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谁能为我提供话题为职业教育方面的作文几篇,会很感谢的?

谁能为我提供话题为职业教育方面的作文几篇,越多越好,会很感谢的?

全部回答

2019-04-03

0 0

    职业教育面临的困惑 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不同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办校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实用的高级技工和技师。改革开放20多年来,职业技术学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尤其是实用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特别是加入WTO后,人才资源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据人才市场调查显示,前来应聘的本科生、研究生很多,但企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工和技师很难。
  社会需要人才,企业发展离不开实用型人才的技术支撑。  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有很大优势,应该具有乐观的发展前景,应该大有作为。但事实情况却大相径庭,目前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举步维艰的发展窘境,有些学校甚至面临着濒临关闭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目前的职业教育学校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发展: 一、 生源短缺、生源基础较差。   职业技术学校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代曾经是许多初高中学生的首选学校,既可学到专业生产技能,又可被国家包分配获得就业保障。
  但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和“唯文凭论”在社会上的兴起,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私立高校越办越多,上大学已不是学生的一种奢望,再加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当作“二等教育”等因素,导致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萎缩,不要说重现昔日只有尖子生才能就读的辉煌,就连普通学生也很难招收。
    就读职业学校成了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只有分数极低、升学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了家长为了不至于自已子女无书可读的“托管所”。生源越来越少,势必导致职业学校的降低升学门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教生的不信任。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越来越低。 二、 基础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尚未被明确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来进行总体统筹,加入社会上的不重视,使得职教育处在一种“可办可不办”、自生自灭的位置,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相对比例极少,使得职业技术学校缺乏必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因而在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捉襟见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目前职教学校教师待遇低、教书无成就感的窘境除了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外,还造成了部分有能力教师的跳槽外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知识更新进修,也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环节。
  再者,目前职教教师队伍缺少“双师型”人才也是师资力量匮乏的一个表现。   三、 专业无特色,专业性不强   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为了自身生存,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一些不  实际的专业来吸引学生,使得职业技术学校变成既不象职业学校又不象普通高校的不伦不类学校。
  这种盲目跟风偏离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宗旨,不仅使得新设置的专业专业性不强,同时也使得原有的特色专业地位削弱。  这样的结果势必造成职业技术学校及其培养的学生更加的无人问津。
     要使职业技术学校彻底走出目前困境,彻底扭转不利局面,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转变陈旧教育观、人才观,重树职业教育地位   职业教育面临困难、滑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鄙视职业教育及其培养的学生的一种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作怪。
    我们都清楚未来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但却不清楚“人才”是多样化的,并非只有“熟读圣贤书”者为人才。一个国家的人才队伍不仅要有科学研究型人才,还要有多种技术开发与应用操作型人才。
  单纯学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并不是多数,更大量需求的是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手脑并用”的创新型人才,社会需要少数精英,但光有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应用人才队伍就转化不成生产力。  正是由于认为“高学历的人是人才”的陈旧人才观作崇,造成鄙视职业教育的教育观滋生,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只是解决我国当前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升学现状,因而在政策导向上造成偏差,漠视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重树职业教育地位,关键是转变政策制定者、领导层的观念,只有教育领导者真正象重视普高教一样的重视职业教育,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舆论导向上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一定能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陈旧思想。
     二、 积极拓宽人才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学生就业率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在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处境下,作为职业学校自身不应坐以待毙,应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改变以往学校只顾培养,学生自找就业单位的就业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在目前不失为提高就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学校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获得企业在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支持,缓解目前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的矛盾,同时又可解决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可谓是三者受益。
    只有学生的就业率得到大幅提高,职业学校才会有其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 三、 努力提高师资质量,坚持走专业特色化之路   学校教育水平提高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两条途径,一方面可通过引进人才达到,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再教育培训来实现。  目前实际形势下,作为职业学校,关键是应重视后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各项培训来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务求把教师建设成一支“双师型”队伍,同时根据自身财力,邀请一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级技师来担当客座教师,使教师队伍更趋向合理。
