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指什么?
金融资产的计量 (一)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计量原则:(初始计量时)以公允价值计量 注意: ※1。相关交易费用(是指与金融资产的购建直接相关的新增交易费用。 如,手续费、佣金、税金等):第一类金融资产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其他三类金融资产计入初始入账金额。 ※2。买价中包括的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未领取的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重点)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确定的金额。 (一)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全部
金融资产的计量 (一)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计量原则:(初始计量时)以公允价值计量 注意: ※1。相关交易费用(是指与金融资产的购建直接相关的新增交易费用。
如,手续费、佣金、税金等):第一类金融资产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其他三类金融资产计入初始入账金额。 ※2。买价中包括的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未领取的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重点)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确定的金额。 (一)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采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
归纳: 1。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 2。假如,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为了规避风险(如,外币、储备等),此时的公允价值一般为要价与出价的中间价。
3。有些金融资产虽然有活跃市场,但是没有明确的报价(即,没有出价,没有要价),那么此时应该参照同类市场类似金融资产的最近的交易价格。 4。多项金融资产组合,那么应该根据组合内单项金融资产的数量与单位市场报价共同确定。
企业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不是公允价值的,应当对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作出适当调整,以确定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思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
采用估计技术的依据: 1。相同环境下同类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重要依据) 2。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确定; 3。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等。 在估值过程中,需要注意: 1。
采用估值技术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当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资产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如,期权的定价模型,通常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上行价格、下行价格等。 2。企业应当定期使用没有经过修正或重新组合的金融资产公开交易价格校正所采用的估值技术,并测试该估值技术的有效性。
如,市场条件发生变化,仍采用以前的估值技术、模型,这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同类市场环境下同类金融资产存在的交易价格,始终是估值技术最好的一个依据。 4。涉及到折现率的选择。
折现率一般采用同类金融资产相同环境下的市场利率。 总的指导思想:折现率是实际的利率/市场的利率,反映的是金融资产内含的报酬率。 5。没有标明利率的短期应收款项的现值与实际交易价格相差很小的,可以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量。
即根据会计成本与效益原则,不需要再采用复杂的估值技术进行确定。 如,短期的应收账款,其期限本身就短,没有必要进行折现,计算折现率。 另外,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标明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1)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合理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如,采用上下限的平均数确定) (2)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地确定。
(如,采用期望值的原理确定) 总结: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市场报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应采用科学合理的估值技术。 三)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原则 1。
第一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处置时,须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转到“投资收益”科目; 2。第二类金融资产:应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3。
第三类金融资产:应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4。第四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处置时,需要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余额转到“投资收益”科目。
(二)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 1。实际利率法 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指导思想) (1)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金融资产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及溢价或折价等,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
企业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存续期间无法可靠预计时,应当采用该金融资产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2)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如,企业提前收回一部分本金,此时不能调整实际利率,只能改变投资的摊余成本。
) 2。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如,提前偿还的本金,则计算时要将这部分本金扣除掉。)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简单的讲就是利息调整的摊销)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注意多选题的考察)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应收利息(现金流入)=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1。
期初摊余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有三个明细账: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成本”明细登记面值; “应计利息”明细登记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到期的利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到期的利息直接通过“应收利息”科目核算; “利息调整”明细倒挤。
交易费用实际是调整了债券的溢折价。(溢折价的本质是对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差额的调整。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时,溢价;反之,折价。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相同时,平价。) 2。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已收本金-已计提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现金流入”体现为“利息调整”的摊销金额 ①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②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 顺序:(把握要点) ①先计算实际利率; ②计算投资收益; ③计算现金流入。
(注意:如果是分期付息的情况,那么每期都会有现金流入;如果是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持有期间是没有现金流入的。) (三)金融资产相关利得或损失的处理 1。第一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处置时,须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到“投资收益”科目; 2。
第二类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在发生减值、摊销或终止确认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第三类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在发生减值、摊销或终止确认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
第四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资本公积,但在终止确认时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 注意:一般认为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计入利润表的金额,是指计入“营业外收支”科目的金额。
利得和损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材这里将公允价值变动、减值损失、投资收益都称之为利得和损失了。(广义的概念) (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取得该类金融资产时 按取得的公允价值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二)取得投资时买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分别应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 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对于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的处理和此处一致。
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 (三)持有期间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息的处理。
1。收到取得金融资产时的现金股利或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对于债券性质的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获得的利息处理: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2。
被投资方在持有期间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持有期间产生的利息,应计入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四)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时 1。
公允价值上升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五)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也可能在借方)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置时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或:借: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处置时的上述分录可以合并处理,最后倒挤“投资收益”科目金额。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