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有什么不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来给你谈谈关于“忧郁症”的问题。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机能障碍。 调查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约为10--25%。某些症状并不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正确的治疗,以致产生严重的后果。
1982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时点患病率是0。 37‰,终生患病率为0。6‰;而1993年则分别上升为0。52‰和0。83‰。这些数字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抑郁症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应用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所进行的部分地...全部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来给你谈谈关于“忧郁症”的问题。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机能障碍。
调查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约为10--25%。某些症状并不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正确的治疗,以致产生严重的后果。
1982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时点患病率是0。
37‰,终生患病率为0。6‰;而1993年则分别上升为0。52‰和0。83‰。这些数字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抑郁症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应用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所进行的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10--15‰左右,已与发达国家的统计结果类似。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国内外研究提示抑郁症与遗传因素和神经生物化学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对抑郁症的发病也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上对抑郁症的诊断并无困难,但仍然缺少灵敏特异的生物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在治疗方面,应用抗抑郁剂治疗,一般能改善半数以上病人的抑郁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用抗抑郁药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在药物治疗同时通常合并心理治疗,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康复,预防复发。重要的是,不少抑郁病人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治疗,致使病情延误,造成自杀和自残等严重后果。
忧郁症是一种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几乎80%的忧郁症患者经过妥当的治疗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以下给你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用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包括抗忧郁剂、镇静剂、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方面的治疗,需要求助于精神专科医生。
2)心理治疗
主要是用以改变不适当的认知或思考习惯、或行为习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方面的治疗,需求助于专业心理治疗人员(包括医疗机构的临床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的博士或私人机构的专业心理治疗人员),若问题较为轻微,可从电话咨询或心理辅导机构得到帮助。
3)阳光运动
多接受阳光与运动对于忧郁病人有有利的作用;多活动活动身体,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松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
4)生活习惯
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忧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保持身心愉快,不要陷入自设想像的心理漩涡中。
人生苦短,不论贫贱富贵都是短短数十寒暑,何不以愉悦的心情面对每一天,凡事都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期以增加个人生命的彩度与亮度。
忧郁症带来的功能损害程度并不一致,但即使在轻微的患者身上也会造成临床上重大痛苦或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一些损害。
若损害程度严重,此人可能无法表现社交或职业能力。极严重的患者可能无法执行最基本的自我照顾(如:自己进食或穿衣)或维持最起码的个人卫生。忧郁症对个人最可怕的后果是“自杀”。根据统计,2/3的忧郁症患者有自杀的意念,而大约10%的忧郁症病患会自杀。
重郁病伴随著高死亡率。严重程度重度的重郁病患者高达15%死于自杀。重郁发作会完全康复(约占2/3的患者),或仅部份康复或完全不康复(约占1/3的患者)。就仅部份缓解的患者而言,发生另外一次重郁发作及日后几次发作之间仍为部份恢复的可能性较大。
许多人在单次重郁发作初发之前,已先有低落性情感疾患。有些证据显示这些人可能会有更多重郁发作,几次发作之间也恢复不良,并且需要更多急性期治疗与长时期维持性治疗,才能维持较持久的心情平稳状态。
爱心提示:忧郁症的演变通常是由轻度演变为重度,如果在轻度忧郁的时候,可及早发现与及早治疗,预后通常会比较好,且治疗时间可缩短,因此,大家都要仔细观察与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朋友!