  同时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走专业特色的道路,在强化原有特色拳头专业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坚持以师资力量设置专业原则,开设一些适合自身办学条件的专业,专业设置上务求宁缺勿滥,努力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上花大功夫,切不可盲追风,脱离实际,脱离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列举传统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及传统职业教育中的种种观念误区,从德育素质、专业素质和社会综合素质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加强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措施。
   关键词:素质 职业教育 误区 措施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但究其内涵,未必只为基础教育所独有。  在各类职业学校以及技工学校中也同样有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我们能够看到,虽然职业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并无追逐"应试之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但在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上,职业教育并不占优势。
  职业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  从教育目标来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教育,而把职业能力放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也就是职业角色教育。
  从教育过程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基础性、全面性和可发展性;职业教育则强调定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从教育策略来看,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要求从学校到社会实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把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教育的日益深入,在教师、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种种误区逐渐显露了出来。   表现之一:有的教师认为在校的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本工种、本专业的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生发展的本领和能力,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
   表现之二:部分教师常常把职业教育片面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十分简单、突出实用技术培养的就业培训,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  一些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和追求,来上学不是为了学好知识与技能,而只是为了拿文凭、拿毕业证。因此,学习不认真,迟到、早退、缺课现象经常发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考试时却千方百计想蒙混过关。而且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守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心中只有自己。
    从企业反馈的对毕业学生的信息来看,表明不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大多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 表现之三:学生对将要踏入的社会缺乏认识,没有生存危机感,仍然认为只有一技之长就行。
  更甚者仍然沉溺于“靠关系、走门路”的糊涂梦中,因而没有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愿望和动力。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的技工、职业教育中的某些观念误区,偏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单纯应付考试,学校单纯以考试成绩来度量学生学业优劣,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能力素质的发展与培养。
  种种误区已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措施 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虽然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己被足够重视的主要部分。但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完善与发展。 1、德育素质的培养。主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
    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第一步工作是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是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特色教育内容,也是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内容。
  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  学校可以通过征文、演讲、报告会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专业素质的培养。在这里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要加强学生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要他们摒弃以往“从一而终”的老观念。
    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打好基础。对于专业课的老师就要在专业课的讲授中注意学生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仪表课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将一些仪表的实物或模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分析仪表的类型和用途以及优缺点,达到即动手又动脑的目的。
    培养他们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职业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广阔的生产一线单位,光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理论课的教师要懂得生产一线的操作。理论课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同时要适当拓宽专业适应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余地。  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
  例如在仪表课的讲授中,我们可以根据仪表这门课概念多、前后衔接不紧密的特点,采用“讲练一体化”和“模块化”的方法来讲授。把课本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讲授中。
  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   3、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里主要指的是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
  虽然这些在中小学已经被提及了,但针对职业学校和技校的现状来看,学生在这些能力上仍有一定的欠缺,素质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中也要同样重视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学生一起共同缔造具有校园特色、人文氛围的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
