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的起因是什么?

我知道的有两个: 第一,"虹口事件",日军丢了一名叫做"宫崎"的水兵,他在江苏泰州嫖妓,又在靖江县投水自杀,但被我救起. 第二,上海虹桥机场日军两官兵被机场卫兵击毙. 这两个原因中哪一个是起因?这两起事件有没有关系?

全部回答

2009-05-02

0 0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标志抗日战争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淞沪战役的战略构想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紧急集结令,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紧急动员18万之众投入战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华北紧邻东北,东北又紧邻朝鲜,而一海之隔就是日本本土了。
  所以相当于前线和大本营已联成一线,在如此的补给支援之下,任凭国军如何不怕死,不要命也难以抵御日本的节节推进。为了扭转这样的困境,蒋中正在遥远的南方-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   这一战略构想后来据蒋纬国分析说:"当时我国东北华北已落入敌手,但是这对于以后的作战是不起一个战略上的影响的。
    可以暂时忍耐,用这段时间扩军备战。但是如果让日军由北向南一路打下来,主力顺着平汉路,支部顺着津浦路这样打下来,国军就被逼到了东南沿海,就会三面被敌军围歼,且背对大海没有退路。
  仗也就打完了。因此委员长的战略构想就是要让日军的主战线从由北向南打,变成由东向西打。我们背对着自己的基地,边打边退,用空间换取时间。  粉碎日军3月灭华的野心。所以我们主动在淞沪地区另起了一个战场。
   [编辑本段]背景   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日本扩大侵华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
    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
  1930、1931年是处于经   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 年相比,上升了12。  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日本的产业结构,193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为38:62,1931年、32年的侵华战争开始,军工工业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到1932年,以军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改变为58:42。
    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6年2月20日,国会选举中自由派的民政党在选举中刚取得多数,2月26日就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皇道派”军官率领1500余名官兵,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杀死了几名内阁官员,包括1932。
    5-1934。7月担任首相的斋藤实子爵和藏相(财政大臣)高桥是清等,提出了8项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独裁和战争体制。政变后,由广田弘毅任内阁首相,组成了军人主政的内阁;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大力推进军工生产为主的重工业。
  “二二六”政变后的广田内阁,开始了日本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内阁调动频繁,而法西斯统治日益加紧。1937年11月设立帝国大本营,将战争指挥权集中在天皇直接权势下行动的陆海军将领手中;有自由主义或激进主义倾向的嫌疑人物均被捕,到1937年12月,逮捕了371人。
  日本完全实行军事法西斯主义。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召开了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的五相会议,决定了一个《国策大纲》,把“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
    《大纲》规定:对外应“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备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体系”,“向南方海洋,特别是南洋方面(印度尼西亚方面)求日本民族的、经济的发展”;对内“必须采取指导统一国内舆论的措施……,和‘国民思想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强法西斯统治。
  按照这个计划,陆军制定了大规模扩充空军和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为中心的五年扩军计划;海军也制定了宏大的造舰计划,1937年,日本的军事预算,占全国家预算的60%以上。     1937年6月,近卫文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天然资源缺乏”、“捍卫主权线、生命线”的圣战,是“惩罚”中国军民的抗日与“扩战”的“不得已的行动”,甚至是为了“帮助开发中国的光荣”之举,等等。
       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1937年3月,日本外相佐藤提出对华的“新认识”、“新政策”,诡称要“改变”日本对华关系,“协助中国的统一与复兴”;今后日中外交谈判,要以“促膝谈心态度”,“将过去一切付诸东流,而重新以平等地位精神谈判。
    ”   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在1933年5月发出退出国际联盟的通知,两年后生效。  此后也就抛开了1922年在华盛顿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九国公约》,这是日本与美、英、法、意、比、荷、葡为了共同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完全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的条约,现在要独占中国了,不能再受九国公约的限制。
    又宣布废除与英国等签订的限制海军发展的海军协定。1936年11月,同希特勒纳粹德国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协定,即《反共产国际公约》,以后又同意大利签订了同样的条约。
