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送灵澈上人一诗中最能表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全部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
灵澈,原姓汤,字源澄,会稽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与长卿友善,是一对忘年交。
《刘随州诗集》有以灵澈为题的诗四首,这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首。
起句写诗人送别灵澈,行近竹林寺(据《清一统志》:竹林寺在江苏镇江府丹徒县城南六里),举目瞭望,唯见苍苍竹树林,不见古寺屋宇。
诗一开头就勾勒出一幅烟树云竹的苍茫景象,给人一种清淡遐远之感。描写庙宇,不画房舍、旗幡,山寺自在竹树林中。这种不从实处入墨而由虚处取势,正适合诗中人从远处见到的景色,也符合诗人掩饰住内心不愿过早地看到友人去处的心情,把情悄悄地深藏在景中。
诗人用笔,不但注意了情景的虚实,而且更着重于画中诗意,让读者自己去咀嚼诗中韵味。
因诗题是“送”,故作者避开从正面写竹林寺。
联句紧承上句,在诗中人遥见远处景色之际,倏忽间,从竹树林深处传来了悠扬的钟声。
这既交代了钟声的由来,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同时写出了诗中的人物,至此,上句的竹林寺不但有了着落,而也为下联描写黄昏前远郊幽微?稿愕囊饩称鹆虽秩咀饔谩5比唬庵帧澳褐用丈剑剿虏悦V小钡木爸拢蔷荒芨舜凑穹芎拖M模梢膊⒎鞘裁闯倌旱你扳辏鞘艘恢止录懦钏加肜肭楸鹦鞲丛有那榈男凑铡?
上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
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句中“荷笠”两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是非常恰当的。
“斜阳”,是指晚景无限美好。
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带斜阳”,造语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来,景物却跃然纸上,诗情画意,耐人寻思。
结句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独自返回归程的情景。句中的“青山”和上句的“斜阳”相映,从光和色来说,更见出晚间郊野景色的瑰丽,落日余晖,远山青葱,是多么值得留恋!可是和老朋友就此告别了,此时此刻,胸中感情的波浪,怎不象雨后春汛,一发难以抑制。
诗是通过外界色彩的描绘,来加强环境气氛,表达内心感情的。另方面,有借青山的色彩,对前途寄以希望之意。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来看,该诗应是诗人后期寄居吴中所作。诗既着眼于“青山”,又为何有“归远”之叹?“归远”,是诗人送别友人路途之遥,归途之远的实写,也隐含有前途渺茫不定的虚写。
长卿宦海飘浮一生,特别是他屡遭打击排挤之后,同隐者皎然、严维、灵澈等人交往甚密,经常诗歌酬答,携手浪迹吴越。尽管如此,他却始终没有成为隐者。他的人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独孤及说他:“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欺,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聘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南巴尉。
而吾子直为己任,愠不见色,于其胸臆未尝虿(chàl)芥。”(《?沉昙に统ぶ蘖跎俑崮习褪闺毫艉橹菪颉罚┱飧隽跎俑戳醭で洹!扒嗌蕉拦樵丁保薪栉镅灾局猓凳臼吮岬文习捅被购蠖晕蠢吹钠诖鸵蚯巴径嗉瓒鸬牟话病?
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有几点值得注意的:
一、静景与动景的巧妙结合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
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尤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
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写景与抒情的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象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
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显然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长卿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三、炼字与炼意的互见深微该诗的炼字,特别锻炼一个“带”字,这是“诗眼”,是实字。
这个“带”字,不仅带出斜阳和荷笠之间的关系,展现一幅夕阳离人的图景,更是诗人用感情的彩练把他和老友之间的深情紧紧联结起来的显现。朋友远去,落日情深,诗人送行,斜阳也送行,宛若光从情出,景由情生。
分手时的思想感情,诗里没作繁琐敷陈,全由一“带”字来体现,这一字之奇,使诗的意境全盘托出,言简意深,炼字也炼了意。另一“独”字,也用得很好,它写出了一对友人分手后的各自归向,唯青山独存。色丽愁长,若有余思,只此“独”字,尤属“青山”。
概括多少情和思,是何等笔力,何等含蕴!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与诗题暗相呼应,炼字炼意,可谓颇费苦心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