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又称有据医学、求证医学、实证医学,其概念为:谨慎地、清晰地、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来给个体患者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决定或决策。
它通过大规模、随机、有对照的研究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即总死亡率、生活质量和成本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临床实践大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不包括预后指标),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期前收缩(早搏)或非持续性心动过速等的作用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如进行这种有关药物的临床研究,仅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中心,入选数十至几百名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内即可完成。 例如使用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经观察,它可有效降低血压,又无对肝、肾、骨髓等脏器的不良反应,大多患者町以耐受,便可认为它是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而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大规模随机双盲设有安慰剂或相关药物或器具作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药物对上述所选临床指标的作用并不能平行反映它们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且上述临床指标显示有显著治疗作用的某些药物,反而增加患者死亡率,使预后恶化的情况并不罕见。
例如较为著名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iacarrhythmiasuppressiontrial,CAST)临床研究显示,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心肌梗死(MI)后有频发、复杂的室性期前收缩(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虽可减少或抑制心律失常,但却明显增加了患者猝死的风险。
这种恶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始于用药早期,并持续存在于继续用药的过程。还有研究显示,氨力农和米力农等非洋地黄类正性变力药物对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但可增加病死率,硝苯地平等短效的第一代钙拮抗剂曾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甚至被毫无根据地被推广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力衰竭。
多年之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才从病例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中发现,硝苯地平等第一代钙拮抗剂虽与利尿剂和P-阻滞剂对比可有效降低血压,但可能增加MI和死亡的危险,测量越大,这种风险的增加越明显。
使用硝苯地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在无P受体阻滞剂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单独使用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是危险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