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包子和饺子的各种样式的捏法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饺子馅的讲究
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 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白菜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 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全部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饺子馅的讲究
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
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白菜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
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
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
饺子形状的讲究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
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
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
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
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
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
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饺子煮吃的讲究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
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
《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杆或芝麻楷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
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
在甘肃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饺子时,还要加入少许面条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时,也有俗规。
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这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
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旧时,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
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的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
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莱馅、面团也要有“余头”。
。“天津包子”不仅在天津是食品中的三绝之一,而且是全国知名以至国际知名的品牌。真正的传统做法是精瘦猪肉用刀剁成小碎块,用排骨汤搅成半流质状态,所谓“水馅”,加小磨香油、盐,不加任何其它佐料和蔬菜,头箩精白面,半发,擀成剂子装好馅在6个摺儿,上面留个揪儿,放在屉里蒸熟,蒸的时间不要长,否则会“溜屉”或“底子”。
牛羊肉馅的包子不掐褶,只是把面剂子装馅后对起来捏紧即成,圆形、发面。包子馅不用荤腥只是蔬菜加豆类食品叫“素包”。把发面擀成大薄片,大量放馅,馅子以菜为主,卷成卷儿,捏死两头,盘在笼屉里蒸熟,切段吃,这叫“懒龙”。
一般人家在过“二月二龙抬头”这天除了吃“焖子”(象征龙鳞)、炒豆菜(象征龙须)等之外,也是蒸“懒龙”,取义把偷懒不“治水”的龙蒸死。但是一般人家或公共食堂为图省事也经常蒸懒龙,不一定非在二月二这天吃。
从外地传到天津几种包子的做法,也都站住脚了。一是水煎包,即用发面包成的包子(实际是饺子形)不用屉蒸熟而像锅贴一样在铛里煎(贴)熟,吃起来既有蒸包子的暄软,又有锅贴的香脆。这种吃法是从山东传来的;二是叉烧包,就是用叉烧肉末和笋末做馅,发面、蒸熟,吃起来带甜口。
这种包子家庭也能做,当然是先会做叉烧肉才可以。这种吃法是从南方惯吃叉烧肉的地方传来的。三是小笼蒸包,这种吃法是蒸包子用很小的笼屉,蒸熟后原屉端上桌子,而不是捡在盘子端上来。馅子的内容与一般的包子无大区别。
这种方式也是从南方传来的。四是鸭油汤包,即用鸭汤馄以切碎的鸭肉小块凝成“冻子”,再切成冻子块做馅,放在死在面擀成的皮上,捏在带褶带揪儿的包子,放在小笼里蒸熟,原屉上桌,吃时不能用筷子从屉里夹出来而是用手抓,放在小碗(碟)里蘸醋吃。
鸭汤冻子加热后就变成汤,所以名为汤包。鸭汤既然能凝成冻子自然是很纯的汤而且一定混有不少鸭油,所以名为鸭油汤包。这种吃法也是从南方传来的,但北方原来也有,只是不甚普遍,家庭里也很少有做的。
还有一种吃法是包子的变种,即“烧卖”,也作“烧麦”、“少卖”。
即用烫面做剂子,擀皮装馅后围着圈掐成密褶,上面不留揪露着馅,上屈蒸熟。馅子多用牛羊肉,这是回民馆的,也有大饭馆用猪肉做的,以回民馆的最佳。为了使掐的褶子密而不粘连,掐时多用干面做醭面,而且里面要掺些绿豆面(这是个窍门,张仲先生告诉我的)。
专业的包子铺自然首推狗不理,不仅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分店,而且其分店开到了国外许多国家。但是,在我吃过的本市、外地、外国的狗不理包子可以说没有一处是“遵古炮制”的,都有所改进。今天如果要吃传统风味的狗不理包子,除了自己在家里制作外,天津市还有几家小铺子,仍旧保持了侯家后时代的“狗不理”的做法,如在古文化街与东马路之间的横街六吉里中就有一家,我曾品尝过,确有传统风味,他仍用排骨汤搅水馅。
此外,羊肉包的老字号应属东门脸的恩发德,但因东马路改建,现已迁址。烧卖则属老字号南市的马记烧卖馆,现也已迁址。素包自然是数古文化街的“石头门坎素包馆”。至于上面介绍的自外地传来的包子品种,因为是近些年的事,那就没有老字号可言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