  在国际上与德意结成联盟,与英美法等国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虹桥事件挑起战端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平津后,又积极策划进攻上海,沿用它的故伎,挑起事端。先是在7月24日,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忽称一名士兵失踪,制造紧张局势,不久,这名士兵被查获送还日本领事馆。
    日又借机撤退上海日侨,作发动战争的准备。   8月9日下午五时半,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两人,驾驶军用汽车冲向虹桥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上海市长俞鸿钧和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周珏分别向日本驻沪总领事和日本海军通话,当时日方声明,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本日未有奉命外出。
    纵令有人外出,也决不会有到虹桥机场。因为日本官兵是绝对不应该到机场的。   当夜10时,俞鸿钧市长赴日总领事馆交涉,叙说了事件经过,并主张用外交途径解决,不使事件扩大。
  日方也表示同意。但是至11日下午四时,日总领事冈本访俞市长,态度即转趋强蛮,声称对于虹桥击毙二日兵事,日本全国极为震动,东京政府虽同意用外交途径解决,但是同时却又认为有向中国“质问”对本案态度的必要。
    并附带提出两项要求:“(一)将保安队撤退,(二)将保安队已筑之防御工事完全撤除。”   俞鸿钧答复:“既然是中国的土地,就更无所谓撤退”。对防御工事和“保安队所有措施,无非为防范起见,总之,我方维持和平之心志,日方应能谅解……如日方亦能遵守范围,冲突自然避免”。
    日方表示满意。   12日下午3时,应日方要求,召开淞沪停战协定共同委员会会议。会议在公共租界工部局会议厅举行,出席者除中日双方外,尚有英、法、美、意四国代表,日方代表冈本声称:今晨中国保安队及正规军队,已在近郊设置防御工事,此种行动,违反停战协定,应请共同委员会加以注意,采有效办法,加以制止。
    俞鸿钧当即驳斥:“共同委员会设置之目的,在维持上海之和平与治安,并非协助日本政府实施侵略政策”。“虹桥事件发生后,日方曾一再表示静候调查事实真相,以外交方式解决,但一面竟军舰云集,军队大增,军用品亦大量补充,此外尚有大批军舰正在途中,源源而来。
  此种措施,不独妨碍各国侨民之安全,且对中国为一种威胁,且足发生危害之行为。  中国在本国领土内,当然有权采取自卫之行动。……我方秉承中央所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一贯政策,对侨居上海之各国侨民,仍当加以保护。
  ”各代表提议可否将保安队稍稍后退以免冲突。俞鸿钧答:“停战协定早已为日方破坏,故本日实无召集共同委员会之必要。”“我国军队,在本国土地行动,有绝对自由之权,此则未容他人之置议。  ”“为维持上海之和平治安计,如日本将增加之军舰与军队调回,则我方对撤退保安队一点,亦愿加以考虑。
  ”会议毫无结果而散。   日本在会上表示竭力避免战争,而行动上作好了战争准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2日晚陆续登陆。而且在杨树浦、闸北、虹口一带布防。到12日止,调集淞沪的日舰已达30余艘,海军及陆战队1。
    5万之众。1937年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8月13日上午9时15分起,日海军陆战队在铁甲车的掩护下,由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旧厂址出发,于横浜桥过淞沪铁路,向宝山路我军阵地进发,并向我军阵地开枪射击。
    我方保安队为自卫起见,用机枪扫射,打退了敌军,日方士兵死5人,伤10余人。下午3时50分,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以大炮轰击,我军奋勇抵抗。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
  国民党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遭顽强抗击。  随后,日军逐次增兵,加强上海派遣军的力量。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
  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
  守军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抗日战争。   [编辑本段]战争经过   驻沪日军挑起战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
  8月9日,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驱车闯入虹桥军用机场挑衅,被中国士兵击毙。驻沪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  日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拒绝后,即动员驻上海4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舰艇登陆人员和 “日侨义勇团”共万余人紧急备战。
     11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87、第88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北布防,中国空军主力也开始由华北向上海方向集结。13日,日海军陆战队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车站至横浜路段开枪挑衅,再以一部向宝山路、八字桥、天通庵路进攻,被第88师击退。
       第9集团军作战和中日空军激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3日下令将张治中部改编为第9集团军,从14日拂晓开始发起反击,同时命令空军协同地面作战。空军当天就轰炸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第3舰队,炸伤旗舰“出云”号。
  第4驱逐机大队击落袭击杭州笕桥机场的日机3架,击伤1架。  15日,日军统帅部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立即从国内增派第3、第11师团到上海。15、16日,中日空军发生激战,中国空军在京沪杭上空共击落日机40余架。
  17日,中国海军鱼雷快艇在上海外滩再次击伤“出云”号。   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从15日起,向日军发起多次围攻。  第87师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第88师冲入日本坟山阵地。19日,从西安调来的第36师投入战斗,于21日攻入汇山码头,严重威胁日本海军陆战队。
