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BBC记录是如何解释艺术的起源?

BBC记录是如何解释艺术的起源的

全部回答

2014-03-27

89 0

    2005年由BBC出品的名为《HOW ART MADE THE WORLD》的纪录片。它对艺术起源问题做出了全新认识,与格罗塞及其他各家研究的切入点不同,《HOW ART MADE THE WORLD》并没有从古代遗迹直接入手,止于纯粹的考古发现,而将艺术和人类的现代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Images dominate our lives,they tell us how to behave,what to think,even how to feel,they mould and define us。
    ”(引自BBC的《HOW ART MADE THE WORLD》,下英文部分同),而后又从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或影响思想开去,直至追寻到它们在远古的起源,“But why do these images, the pictures, symbols and the art we see around us every day have such a powerful hold on us。
     The answer lies not here in our time, but thousands of years ago。 Because when our ancient ancestors first created the images that made sense of their world, they produced a visual legacy which has helped to shape our own。
    ”,一番对根源的追溯后,再次回到现代社会生活中,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特点。从以上援引自纪录片开篇语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影片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区分了“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和“艺术的起源”,即明确了“艺术的起源”先于“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即肯定了“最初的艺术”的无目的性,这点与格罗塞对于“艺术”的界定是相似的。
    实际上本纪录片平行地探讨了两个问题“how we humans made art and how art made us human。”,人类如何创造艺术以及艺术如何影响人类,前者是“艺术的起源”的问题,后者是“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的问题,此过程中,在Dr Nigel Spivey的带领下,“``````we’ll be wearing from the people who made these discoveries。
     And we’ll be using science to uncover how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human mind drove us to create astonishing images。
  ”是的,在探寻方式上,不仅仅是借助于原始遗迹、考古人的发现,更有效地利用了现代科学手段,企求获得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和BBC纪录片《HOW ART MADE THE WORLD》两者核心内容的一致。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从人种学入手,对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格罗塞进一步锁定了他的研究范围——狩猎民族,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艺术二次细分为“人体装饰”、“装潢”、“造型艺术”、“舞蹈”、“诗歌”、“音乐”六个方面,每个方面独立成章,探其起源。
    《HOW ART MADE THE WORLD》似乎如法炮制,BBC选取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五个意象,或称五种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纪录片的“艺术起源”之旅,它们正是每集纪录片的主题:《MORE HUMAN THAN HUMAN》、《THE DAY PICTURES WERE BORN》、《THE ART OF PERSUASION》、《ONCE UPON A TIME》、《TO DEATH AND BACK》——“人体的意象”、“图画艺术”、“说服力的艺术”、“视像说书的艺术”、“死亡意象”。
     详情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cec2b0100cbo2。html。

