炙人口。
    说起“五柳鱼”来,它还和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一段关系呢! 唐代杜甫,在年近五十的时候,遇上“安史之乱”,整个唐朝从这儿走了下坡路。唐明皇逃往四川,杨玉环在马嵬坡吊死。杜甫为了躲避这场战乱,也漂泊到西南方去。
   他到了成都,在成都古郊找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叫浣花溪畔,亲手建了—座草堂,住了下来。  并在这里写过不少诗。草堂茅屋有时还叫大风吹破。他这时生活十分清苦,由自己的遭遇和贫困处境,还时常想到天下的穷人寒士,寄予不少同情。
  他每日用素菜草果度日,当地都叫他“菜肚老人”。 相传,有一天他邀几个朋友在草堂上吟诗作赋,吟得高兴,不觉到了中午。他发起愁来,眼看要吃晌饭了,可是一无所有,拿什么款待这些客人呢!他正在着急,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
    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 他走到灶前,亲手烹制起鱼来。朋友们见他去做鱼,个个都惊奇起来,有的带着怀疑的眼光说:“老杜,这可是新鲜事,你会作诗,还会烹鱼?” 杜甫笑笑说:“等着吧,我今天就要给你们烹烹看看。
  ”他开膛把鱼洗好以后,加上佐料就放锅里蒸上。蒸熟以后,又把当地的甜面酱炒熟,加入四州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和好淀扮,作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撤上香菜就做成了。   大伙欢坐一堂,见杜甫把鱼端了上来,伸筷一尝,果然好吃。
   众朋友边说边吃,一会工夫,一条鱼吃得精光,可是这鱼还没有名字呢!于是大家就为这鱼想起名字来。有的说:“这鱼就叫浣溪鱼吧!”有的说:“叫老杜鱼才合适。”最后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象柳叶,就叫‘五柳鱼’吧!”说罢,大家十分赞成,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
    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 康熙和玉米粥 相传,康熙皇帝一次带着侍从到滦平的长山峪一带打猎。眼年看太阳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策马往回走,忽然发现一只梅花鹿,他急忙张弓搭箭,快马加鞭,紧追不舍。
  这时,天色渐黑,侍从也不知哪儿去了。  康熙累得气喘吁吁,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马往回走。 走了一会儿,突然见前面有灯光,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家农舍。康熙勒住了马,看见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
  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焦黄焦黄的玉米面干粮和香喷喷的玉米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和一大盘凉菜。  康熙这时更觉肚子饿了,他下马走进了农舍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银两。
  ”山里人直爽好客,一听说远来的客人,立刻让到上座。 康熙吃完饭,问道:“这么好吃的饭菜是谁烧的,一定是个巧媳妇吧?”老人笑着说:“不是,我家没女人。只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上山打猎,二儿子上山砍柴,三儿在家种菜烧饭。
  这饭菜就是三儿子做的。”康熙看见三儿长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欢。正在这时,皇帝的侍从在外边看到皇帝的御马,找了进来。这家人这才知道来客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笑着说:“看到你们一家快快乐乐享太平,朕很高兴!”他吩咐赏银百两,才乘马而归。
