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要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没有完成,鲁迅的价值是永存的。鲁迅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毛泽东读《资治通鉴》读到了秩序,读到了怎样治理国家;而鲁迅读《资治通鉴》读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仅仅这一个命题我认为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人。
如果每一个受过基本教育的知识分子都能领悟到鲁迅思想的价值,中国社会就真正进步了。 鲁迅的价值肯定是永远存在的,但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上过分意识形态化。像三十年代鲁迅在左翼阵营中,尤其在鲁迅晚年,最后一两年生病中,那些别人替他写的,鲁迅自己签个名的文章里面,到底有多少是完全的鲁迅,我始终持一种怀疑态度。
像冯雪峰、许广平的关于鲁迅晚年某些迎合意识形态的回忆录的真实性,我也持怀疑态度。
我们还应对长期以来神化鲁迅、加在鲁迅身上的光环给他一个本来的归位。因为鲁迅始终是在矛盾和寂寞中度过的。
在20年代的“野草”时期,是个人与庸众、社会的矛盾,个人对社会庸众的清醒的否定,自己仍然没有力量反抗。而到了30年代他加入无产阶级文学阵营,他跟那些极左思维方式,那种唯我独尊的总管、霸王之间的矛盾,都是一般知道鲁迅的读者所不知的。
而他评新月派是为国民党维持治安、说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对他并不了解的极权的斯大林时代的过份肯定等等,都是应该向更年轻的一代阐明的。此外,鲁迅个人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与他生活方式的传统化也有很大的矛盾,比如他坚守个人主义,但他的那种“尊母情结”,孝道思想却很严重。
思想上非常现代化、甚至有很多非理性倾向的鲁迅,在日常生活上是比较传统化的。
。
一点关于鲁迅的片段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很多鲁迅的作品。学习他对事态的讽刺与犀利,但是学习了这么久,凭心而论,我实在是不喜欢这个文人。我只称他为文人,而不是语文书上所说的“民主战士”或者“文学家”、“诗人”。
鲁迅是绍兴人,无可质疑。 绍兴,一个江南的小镇,造就很了很多文人墨客,却无疑是一群小有成就的偏才。
所谓偏才,他们固执,他们激昂,却只是零零碎碎,他们只适合于做官府的师爷,而不是一代文学名家。
他们看不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却也没有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 夹在两着之间,注定了他们只可以是文学的匠人,而不是艺术家。他们只能塑造文学的躯壳,无奈怎么也无法修葺起灵魂。
鲁迅,是其中的一个,可自小四处飘零的经历却又让他比起这些偏才们,更优秀了一步。
他是落魄子弟。一个在以前受人以白眼的落魄书生。他四处流浪,为了读书,他去了南洋水师大学,去了日本留学。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看过了事态的苍凉,读过了事件的辛酸,他,愤怒,为什么自己要这样的活着?无奈,他只有如此生活。
终于,有他出头的一天,他,有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叫鲁迅。
他开始用他的笔头来发泄他的愤怒,恰恰,他的愤怒,是众多人民的愤怒,所以他成了民族的战士,一个铿锵有力的正义之笔,人们用他的笔端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他的笔头是偏激的。
他在社会底层呆久了,看到的世态炎凉,造就他满腔的悲观,他的悲观不是忧郁,而是一种只看到事物坏处的眼光。有点像韩寒说的“也就是不服气,他妈的自己怎么不也是一个官。或许,他当了官,也就不这样了。”(虽然我也不喜欢韩寒这家伙)偏偏,鲁迅他做不了官,他只能做一个奋笔急书的文人。
当然,鲁迅在今天之所以可以用这么多的东西让我们学习,也有他好的一面。
鲁迅的文章,有一种幽默,一种黑色幽默。
在他一篇文章里,我在找到这样的字句:“秋至后的第一片梧桐叶,原配蝉蜕一对……”这是写的一个医生开的药单。
乍看,你不会有什么惊奇,虽然读着不怎么舒服。 但是自己一看,你就会嫣然一笑。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搞笑”,其实之中包含着鲁迅对这个社会的讽刺。你去抓药,天知道,这梧桐叶是秋至之后落的第一片?况且那个时候,什么时候是秋至,都难以说清楚,鬼知道是不是?蝉蜕,那么一堆,你知道那两个是原配?
读了,你笑了,可心却是凉的。
那是怎样的社会,鲁迅用他的笔讽刺这个社会,这个可笑的社会。
其实,不喜欢鲁迅除了他的偏激,还有他的语言。
他的语言,我们实在难以明白。
他的文章里面,日文的感觉很重,还有很多生僻的字,更多的是来源于南方语系中的语法规则。
他的文字为何是这样,要从他生长的地方说起。
他,生长的绍兴,是一个古越国的语系区,他从小接受文言文的训练。
后来他去水师学堂读书,又是一个南方语系区。
他去日本,文章里,自然少不了日文的痕迹。
偏偏,我们现在的语文,都是学习的黄河流域,北方语系的。 自然,我们难以明白。
且。那时候中国才开始提倡白话文,鲁迅他怎么会知道白话文,应该怎么写,自然又多了很多古文痕迹。这零零总总加起来,自然难以明白。
我实在不知道还该怎么样来评价鲁迅了,一个生于绍兴的偏才,却又比偏才优秀很多的文人。
文以自词,我依然称他为文人,一个,写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