    开展、组织社会实践,结合本专业的需要,让学生进入到生产一线,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 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可以使学生们认识生产的组织过程、生产环境、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在学校里无法接触的东西,从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有目的的组织专题社会调查,可使学生接近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生存意识,树立危机感,从而增加学习动力。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到社会大舞台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社会环境的关系。
   最后要提出的一点是要进一步探索新的考核体系。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新的考核体系应从思想、技能与相关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技能与相关知识的考核可暂时沿用传统的考试办法,逐步过渡到考试与考察相结合。
  思想与能力的考核宜采用灵活多样又符合实际的综合考察方法。新的考核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及大量的实践,同时还需要广大的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配合才能付诸实施。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仅是普通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同样也是技工及职业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
  我愿意与各位同仁们共同努力。办好我们的职教事业。 中等职业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 教育能不能产业化?目前为止,并无定论,但是,职业教育产业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只想结合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现状,略述个人观点,旨在抛砖引玉,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深层次改革建言献策。
   受1999年高校扩招的冲击,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纷纷萎缩,甚至关闭。为了缓解中职教育的窘境,国家有关部门从招生和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的积极政策,特别是2002年7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召开,犹如一股春风,催发了我国职业教育这块苗圃,部分中职学校开始吐出了新绿,呈现出勃勃生机。
    然而,更多的中职学校仍在生存与发展中探索、徘徊……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招生问题,也不是一个就业问题,根本的原因是制度问题,是多年不变的计划经济体制桎梏了各中职学校的活力。
   首先,旧体制下的用人机制已出现事实上的管理者缺位。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特别是省直中专学校都是由政府部门创办的,学校领导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指派,教育经费由财政拨款,没有哪一位个人能够真正代表学校的权益,也就没有哪一位个人会对学校真正负责。
    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学校的保姆,而不是主人。他们在学校中并没有利益,只有操纵学校时才有利益,失去操作权则失去利益。所以,他们关心自己的官位胜过学校的生存、发展,此弊端必然衍生出学校内部用人上的缺陷,最终出现用人上的“裙带关系”,导致师资结构失衡,人浮于事。
   其次,旧体制下用人上的缺陷必然导致管理上的被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办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锁定的。职业学校能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能不能办成一流名校,为就业准入制度作出贡献,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管理者的精心投入,这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好的独立自主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机制,而财政拨款是买不来这些东西的,加强行政控制更是南辕北辙。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一.市场经济呼唤职业教育产业化 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垄断的危害,垄断遏制了竞争,影响了效率。因此,有了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有了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放宽民营经济的准入领域。
  然而有一种垄断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教育的垄断”。  君不见,在中职教育大面积滑坡的时候,诸如武汉某一民办中专[注],在短短的几年中,不是一跃而成为拥有数千名在校学生,集中专、高职于一体的办学实体了吗?它们从租借教室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办出了规模,办出了效益。
  为什么?因为民办学校有真正的“老板”,他能完全代表学校的权益,他们每投资一份钱,都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也就有了真正的开源节流,有了高度的主人翁意识。  而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也决定其完全可以产业化。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曙光教授所论述: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满足个人选择职业获取收入的需求,是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提供的完全是私人产品和服务,其决策由私人选择,其供给也由私人承担。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仅是一大产业,而且必须实施企业化经营。职教产业的发展必须服从市场竞争规则,政府的直接参与必然造成市场扭曲,不利于竞争,其结果是政府想管却无法管好,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推行职业教育产业化,才能迎来职教观念的全面更新 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三个层次的职教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最大,据统计,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7000多所,拥有在校学生1164万多人,从学校的数量、学生的规模来看,应该是世界最大的。
    但是,从质量上看,要与国际接轨,其间差距实在太大,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办学模式:表现为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比如:我国现行官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专业设置、教材教法以及招生、学籍,基本上由教育部门管理,学制通常为三年,不仅学习时间过长,而且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学非所用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出于所谓加强思想教育的需要,学校设置了一大堆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
    尽管我们早已取消了国家分配,实行了自由择业、双向选择,但由于管理者的事实缺位,教育行政部门又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各学校市场需求不清,培养方向和目标不明,毕业学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不强,也就见怪不怪了。