     过了几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汉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文山肉丁是江西省的一道名莱。
  尽管它的原料和制作方法都十分简单,可是味道却鲜美可口,历来都是江西人民家宴中的必备佳肴。  如同东坡肉、太白鸭子的得名一样,文山肉丁的由来也颇有趣味。 相传在南宋末年,文天样任右丞相时,坚决主张抵抗元军的南侵。
  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他亲自率兵进攻江西,收复了许多被元兵占领的失地,深得群众拥护。有一次,他带兵路过家乡江西吉安时,乡亲们纷纷前去拜访他,鼓励和支持他的抗元斗争。  乡亲们的爱国热忱极大地鼓舞了文天祥。
  为了感谢乡亲们对他的信任,文天祥在家中设宴,并亲自下厨房为乡亲们烹菜。乡亲们见文天祥这样礼贤下士,都开心地笑了。有一位长者捋着胡须打趣地说:“你这个状元宰相还会自己做菜,君子不远庖厨了。”文天祥也笑了。
  他脱去官服,换上便装,卷起衣袖,扎上围裙,走进厨房。  乡亲们一是出于尊敬,二是出于好奇,也都跟着他来到厨房,要亲眼看看这位宰相如何烹调。只见文天样不慌不忙地取过一块去掉筋膜的猪里脊肉,用刀轻轻将肉拍松,切成四分见方的肉丁。
  又取过一个冬笋,切成与肉同样大小的丁,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把肉丁放在碗中,加上盐和鸡蛋清,用手抓匀后放入湿淀粉中拌匀,再放入滚热的油锅中用铲子搅散。  待肉转色后,随即捞出。
  接着文天祥又把锅放在旺火上,用少许猪油将切好的干辣椒和笋丁炒了几下,又倒上一些汤、酱油、料酒、白糖,醋等佐料,并用湿淀粉勾芡。最后,又见他将过好油的肉丁和香葱倒入搅动了几下,淋上几滴香油。于是,一盘颜色红润,香味扑鼻的肉丁便出现在乡亲们的眼前。
    在整个烹调过程,文天祥有条不紊,动作娴熟,宛然一位庖厨,乡亲们都看呆了。品尝后,更觉肉丁滑嫩爽口,味辣而鲜,油而不腻,十分可口,于是满座啧啧,赞不绝口。 散席后,大家纷纷仿制。
  由于文天样号文山,乡亲们便将这个莱取名“文山肉丁”。自此,文山肉丁便流传于世。   宜昌三游神仙鸡   三游神仙鸡,是湖北宜昌市一道传统菜,系选用肥嫩仔鸡为原料,经宰杀治净后,以整鸡置砂钵用多种调味料腌渍,再加高汤及香料、冰糖等调料烧沸,然后移小火(火靠)至汁浓鸡熟装盘。
  色亮香醇,原汁原味。   相传,三游神仙鸡的得名,源于宋代“三苏”。  早在北宋嘉裕元年(公元1056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从故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县)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
  途经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被三游古洞的险峻所吸引,遂备上酒菜到此一游。对酒吟诗,胜似神仙。 后人为了借以扬名,便将“三苏”所食之鸡菜命为“三游神仙鸡”。  后来南宋诗人陆游,在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亦慕名登三游洞,还汲水煎茶并题诗于三游洞石壁。
  传说也曾品食过“三游神仙鸡”美肴。 而今,三游神仙鸡更加美名远扬。 “洪武豆腐”的来历及做法 洪武豆腐是江淮一带颇有名气的佳肴,色泽橙黄,味似樱桃,处脆内嫩,鲜美清爽,营养丰富。
       相传,朱元璋幼时家贫靠乞讨度日。一天他在城里一家饭店讨了一块豆腐吃,觉得滋味很好,便时常去讨吃,那家饭店厨师黄氏孤苦伶仃,十分同情朱元璋,时常把剩的豆腐留下等他来吃。
  朱元璋十分感激。他做了皇帝后,便把黄氏厨师如进宫里当御厨,专做这道菜给他吃,宫中大小宴席都用此菜宴请宾客,从此,洪武豆腐驰名于世,历史上曾列为“贡菜”。     洪武豆腐经过多年发展,用料、配料越来越讲究,做法越来越精巧,现介绍如下:原料:豆腐500克,瘦猪肉100克,虾仁50克,鸡蛋清5个,山楂糕25克,精盐5克,湿淀粉5克,白糖150克,醋15克,味精、葱末、姜末各少许,干淀粉5克,熟猪油1000克。