  22日,日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开始在杨树浦附近登陆。第9集团军侧翼受到威胁,反击作战遂告中止。   中日继续增兵上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续向上海附近增兵,成立第三战区。  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任前敌总指挥。
  以第9集团军组成淞沪围攻区围攻驻沪日军,第8集团军(张发奎部)组成杭州湾北岸守备区,第10集团军(刘建绪部)组成浙东守备区,第54军组成长江南岸守备区,第111师组成长江北岸守备区,以上4个守备区负责封锁压制日军登陆部队。
    23日,日军第3、第11师团在长江南岸的吴淞、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第三战区临时将长江南岸守备区扩编为第15集团军,由陈诚兼总司令,又抽调3个军予以加强。   日军第3师第一梯队在张华浜附近登陆时,遭到张治中部警察总队顽强抵抗。
  第3师主力登陆后,警察总队不支,撤至南泗塘河西岸据守。  张治中组织第87、第36师增援,挫败日军进攻,双方于25日隔河对峙。日军第11师团第一梯队23日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陆,由于第15集团军部队未到指定位置,日军迅即攻占狮子林炮台、月浦和罗店,然后分别向浏河、宝山进攻。
  下午陈诚所部先后赶到,第18军协同第54军实施反击,当晚收复罗店,次日收复宝山、狮子林和月浦。  25日,双方于狮子林、月浦、新镇、罗店至浏河口一线形成对峙。   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的登陆场,9月1日从狮子林和吴淞两面夹击宝山。
  守备宝山的第18军姚子青营击退日军多次进攻,顽强坚守至7日,日军以战车堵击城门,集中海陆空火力轰击,全城燃起烈火,该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战至10日,日军将两块登陆场连成一片。
  第15集团军予敌重大杀伤后,部队严重减员,13日奉命撤出月浦、杨行、新镇等阵地;第9集团军则奉命放弃宁沪铁路(南京-上海)以东的大部地区。至9月17日,中国军队撤至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一线,与日军对峙。
        第三战区的纵深防御作战   9月,蒋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21日再次调整部署:以第9集团军为中央军,朱绍良任总司令,位于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以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军,张发奎任总司令,位于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以第15、第19集团军为左翼军,陈诚任总司令,位于蕴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
    9月中下旬,日军新增调第9、第13、第101师及重藤支队(台湾旅)到上海,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   10月1日,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北路以第11师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师强渡蕴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守军顽强抗击。
    15日,日军突破蕴藻浜,蒋介石急调第21集团军10个师加入中央军序列,以其3个师从大场附近向南路日军反击,另以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均未突破日军阵地。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第101师进攻第21集团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26日攻占庙行和大场。
    苏州河北岸的中央军腹背受敌,于27日放弃北站、江湾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第1营官兵继续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打退日军多次进攻,被称为八百壮士。
  后于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上海失守   日军大本营10月初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急从华北、东北、国内抽调部队,于20日组建第10集团军援沪。
    11月5日,由集团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师团及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迂回包围。当时杭州湾北岸的守军,大部已调去支援上海市区作战,只有第63师的少数部队守备,猝不及防。
  日军占领沿海地段后,迅以第6师团进攻松江和闵行,以第18师团进攻金山和广陈。  第三战区急调第62、第79师分别阻击日军第6、第18师团,均被击退。日军6日占金山。7日上海派遣军和第10集团军奉命合编为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企图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
  战局急转直下,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2日上海失守,战役结束。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取正面强攻,屡遭挫败,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
    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

2009-05-06

645 0

无论如何,日本鬼子就是要进军中国内陆!何必起因?!

2009-05-04

670 0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的起因? LZ所说几起事件不是起因。 其实早在1937年以前南京政府已经在秘密策划和准备淞沪抗战,决心在形势恶化时要在上海抢先发动进攻,在日军增兵上海之前歼灭日租界的日本驻军。
   所以,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爆发的战斗其实是中国方面主动发起的进攻。  在此之前,日军已经在平津地区大举进攻并占领了北平,南京政府已经决心发起全面抗战。 淞沪抗战的战略意义是开辟了长江流域的抗日战场,日军被迫在淞沪战场投入大批兵力,其中一部分是从华北转移过来的,日军在华北的攻势停顿了数月之久。
   日军以区区数十万兵力应付华北和长江流域两个主战场,是其在日后不得不停止进攻转入相持的重要原因。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