  试想一想,如果我们将职业教育产业化,一切纳入经济核算,绩效直接挂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的校长还能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吗?如果我们懂得“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我们的教师有什么理由不以学生为中心,而去抱怨中职学校的“学生难教”呢?如果我们了解了“品牌效应”,我们的校长、教师谁不会像保证产品质量一样确保我们的教育质量? 若能如此,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还愁进口不畅、出口受阻吗? 浅析职业教育学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目前有许多职业教育的研究课题,笔者就几个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教学目标时以就业为目标还是以技术需求为目标? 就业为目标的优点:以就业促教学、促招生,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对学校办学影响及时。在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时是最佳选择。
   技术需求为目标的优势:学生就业后具有发展潜力,能长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影响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   学生就业是前提,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在确保就业目标的前提下达到技术需求目标。
  实施时要厚文化与专业基础,引导学生及早完成职业方向选择,提供学生在一个或几个职业方向学深学精的条件。 二、学校为办学主体还是企业为办学主体更好? 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优势是能不受企业业务限制培养各类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办学经验丰富。
    缺点是教学中容易理论脱离实践,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优势:能有较好的实践机会,学习与就业紧密联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 企业根据需要和可能或独立办学,或与学校签订办学合同,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为办学主体,根据国家劳动部门的宏观数据(人力资源需求)立足本地本校面向全国全世界培养各类人才。
    国家劳动部门宏观指导学生就业,建立健康有序的就业市场,鼓励人才的良性流动。 三、当前应该以高等职教为主还是初中等职教为主? 每一地区应分析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然后做出地域性决定。
   主要是根据所要培养的人才其所从事的工作或工种的职业要求及各地的教育水平而定。  例如,对于大部分农村第一线的生产者,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上高等职教有一定困难,科学种养水平低且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农林学科类应以初中等职教为主;但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则应根据务工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具体工作应主要由其就业地区来做)。
   总之,在确定主要职教层次时,应该立足于本地的教育普及程度、产业结构与职业技能要求,反对不管条件是否成熟都把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   另外,应注意解决初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甚至普通高教的衔接问题。
   四、学校应采用长学制还是短学制? (一)专业不同,采取的学制不同;如缝纫、瓦工等应重技能、弱理论且技能形成周期短的专业以短学制为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公关文秘等理论与技能并重且理论与技能养成周期长的专业以长学制为宜。
     (二)培养目标不同,采取的学制不同;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个专业的某一个就业方向的较为基础的技能作为培养目标时,应采用短学制。当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时,使其有较深厚的基础、较强的专业适应性、较好的发展潜力时,应以长学制为宜。
   (三)学生起点不同,采取的学制不同;相同的专业,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可以削减文化基础课时间,以短学制为宜;对于初中起点的学生,则不能过分削减文化基础课教学,相对要采用较长的学制。   五、学分制、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应该实施哪一种比较好? 学分制的优势:学习目标灵活,知识结构灵活,学习管理灵活,修业年限灵活,实现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生动活泼的教学运行机制。
   实施学分制的条件: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包括软硬件),能开出开好大量选修课程;能引导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职业期待;教学管理要能跟上,证书发放要跟上。   学年制的优势:便于统一管理,管理要求低,教学成本低,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实施。
   学年学分制:是上述两种制度的综合,是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换的一种阶段。 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要以实施学分制为目标,以学年学分制为过渡分步实现。 以上的笔者对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在研究中应辩证地看待问题,结合职教实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

2019-04-03

86 0

    (转) 树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十五”计划是21世纪我国的第一个5年计划,是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阶段的第一个5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后的第一个5年计划。
  这样一个新世纪、新阶段、新体制下的5年计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五”计划纲要将“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放在重要地位,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十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
  这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把发展做为主题,因此,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以发展做为主题。
  当然“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在重视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因此,职教战线的同志应当抓住新的机遇,创造新的辉煌。  为了实现数量、质量与效益的综合发展的目标,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新的发展观应当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同时注重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十五”计划突出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我国也在不断进行结构的调整,但主要是围绕解决供给短缺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
    而“十五”期间将要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则不同于以往的几个5年计划,它不是一般意义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调整;它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全面的调整;它不是封闭式的调整,而是开放式的调整,是一个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调整。
       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是新阶段的迫切需要。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比如农业就业人员太多,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品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