     做法:1、将猪瘦肉、虾仁一起剁成泥,放入碗中,加入精盐、葱、姜末、味精、和少许水,搅成馅心备用。     2、豆腐切成直径约3厘米的圆柱体,再片成约0。4厘米厚的片,每两片中间放入蚕豆大的馅心,即成豆腐坯。
  蛋清放在碗内,用筷子搅打成泡沫状。放入干淀粉调成糊。   3、炒锅放旺火上,放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熟,将豆腐坯逐个下锅炸至发泡浮起呈浅黄色时捞起。待油温升至七成熟时,再下锅重炸呈金黄色,倒入漏勺沥油后装盘。
       4、原锅留油少许旺火上,烧热下葱、姜末、煸出香味,倒入清水150克,加入白糖熬至起泡时,放入山楂丁、醋、搅成糖醋汁,用湿淀粉调稀勾芡,浇在豆腐上即成。 特点:色泽黄亮,外脆内嫩,鲜美清香。
   合肥曹操鸡   “曹操鸡”是始创于三国时期的安徽合肥传统名菜。  此菜系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出锅成品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观。
  吃时抖腿掉肉,骨酥肉烂,滋味特美,且食后余香满口。因而,以其独具一格风味,受到来合肥旅游的中外食客好评,曾留言赞美:“名不虚传,堪称一绝”。   相传三国时期,合肥因地处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从都城洛阳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时,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练人马。
  曹操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头痛病发作,卧床不起。行军膳房厨师遵照医嘱,选用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好酒、精心烹制成药膳鸡。  曹操食后感到味精美十分喜爱,随之病渐愈,身体很快康复,尔后每进餐必常食此鸡。
  由此,后人传于世,“曹操鸡”声名不胫而走。于是这道菜便在合肥流传至今。   现今“曹操鸡”这道美肴,尤以合肥逍遥酒家烹制最为出名,仍以当地优质仔鸡为本,并配以曹操家乡——安徽毫州出产的古井贡酒与天麻、杜仲、香菇、冬笋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葱姜等18种开胃健身的辅料制成。
    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健体之功,声誉日高,更加名闻遐迩。 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涮羊肉”是名特风味。   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
  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 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 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
   忽必烈于是赐名“涮羊肉”。 护国菜的传说 “护国菜”原来只不过是番薯叶煮的菜,用料粗糙得不能再粗糙了,因为,它只是猪食,就算是上世纪中期的那段“困难时期”,人们除非 在勒紧裤头之际,才会勉强地想到它,足见其“珍贵”。
     那么,如此粗糙的菜式,为何能居称“护国菜”呢?原来,早在700多年前,南宋末代皇帝赵?m,被蒙古大军狙击得不断南撤,其时,宋帝?m身边只有文天祥和陆秀夫等几员战将和官员,当来到潮州府潮阳县的一间破烂寺院时,正见几个饥寒骨瘦的和尚 正围着一盘菜,津津有味地吃着,着令宋帝?m肚皮发响,和尚见皇帝到来,连忙另煮一炉,几天也没有一粒米下肚的宋帝?m,吃得非常满意,大概是平生也未吃过如此的“好菜”,他即传召和尚问菜是何物;当知道寺院亦因没有可炊的东西,和尚巧心用上番薯叶来煮菜时,宋帝?m心有感触,于是并赐番薯叶煮的菜为“护国菜”。
     当然,如今如再吃宋帝?m那样式的“护国菜”,谁也不能下咽,现在的烹法相对复杂得多,原料亦不局限于番薯叶,诸如紫背菜、人参叶等也见登上雅座。 姜太公鱼芹”的传说 相传周朝的姜子牙,在商纣王覆灭后被周武王封为齐国营丘(今山东广饶),因姜太公倡导发展鱼、桑,采取“便鱼盐之利”的兴国之策,鼓励煮盐经销,放手让百姓制盐,使齐国民富国盛。