2014-03-27

88 0

     其次,采用的方式是相似的。当我们大致浏览了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并匆匆看过BBC的《HOW ART MADE THE WORLD》后,便会惊奇地发现,111年前的格罗塞和111年后的BBC居然采用了近乎同样的方式来探索“艺术的起源”。
  在概述中,我已经过提到过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从人种学入手,对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进行研究。  在此过程中,格罗塞进一步锁定了他的研究范围——狩猎民族,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艺术二次细分为“人体装饰”、“装潢”、“造型艺术”、“舞蹈”、“诗歌”、“音乐”六个方面,每个方面独立成章,探其起源。
  《HOW ART MADE THE WORLD》似乎如法炮制,BBC选取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五个意象,或称五种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纪录片的“艺术起源”之旅,它们正是每集纪录片的主题:《MORE HUMAN THAN HUMAN》、《THE DAY PICTURES WERE BORN》、《THE ART OF PERSUASION》、《ONCE UPON A TIME》、《TO DEATH AND BACK》——“人体的意象”、“图画艺术”、“说服力的艺术”、“视像说书的艺术”、“死亡意象”。
    显然,《艺术的起源》和《HOW ART MADE THE WORLD》皆选择了 “分类探索”的方式,这种共性的产生自然存在其必然性,格罗塞关于“艺术起源”的探寻方式由其本身对于“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基本观念决定,他的研究范围已经确定,狩猎民族的数量又是有限的[据格罗塞:原始狩猎民族有:非洲的矮人部落、布须曼(Busahmen)民族,美洲的埃斯基摩人(Eskimo)、亚留特人(Aleuts)、翡及安人(Fuegians)、菩托库多人(Botocudo),亚洲的明科彼人(Mincopies)以及澳洲人],可称为“艺术”的形式也是有限的(据格罗塞:“艺术”包括“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两大类,细分为如上六种),对格罗塞而言,只需在狩猎民族的艺术考察中,完成对于六种“艺术形式”的起源的探索,就等于完成了“艺术起源”的探索活动,因此,“分类探索”的方式无疑是一条最明晰且简便的路径。
    组成《HOW ART MADE THE WORLD》的五种意象或称艺术形式与《艺术的起源》中的六种艺术形式是不同的,它们并没有依据某一特定的标准而成为一切艺术形式的完全代表,它们只是既存的无数艺术形式中的五种,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性而被选择作为考察其起源的对象,这种典型性,源于它们出现的频率、形式或其他,也就是说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时刻它们将可以成为某一类艺术形式的代表,为了提供一种类比的可能性,将它们进行“分类探索”,梳理出五条独立的线索是须要的。
    由此,我们了解了《艺术的起源》和《HOW ART MADE THE WORLD》采用近乎同一方式进行探索的原因,同时,也透过它们各自的原因,看到了这种相同背后的不同。在众多不同中,我们需要再次被提醒的是,《艺术的起源》中六种“艺术形式”是格罗塞从原始艺术的视角划分出的“艺术”的全部,而《HOW ART MADE THE WORLD》中的五种意象或称艺术形式则直接来自现代社会,它们仅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无数“艺术形式”中的五种。
    这个“不同”将作为一扇敞开的窗将我们带进《艺术的起源》和《HOW ART MADE THE WORLD》的另一个比较层面。 其中,核心的部分在于内容及观点。
  较之《HOW ART MADE THE WORLD》平行结构上的两个问题(“艺术的起源”和“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的齐头并进,《艺术的起源》的内容显然是单一的,它纯粹地探讨了“艺术的起源”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格罗塞向我们表述了不同的观点。
    在“人体装饰”一章,格罗塞将“原始装饰”分为“固定装饰”和“活动装饰”,前者如劙痕(scarification)、刺纹(tattooing)、穿鼻、穿唇、穿耳等等,后者如画身、缨、索、带、环、坠子等等。
  格罗塞在各原始狩猎民族中寻找这些装饰的证据,一一比较研究后,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以“画身”和“劙痕”、“刺纹”为例,格罗塞认为“``````原始民族的画身,主要目的是为美观;它是一种装饰,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是一种原始的衣著。
    ”(P47)“综合我们研究原始劙痕和刺纹的结果,我们晓得那些标记有时候用作部落的标记,也许有时候会有所谓宗教意义,虽则连一个简单的证明也没有得到。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劙痕和刺纹却都为了装饰。
  ”(P60)从这两段表述中,我们不难把握格罗塞对于艺术起源的基本观点,他显然偏重于肯定艺术的审美起源,但在大量装饰的实用证据面前,格罗塞也不得不对艺术的实用起源持保留态度,他亲自表述了“劙痕”的两个目的:“它在一方面是要测验这候补人有无成年人的忍耐力,在另一方面是要用一种不可磨灭的标记来证明他的部属关系。
    ”(P55-56)格罗塞的观点并没有的得到统一,尽管他试图努力使人们信服“审美装饰”的优先性,“没有什么可以指出装饰的标记比社会的标记来得原始一些。如果我们一定要认定两种功能中居先的话,我们倒是不会不挑中装饰。
  喜欢装饰,是人类最早也最强烈的欲求,也许在结成部落的这意思产生之前,它已流行很久了。  无论怎样,我们总觉得先有装饰标记再由摹仿而变成部落标记的说法,要比先有部落标记经过没落降为装饰标记的说法来得自然些。
  ”(P60)但这种解释最多被视为一种个人意见的有力发挥,没有客观证据的支持确实缺少了说服力。格罗塞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得不放弃坚持,做了另一种猜度:“``````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我们猜度这两种标记原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显然是有意于将艺术地审美起源和实用起源置之同位,并驾而行。可见,在格罗塞那里,“艺术的起源”问题演化成为辨析每一种原始“艺术形式”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孰先孰后的问题,这种辨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于“装潢”、“造型艺术”、“舞蹈”、“诗歌”各章中,只有对于“音乐”,格罗塞肯定地说“一切别的艺术都不得不为别的生活的目的卖力;音乐全然只为艺术的目的。
