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
3
)问题和信息混淆
课本第
95
页第
2
题:
当让孩子说图意时,学生竟然说:“一共有
11
条鱼,小猫吃了
8
条,盘子
里还剩几条鱼?”其实盘子里还剩几条鱼是已知信息,小猫吃了几条鱼是问题,
也就是学生把信息当做问题来提,
信息和问题混淆了,
这是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
犯的毛病。
2
、问题叙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及。
课本第
57
页第
14
题:
让孩子提问题时,学生会提出:买钢笔和笔袋用了多少钱?买钢笔和笔袋的
数量并没有描述清楚,意思表达不够完整。
有时在孩子表达自己的问题时,用词是否准确也应引起老师的注意,再如:
课本
97
页信息窗
6
,
在根据原来有
13
...全部
(
3
)问题和信息混淆
课本第
95
页第
2
题:
当让孩子说图意时,学生竟然说:“一共有
11
条鱼,小猫吃了
8
条,盘子
里还剩几条鱼?”其实盘子里还剩几条鱼是已知信息,小猫吃了几条鱼是问题,
也就是学生把信息当做问题来提,
信息和问题混淆了,
这是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
犯的毛病。
2
、问题叙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及。
课本第
57
页第
14
题:
让孩子提问题时,学生会提出:买钢笔和笔袋用了多少钱?买钢笔和笔袋的
数量并没有描述清楚,意思表达不够完整。
有时在孩子表达自己的问题时,用词是否准确也应引起老师的注意,再如:
课本
97
页信息窗
6
,
在根据原来有
13
本练习本,
桌子上还剩
8
本提问题时,
有的孩子就说:
被小
朋友“拿走”了几本?
“拿走”这个词用的就不够准确,奖品哪有随便拿的。
3
、所提问题有效性不及。
在学完《图形与位置》以后,我在黑板上画了
9
个圆,又把其中一个圆涂上
红色,
目的是想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
从右边数红色的圆排第几个,
从左边
数红色的圆排第几?然后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这幅图提问题,
有一个学生提的
问题是:老师为什么把其中一个涂成红色?显然这个问题价值不大?
4
、提问题的积极性不及。
由于有的孩子生性胆小,有的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问题,,有的是
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怕说错,
怕别的小朋友笑话他等等,
造成了孩子提
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一年级孩子在问题意识上存在的不足,如何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建
立数学问题意识呢?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问题?
一年级的孩子对数学是熟悉而又陌生的,
他们在幼儿园里只认识了数字,
了
解了数的组成,
个别同学家长渗透了简单的计算。
然而数学并不是只有这些。
因
此,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们就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问
题?数学问题应该怎样回答?
在教学《数数》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自己的发现,让他们的
用自己的方法来了解他们眼前的信息,
然后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
同学们东
一个,
西一个的交流,
大家在找时很费劲,
有同学跟不上,
这时可以引导他们按
从上往下,
多左往右的顺序来交流,
这样同学们发现说起来又快又方便。
这样他
们就有了一个印象看图要有顺序,不能乱看。然后,我又问“虾有几只?”同学
们回答我:
9
只。这时我说“你们为什么要说
9
只呢?”同学们说:
“你问我们
的。
”
这时我告诉他们:
“虾有几只?”
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
回答的时候要用数
学知识来回答,你们的刚才回答的不完整,应该这样说:
“虾有
9
只。
”
“回答的
时候,我们用了一个数学
9
,
”
“谁能像老师这样再来问一个数学问题?”这样同
学们对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后面的学习里,再提问题就很顺利了。
二、培养学生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
,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知道的道理,然而
学生是不知道的,
我们要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
题的本领。在教学《分类》这一节课时,学生只知道妈妈是把衣服分人来放的,
再启发也没有答案了。
当我问:
“妈妈把你所有的衣服都放在一起吗?”他们回
答:
不是。
再问那妈妈怎么放的呢?他们就说不上来了,
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生
活中不会观察,没有观察意识。因此,我没有继续给他们讲解,而是停了下来,
告诉他们数学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
像我
们今天学得分类,
在家里就经常用到,
大家回家观察一下家里的衣柜,
碗柜,
看
看妈妈是怎么摆放的,
明天我们再来交流一下。
并且告诉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工作
东西都是数学,
如:
方向东西南北,
你们认为吗?能分清吗?钟表,
你们认为吗?
这些都是数学,大家要学好数学就要做个有心人,要在平时多看,多想,多学。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益菲浅。
对于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自制力
本来就差,要想靠他们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三心:细心、耐心、有恒心。这三心是必不可少的。一年级的学生持续记忆的时间短,前面刚说完,一会儿就忘了。因此,老师就要耐心,有恒心。
要不断的发现,不断地提醒,因此,就要细心,要有火眼金睛,去发现,去提示,不能姑息。 (2)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斯宾塞在他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曾经说过孩子在家的时间要比在校的时间长得多,而且如果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在家没人约束,孩子就像弹簧立刻就变回原来的样子,因此就在家长在家协助我们共同来约束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来与家长联系沟通。 最后,我认为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急不燥,老师们都有感觉,一年级数学老师最容易上火,学生一个字不认识就要学数学,因此,老师既要教学生认字,又要教学生做题,而学生却经常不知写的是什么。
面对这些我们越着急,学生越迷糊,因此,在数学课上老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一张纸,认为他们什么都不会,像教小孩子说话一样来教,这样就会让自己和孩子同时冷静下来,慢慢来,不着急。 二、要不断地进行变式训练。
一年级的孩子无论理解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差,一样的问题换一个问法就不会了。因此在教学中一样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式来问,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方法,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遵循多表扬激励,少批评指责的原则。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孩子。当然不是说犯了错也不用批评,该批评一定要给他们指出来,要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孩子就像小树,需要我们的呵护也需要我们给他们修剪枝叶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从小重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才能使这颗心脏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新鲜的血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逐步形成问题性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