    “姜太公钓鱼”之嗜好依旧,太公钓得鱼后乐于自烹,整条鱼吃腻了,便剔去骨头留鱼肉与蔬菜同炒,并以此菜筵客,宾客皆称太公烹之鱼肉鲜美,且操鱼勤奋,便有雅士做出绝句:“齐民富国盛,姜太公鱼勤”。
  后人将“勤”改为“芹”,便成了今天用鱼肉加芹菜米拌匀同炒的“鱼芹”。当今高厨又根据21世纪的消费需求,将鱼肉双面剞花刀,加蛋清、鸡蓉和芹菜米拌匀,滑油炒之,使鱼肉鲜嫩异常,鱼香与芹菜香味相融,荤素相配,因此便有了“姜太公鱼芹”一菜的传说。
     “孙武兵阵豆腐”的传说 名震四海的中国“兵圣”孙武,系2000多年前齐国田(陈)氏祖先田完七世孙,祖父田书在齐国任大夫,因率兵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
  孙武生于乐安(现广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战略文献,日本人称其为“东方兵学的鼻祖”,美国人称孙武是“古代首位战略思想家”。  孙武是齐鲁大地的骄傲,后人为纪念孙武的伟大功勋,创制了“孙武兵阵豆腐”。
  即在一个大圆盘中,以豆腐为主料,加海参、虾仁、白果、蘑菇、虾酱、茼蒿、松子、马蹄、八带、玉米饼子、咸鱼等原料,按“八卦兵阵”的队列炒出。海参虾仁豆腐(居盘中)、八宝豆腐箱共12块排出主阵;白果鱼丁豆腐、咸鱼饼子豆腐、番茄玉米豆腐、虾酱茼蒿豆腐12种原料,摆成4个队列,集咸鲜、鲜香、甜酸、清素不同口味聚于一盘。
    让人们饱尝黄河口地区豆腐的不同风味,同时观其菜可联想起2500年前的战国风云。 “焕章什锦素烩”的传说 清朝初年,名冠齐鲁的奇人才子、文学家李焕章,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出生在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一书香门第之家。
  李焕章儿童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智,他敢言善辩,即景赋诗。  成年之后才华横溢,名震江南。清顺治初年,朝廷委派山东一学者去江南担任乡试主考官,此人深知江南才子如云,便专程到广饶聘请李焕章为“同考官”。
  李焕章收集有关江南书籍带上,行船间,他细心阅读,一目十行,尽收脑海,晨曦时已是残蜡累累,书卷成堆,可谓“一夜读尽江南书”。行至江南后,主人设筵款待主考官,一些学者、文人也乘机出题、赋诗和答对,想以此先考考这位衣冠平平、貌不惊人的“考官”,但都为李焕章非凡的气势和高深的学识所折服。
    临开考的那一天,当地乡绅、墨客在考场前设了一座彩楼牌坊,上联写了“三村三里三才子”;这意思是说江南人杰地灵,三个村子相隔三里,便出了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位才子;而下联却空无一字,李焕章看罢,提笔写出与上联大小一样且苍劲有力的七个大字——“一山一水一圣人”,然后扬长而去。
    “一山”,即五岳之尊的泰山,远远高大于“三村”;“一水”,指万里黄河,气势更胜于“三里”;“一圣人”,即中国的至圣先师、万世之表的孔夫子,哪个才子见此圣人敢不下拜?李焕章扬了齐鲁之威风。
  因李焕章平时爱吃素食,齐鲁人为纪念这位奇才,便选用10种精贵素食原料,取十全十美、丰富万千之意,烹制出一盘“焕章什锦素烩”名菜,流传至今。  。收起

2005-06-19 15:47:21
0 0
收起 提交
加载更多

2005-06-19 12:53:04
0 0
收起 提交
加载更多

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收起

2005-06-19 09:53:05
0 0
收起 提交
加载更多

相关推荐

在商店里买的白鸡爪子为什么能保...

双氧水可以漂白,两个都是防腐剂

东坡肉,东坡肘子的来历及做法?

都回答的好长啊,真是把全文都搬来了,晕倒,我知道是因为苏...

更多相关问题

相关栏目

加载中...

提问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 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