  同时调整结构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迎接新的挑战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扩大了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美国的结构调整促进了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所以,如果我们不调整,国际竞争力就会日益降低,就无法迎接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在农村要提高非农业的比重,改变种植业多、养殖业少的状况,工业要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当然也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在第三产业中要把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方面要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发展面向生活消费的服务业和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其次,要调整地区结构。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一方面要进行西部大开发,还要关注中部的发展。  这实际上存在着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存在着生产要素的流动。第三要调整城乡结构。
  要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4000万农村人口,以有利于农民致富,并提供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还要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继续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求并推动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进行战略性调整。   1.要求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与层次结构。要创建新的专业,改造保留专业,淘汰落后专业。
  要重视发展培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养殖业,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籽种农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要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设置培养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
    特别是要重视新兴服务业专业的设置,包括面向生活消费的房地产业,装修装饰业,物业管理业,旅游市场开发业,旅游产品促销业,社区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也包括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的连锁经营业,物流配送业,网络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业,数据库服务业等。
  同时要下决心淘汰严重过剩的与落后生产力相联系的专业,并推动保留专业的现代化。  以专业调整培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职教的发展。   与此同时,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
  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但决不能放松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必须严格劳动力市场的准入制度。这样才不致于一方面盲目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际造成某些劳动岗位的人才高消费,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准入过宽,未经培训或者培训层次很低的劳动力流入市场,又造成某些劳动岗位的人才低消费。
     2.要求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调整自身的布局结构与所有制结构。   要逐步形成由骨干学校为核心,多种类型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格局。
  这就要求加强骨干学校的建设。骨干学校不能只是大校,更要是强校;不能单纯发挥示范窗口作用,还要发挥辐射、服务甚至管理的综合作用。  要不断增强骨干学校的覆盖能力,以充分发挥投入效益。
   要支持多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规定,要“理顺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方式,促进职业培训产业的成长”。在这里,一是把职业培训做为产业提出;二是倡导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三是强调了职业培训的重要地位。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才可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调整过程中提出的大量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培训任务的需要。同时还要探索建立骨干学校和其它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调适方式。
  不少地区已把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做为一种重要的调适方式。江苏省以一批“强校”为核心,组建了不同类型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的职教集团,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当然也有许多地区采取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包括建立提供劳动需求信息,职业教育咨询与评估等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发挥调适作用。
   有的同志把八十年代初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特别是创办职业高中看做是第一次创业,九十年代初以创建骨干示范校为重点的职教发展看做是第二次创业,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现在面临的结构调整则将是职业教育的第三次创业。
     二、以创新为动力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破除旧体制的任务只是初步完成,新体制仍处在探索阶段。
  旧体制的影响严重阻碍着调整,也阻碍着发展。因此,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以尽快完善新的体制。  这是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   科技进步也是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单纯依靠数量增长来寻求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十五”期间我国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通过技术创新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的能力。
    我国要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 这两个创新有着非常强的导向性,也同样是“十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增强生存意识、前沿意识、品牌意识和借鉴意识。     要增强生存意识。这是一种面对危机和挑战必须生存下去而且要有所作为的意识。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既要正视危险,又要抓住机遇,这样才能创新。
  有些同志认为目前职业高中的生存意识低于中专,因而改革步伐也慢于中专,原因在于中专的危机感强于职高。因为中专的生源下降直接影响到国拨经费的锐减,也就直接影响到中专的生存。  不少地区1998年以前由计委下达中专招生指标,同时给学校一半指标转户口,现在这一吸引力明显下降。
  过去中专招生主要面向行业,现在一般只有10%面向行业,90%面向社会,使中专招生数量、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而财政拨款对中专是按在校生数划拨,所以学校的实际规模就决定财政拨款的实际数量,因此招不来学生不仅没有公用经费,老师也发不出工资。