又称神经症。
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多数学者认为本症系由精神因素和遗传因素(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具有易感素质者易出现情绪反应,较轻的外部刺激就可能诱发本症。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和抑制症等类型。
发作时可表现为脑力和体力的不足,头痛、失眠;或表现为莫名的、广泛的焦虑或紧张感,厌世、意志消沉;也可能失去自信并被疑虑所困扰,全神贯注于一些小病症;或者反复出现明知不合理而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和行为;或者对某种特定事物或境遇怀有强烈的恐惧;等等。
患者对疾病状态有良好自知力,常主动要求诊治,并能适应社会生活,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本症患病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1000人中患者占50~80人之多。1982年中国对12个地区的调查表明,本症患病率为22。
2%。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高密度的居住,拥挤的交通、刺耳的噪音以及激烈的竞争,都有可能促成神经官能症患病率上升。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不是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
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前面那位酗酒的军官,认为责任在冲绳岛,不在他自己;而那个军人妻子觉得,面对孤独她无能为力。我在冲绳岛工作期间,还接待过一位患有神经官能症的女士,过度的寂寞让她难以忍受。她说:“我每天都会驾车到军属俱乐部,希望结识到新朋友,可那个地方总是让我心烦意乱,我感觉其他军人妻子都不愿和我在一起,我想我一定有什么问题,我的性格可能太内向了。
我无法理解,我为什么不受欢迎呢?”这位女士曾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认为寂寞完全是自己性格怪异、咎由自取的结果。治疗发现,问题在于她的智商高于常人,进取心也比一般人强烈。她和其他军官妻子以及丈夫格格不入,是因为和他们相比,她的智商更高,进取心更强。
她终于意识到感觉孤寂,不是自身有多么大的缺点。就这样,她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不久后她和丈夫离了婚,回到大学校园,一边读书,一边抚养孩子。她如今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嫁给了一位事业有成的出版商。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
治疗神经官能症,比治疗人格失调症容易得多,因为前者坚持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治愈人格失调症患者则较为困难,他们顽固地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不少人兼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
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充满内疚感;而在别的问题上,他们却一推了之。治疗人格神经官能症,不见得如想象的那样困难,首先治愈其神经官能症,就能让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进而接受医生的建议,纠正不愿承担责任的心理,消除人格失调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因此,只要及时求诊,对于心理健康大有好处。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评估责任归属,必然让我们感觉痛苦,从而产生回避倾向。
从内心出发,做出权衡,当事人须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却步。好逸恶劳显然是人类的天性。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来,他们会忙不迭地推卸责任。
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种神经官能症。他们理解力有限,就会把承受的苦楚看成是罪有应得。缺少关心的孩子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是根源于父母缺乏爱和照顾。他们无法得到异性的青睐,或在运动方面差强人意,也都一概怀疑自己有严重的能力缺陷。
他们难以意识到,即便发育迟缓、智力平平,他们仍是正常的人。人人都需要多年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随时可以提供帮助。
但如果父母却逃避责任,甚至提醒孩子:问题是他们咎由自取,而不是做父母的责任。那就难以满足孩子的需要。当然,把握教育的时机也不容易,这是长久而艰辛的工作,父母需要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哪怕是承受痛苦,父母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除了缺乏敏感或者忽视教育,许多父母还有别的缺点。程度轻微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倒是能履行家长职责,除非他们工作压力过大,以致无力履行为人父母的本分;人格失调者则多是不称职的父母,本人却不知不觉。
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说,神经官能症患者把责任揽给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人格失调症患者却嫁祸别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子女。他们不履行父母的责任,不给孩子需要的爱和关心。
孩子的德行或学业出现问题,他们从来不会自我检讨,而是归咎于教育制度,要么就抱怨和指责别的孩子,认为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嫁祸于人显然是有意逃避责任。父母常常指责孩子:“你们这些孩子,都快把我逼疯了!”“要不是你们这些捣蛋鬼,我才不会跟你们的爸爸(妈妈)结婚!”“你们的妈妈神经衰弱,都是你们造成的!”“要不是为了抚养和照顾你们,我原本可以顺利读完大学,干一番真正的大事业。
”他们为孩子日后逃避责任提供了榜样,还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的婚姻很不幸、我的心理不健康、我的人生潦倒不堪,完全是你们的责任。”孩子无法理解这种指责多么不合理,就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由此成了神经官能症患者。
因此,父母有人格失调症状,孩子自身也会出现人格失调症或神经官能症,长辈的问题影响下一代成长,这种情形司空见惯,遗患无穷。
患有人格失调的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是反面的榜样。他们的病情,也会影响到婚姻、交友和事业。
他们不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导致人生问题重重。前面说过,面对问题要挺身而出,不然它们会永远存在,人格失调症患者完全背离这种做法,不由自主地把责任推给配偶、孩子、朋友、父母、上司,或者推给其他抽象事物———带来“坏的影响”的组织机构,比如学校、政府、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社会制度、时代潮流等等,但问题却始终存在。
他们推卸责任时,可能感觉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却无法成熟,常常成为集体、社会的负担。人格失调症患者把痛苦转移到集体和社会身上,让人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美国黑人作家)一句流行的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其实,这句话是对所有人说的。
以上仅供参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