    就这个意义说,音乐可以说是最纯粹的艺术。”(P231)然而,仅仅“音乐”对于格罗塞本初理想化的“审美起源”的支持实在是势单力薄,在探寻完近乎所有的原始“艺术形式”后,格罗塞终于将理想划归为现实,在结论中他承认道:“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长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
    ”(P234)就此,格罗塞在艺术起源问题上,似乎完成了从“审美起源”到“实用起源”观念的转变,但这是否就可以视为“艺术起源”的解答,格罗塞在结论中还说到:“人们致力于艺术活动最初只是自己直接的审美价值,而它们(指艺术活动)所以在历史上被保持下来并发展下去,却主要因为具有间接的社会价值。
    ”(P240),格罗塞的观点,似乎再次出现了矛盾,但是这句话却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格罗塞将“艺术活动的社会作用”区别于“艺术的起源”做了肯定,这与之前一直纠缠于“审美”和“实用”的探索相较无疑是一条新的探索路径的开辟,可惜格罗塞的探索已经结束。
   与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常常呈现两种甚至多种观点的特点不同,BBC的《HOW ART MADE THE WORLD》并没有在“审美”和“实用”间纠缠不清,相反地,正如格罗塞经过在原始艺术中的一番挣扎,最后才认识到的那样,《HOW ART MADE THE WORLD》从一开始便有效地区别了“艺术的起源”和“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这正是一致观点获得的根本原因。
    关于“艺术的起源”的问题,在探寻的方向上,《HOW ART MADE THE WORLD》与《艺术的起源》不同,它没有以寻找某一种具体“艺术形式”本身的产生为目的,而是从现代社会中某一“艺术形式”呈现的“特点”出发,探寻之所以表现为如此“特点”的根源,例如“人体意象”的部分,作者发现了现代人体艺术的共同特点——夸张,于是开始解答人体艺术之所以呈现出“夸张”的原因;“图画艺术”的部分,作者从图画中发现了“意义”,于是开始寻找这些“意义”的发源;“视像说书的艺术”的部分,作者发现了电影讲故事的超凡魔力——启发人的想象力,于是开始追寻“视像说书”的历史等等。
    这是BBC对于“艺术起源”理解的新角度,任何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不能代表艺术本身,而通过这些外在形式体现出的“特点”才是“艺术”的本质,因此,探寻“艺术的起源“,并不是探寻某一具体“艺术形式”的诞生,而是探寻这种艺术形式中“特点”的起源。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HOW ART MADE THE WORLD》没有像《艺术的起源》那样,将艺术的起源简单地锁定在文化起源的地方(尽管它也可能在文化起源的地方找到答案),没有直接在最原始的民族中寻找,也没有列举所有的艺术形式,而仅仅是从现代社会中发现艺术的某种“特点”后再追溯到远古。
    如此以来,这个作为艺术本质的“特点”自然地引发了我们的兴趣,很明确它与“人”密不可分,因而才能在艺术中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得到传承,为艺术起源的揭秘提供可能性。例如在“死亡意象”的部分,作者发现人类惯于让自己受到“死亡意象”的包围,这并非现代人独有的“癖好”,由此才能追寻到杰里科古城的遗迹,从而揭露人类偏好“死亡意象”的根源——“一切都和我们的心智作用有关”,一群心理学家借助科学实验揭示出其中的奥妙:人类透过艺术,达到或舒缓死亡恐惧或恐吓他人的目的。
    可见,正是这种“特点”的驱使成就了从古至今的无数有关死亡的艺术形式,比如骷髅头装饰,以“死亡”为主题的绘画或雕塑,甚至十字架`````` 作为一个例证,它再次强调了《HOW ART MADE THE WORLD》的艺术探源之旅,揭示的是艺术“特点”的起源而非艺术“形式”的起源。
    最终以这些“特点”为研究中心而得出的有关“艺术起源”的结论都倾向于对人的先天本能或后天特性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正好与本片关注的另一个问题“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的立足点互为补充,后者致力于发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它关注的重点在于“艺术”和“社会”的关系,而非像“艺术的起源”更多地探寻出的是“艺术”和“人”的关系。
    《HOW ART MADE THE WORLD》对“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的独立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撇清了“实用”和“艺术起源”的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它的意义是非凡的,至少有效地避免了《HOW ART MADE THE WORLD》重蹈《艺术的起源》的覆辙。
  同时又从一个别样的视角明确地肯定了“艺术”的“实用价值”,这是包括格罗塞在内的一切倾向于坚信艺术源于审美的研究者都难以做到的。  《HOW ART MADE THE WORLD》不仅从社会人的角度,观察存在于社会中的艺术,从所见艺术形式的社会功用中找寻它们的本质“特点”为“艺术的起源”提供探寻的内容,而且悉心关注着某种本质“特点”赋予“艺术形式”的特殊功用,时刻准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这种功用,或创造利益或达到目的。
    例如在“说服力的艺术”的部分,作者发现了“艺术的影响力”,通过探讨古代领袖如何创造取信于民的视像技巧:巨石阵时代的领袖用珍奇的黄金饰品标志自己的身份、大流士利用石刻宣传政治理念、亚历山大为自己塑像以彰显其政治影响力、奥古斯丁通过艺术美化形象以编造政治谎言``````来说明艺术的说服力在社会中,特别是政治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个例证仅仅是《HOW ART MADE THE WORLD》阐述“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的诸多例证之一。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正是由于BBC突破性地将“实用”和“审美”在两个维度上区别开来,才使得他们的“艺术起源”之旅,能够积极地正视并肯定艺术的“实用价值”,做到“审美”和“实用”的并行不悖,将对于“艺术起源”的探索引领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我们必须承认这是《HOW ART MADE THE WORLD》对于“艺术的起源”课题的一项最重要的贡献。
     在对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和BBC的《HOW ART MADE THE WORLD》进行了简要的。

