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间,为何中国人竞相去日本
清朝在庚子赔款之后大力推行“新政”,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一面在国内创办新式学堂,一面派遣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在派遣的留学生中,去日本留学的人数最多。
据记载,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朝派往日本的留学生仅280人,等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留日学生就已经达到了8000人。 为什么要大规模地派学生去日本而不是别国?
对此,晚清重臣、学界巨擘、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论述很有代表性:“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考,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全部
清朝在庚子赔款之后大力推行“新政”,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一面在国内创办新式学堂,一面派遣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在派遣的留学生中,去日本留学的人数最多。
据记载,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朝派往日本的留学生仅280人,等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留日学生就已经达到了8000人。
为什么要大规模地派学生去日本而不是别国?
对此,晚清重臣、学界巨擘、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论述很有代表性:“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考,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应该说,张之洞的主张既表达了中国人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迫切感,又考虑到了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的诸多具体方便——“同文、同种、省费”。对最初派遣的留学生,张之洞给他们的临别赠言是:“将来学成归国,代国家效力,戴红顶,做大官,可操券而获!生等其勉之!”
由此可见,清朝对派遣赴日本的留学生是抱有厚望的——期待着他们学成归来,“戴红顶,做大官”,做大清朝合格的管理人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