2014-03-27

87 0

    b当然,除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之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解答“艺术的起源”这个问题的著作或影片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其中一部便是2005年由BBC出品的名为《HOW ART MADE THE WORLD》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引人注目,同样在于它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全新认识,与格罗塞及其他各家研究的切入点不同,《HOW ART MADE THE WORLD》并没有从古代遗迹直接入手,止于纯粹的考古发现,而将艺术和人类的现代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Images dominate our lives,they tell us how to behave,what to think,even how to feel,they mould and define us。
    ”(引自BBC的《HOW ART MADE THE WORLD》,下英文部分同),而后又从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或影响思想开去,直至追寻到它们在远古的起源,“But why do these images, the pictures, symbols and the art we see around us every day have such a powerful hold on us。
     The answer lies not here in our time, but thousands of years ago。 Because when our ancient ancestors first created the images that made sense of their world, they produced a visual legacy which has helped to shape our own。
    ”,一番对根源的追溯后,再次回到现代社会生活中,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特点。从以上援引自纪录片开篇语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影片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区分了“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和“艺术的起源”,即明确了“艺术的起源”先于“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即肯定了“最初的艺术”的无目的性,这点与格罗塞对于“艺术”的界定是相似的。
    因此,实际上本纪录片平行地探讨了两个问题“how we humans made art and how art made us human。”,人类如何创造艺术以及艺术如何影响人类,前者是“艺术的起源”的问题,后者是“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的问题,此过程中,在Dr Nigel Spivey的带领下,“``````we’ll be wearing from the people who made these discoveries。
     And we’ll be using science to uncover how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human mind drove us to create astonishing images。
  ”是的,在探寻方式上,不仅仅是借助于原始遗迹、考古人的发现,更有效地利用了现代科学手段,企求获得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在大致介绍了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和BBC纪录片《HOW ART MADE THE WORLD》后,必须说明的是之所以选择它们作为比较对象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两者核心内容的一致性,即皆以“艺术的起源”为探讨核心,毕竟相同性是进行一切比较的基本前提。
    其次,正如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的,《艺术的起源》发表于1894年,而《HOW ART MADE THE WORLD》出品于2005年,相隔111年,缘何同一个问题还在困扰着我们,一个多世纪前后的两部作品,它们的异同在哪里;对于“艺术的起源”的思索,是否有了新的进展。
    通过比较,我们正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形式的差异并不是本质的。就表面看来,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是一本以文字为主体的论著,而BBC的《HOW ART MADE THE WORLD》则是一部以影像为主体的纪录片,不同的承载形式自然地导致了两者外在特点的差异,论著总是以其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取胜,而纪录片因其影像再现的特殊表现方式,致使其较之文字陈述更形象生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形式单一而产生的枯燥和因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可理解。
    当然,在1894年,影像资料还未被普遍运用,《HOW ART MADE THE WORLD》对于纪录片形式的选择,绝对基于当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因此,通过两部作品在呈现方式上的不同选择,我们完全可以窥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迁,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并不是说,论著的形式就落后于纪录片的形式,事实上,在《艺术的起源》中,为了进行更好的论证,格罗塞已经有意识地在文字间配之以图画说明,如卡拉耶人的装潢、澳洲人的树皮图画、布须曼人的岩壁图画等等,可见,格罗塞深知图像在弥补文字不足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对于《HOW ART MADE THE WORLD》,全片从头至尾皆被配以文字说明,毫无疑问,图像在文字的诠释中才具有了获得图像本身意义以外的其他意义的可能性,没有文字的图像,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图像演示,而决不能完成论证某一主题的任务。
    可见,无论是《艺术的起源》采用的“文字论著”形式还是《HOW ART MADE THE WORLD》采用的“影像纪录片”形式,皆各有优长和不足,应该互为补充。换言之,即论著在可能情况下,都应配以影像资料以便于理解,而影像资料同样应配以文字论述以增其意义性和可信性。
     。

2014-03-27

86 0

    a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与BBC纪录片《How Art Made The World》比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cec2b0100cbo2。
  html 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各方学者已经提出了各种著名的观点,如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模仿说”;以德国席勒、英国斯宾塞等为代表的“游戏说”;以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等为代表的“表现说”;以英国泰勒、费雷泽等为代表的“巫术说”,乃至以俄国普洛汉列夫等为代表的“劳动说”等等,这些学说无疑皆提供了艺术起源的一种可能性,它们在各自创立者或支持者的努力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当然这种体系并非建构在单纯的理论推理或假想与猜测上,它们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这些事实依据多数来源于考古学的发现;也有一些来源于对现代原住民部落的追踪研究成果;或者借助科学手段,通过对人种、民族、气候、社会等等因素的研究得出的可信结论。
    因此,对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学说,我们都很难做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判断,这种判断显然会将我们置于一种偏执的境地,各学说本身确实无论在理论或事实上都具有合理的可信性,如此,艺术的起源似乎并非单纯的,它与任何具体物种的起源截然有别,我们不得不被引导而思考另一个问题,即关于艺术的起源,究竟应该如何探索。
     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于1894年发表的《艺术的起源》一书同样探索了“艺术的起源 ”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格罗塞与多数研究相同问题的学者不同,尽管他在著作中就某些“艺术”也针对性地表述了自己的主观倾向,但他并不就此否认艺术起源的其他路径,这与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建构“艺术科学”的写作目的是有必然联系的,格罗塞在第一章便明确地指出,艺术科学包括艺术史和艺术哲学两个部分,“科学的职务,是在某一定群的现象的记述和解释”(P1,引自《艺术的起源》[德] 格罗塞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4年10月第2版 下出现页码处同)显然,“记述”是“艺术史”的主要任务——“考究各个特质的实际情形,把它们显示出来”(P2);而“解释”是“艺术哲学”的主要任务——“把它们(各个特质的实际情形)归成一般的法则”(P2)。
    以“科学”精神为原则,格罗塞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解释始终是以“史”的“真实性”为基础的,而我们常常会在著作中发现两种前后矛盾的解释,甚至多种不同的解释,也正是格罗塞尊重“真实性”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因此,《艺术的起源》呈现出的中肯态度和多种观点并立的特点,使得它在探索角度上较之任何一种单一的艺术起源学说更值得借鉴。  此外,还必须提及的是,格罗塞的“艺术科学”的目的,同样直接影响了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人种学入手,对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进行研究。
  格罗塞认为“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P26),而文化总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形式的程度的高低和一个民族“原始性”分量的轻重存在一致性,换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的程度越高其“原始性”分量就越轻;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的程度越低其“原始性”分量就越重,推之可得,“艺术的起源”就应该到“原始性”分量最重的那些人群中去寻找。
    格罗塞进一步用“生产方式”界定了“原始民族”,指出“所谓原始民族,就是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他们生产的最原始的方式,就是狩猎和采集植物”(P31)。至于“艺术”,格罗塞在开始真正研究之前,就明确了“艺术的本质”——无目的性的、给人以直接快乐的活动。
  并将艺术分为“静的艺术”(如造型艺术等)和“动的艺术”(如舞蹈等)两大类。  就此,《艺术的起源》的探寻之路逐渐明晰起来。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