    而职业高中的经费体制是按校拨款,教师工资是全额拨款,虽然学生公用经费给的不多,但与学校规模的关系只是学杂费的多少,不影响财政拨款。人们常说穷则思变,中专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坚强堡垒,目前创新的自觉性、改革的意识相对来说较强,就是因为它不能坐等,坐等就无法生存。
  于是就促使中专必须调整专业以扩大生源,提高质量以增强学员的就业能力,面向市场以树立自己的品牌。  我想,职业高中同样应当增强生存意识,因为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它必然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优胜劣汰。
  过去辉煌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有重塑自己才能有新的辉煌。   要增强前沿意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前沿意识,那就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的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站在行业的前沿,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站在同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前沿。
    前沿意识是创新的目标动力。 树立前沿意识应当强调两种认识。一种认识是要适应市场需求,要预见市场需求,还要创造市场需求。我们的专业设置,或者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这是无疑问的。
  职业学校目前虽然生源不足,但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很旺盛,分配不成问题,有些专业还很紧俏。  这就说明,职业学校生源滑坡是暂时现象,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变化经过几个周期的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会使职业学校招生出现新的复苏。
  因此,必须预见市场需求。同时,还要看到有些新的生活消费,正是因为有了新的技术,才引发新的需求。像手机的发明,引发了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美容、美发、健身、保健业中许多新的专业技能的涌现,拓宽了新市场的需求,也拓展了对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因此,站在市场的前沿就必然孕育着创新的活力。   另一种认识是“大”可能强,但未必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有效益的发展,不仅是规模效益,还包括质量效益。有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
  但如果没有市场需求和先进的专业技能水平,规模大,也只能培养低素质的劳动力。尽管第一次就业可能没有多大问题,但他的发展潜力,他的再就业就可能遇到许多困难。  因此,一次分配率高可以创牌子,但岗位表现差也可以砸牌子。
  大而“强”才能成为骨干,成为核心,否则“小”的同样可以以其投入小、调头快、技能新而迅速发展。 要增强品牌意识。当前进行消费革命,使得原来追求耐用价廉的消费观念已经逐渐为追求时尚、个性所取代。因此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名牌的市场价值日益显现。
    有些地方正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标志专业和骨干特色专业的评估,我想就是倡导树立品牌意识的表现。当然,品牌主要不是靠官方评定来树立,关键还是看市场是否认可,社会是否认可。
   每个学校都应当致力于树立自己的品牌。这里面关键要抓住三点:一是善于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有些学校有综合优势,有些学校没有综合优势,但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善于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是形成品牌的基础。
  世界软件出口额很高的印度和爱尔兰,他们并无综合优势,但是他们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香港、新加坡等等都是利用地理、人文、服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树立品牌的。二是善于集中力量形成特色。我们常说“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这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水平都是通过特色来体现的。有了特色才可能显示出水平,才可能体现价值所在。川、粤、鲁、淮扬各大菜系以其特色树立名菜品牌,茅台、五粮液以其特色树立名酒品牌。新的专业与技能是特色,熟练的技能技巧是特色,学生敬业精神是特色,学生适应性强是特色,学生外形气质好是特色,校风严谨也是特色。
    有了特色就可能创造自身的比较优势,就会产生效益。三要重视宣传效应。就是要善于宣传自己的特色。品牌是靠实际水平树立的稳定的形象,但是要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这一形象也需要宣传。
  “好酒也怕巷子深”,人们的选择范围扩大了,宣传品牌就是帮助人们去选择。品牌有稳定性,但一个稳定的品牌也要靠充实新的内涵、突出新的特色、创造新的优势来支撑,不少过去的名牌现在已经无名就是一个悲剧。
    因此创造品牌靠创新,保持品牌同样要靠创新。    要增强借鉴意识。创新要善于借鉴,这是降低创新成本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特别要重视在管理领域和教学领域里的创新,因此,就特别要重视在管理和教学领域里的借鉴。
  应当说,总体上看管理和教学领域仍然是职业教育比较保守的领域。  信息时代创造了我们借鉴的条件,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兄弟学校的经验,兄弟省市的经验以及国外的经验,从中受到启示,再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创新。
   由于我们是在新体制下的创新,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成熟的经验应当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现在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职业教育模式都已介绍到我国,并且已经对我国的职教改革产生影响。
    比如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TIF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推进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改善我们的管理和教学过程。借鉴也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意识。
   总之,迎接第三次创业必须立足于创新,这样才可能有新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制定“十五”计划纲要的出发点,就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受“先生产,后生活”观念的影响,考虑生产多,考虑生活少,考虑物质多,考虑精神少,忽视了人的发展和人的需求。  不少地方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唯一的目标,这常常造成经济发展的目标异化。
  因此明确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已经刻不容缓。   “十五”计划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为根本指导思想贯彻始终。要在“十五”期间,努力解决好提高服务水平问题、就业问题、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等等。
    “十五”期间将新增劳动力4650万人,仅就业问题,就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人为本”也应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产品质量水平、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使人民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成果;同时要使受教育者自身得到发展,从而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办学必须在考虑到社会需要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家长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有些学校探索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我们并不主张每所学校都实行这种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之所以说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首先表现在它的观念现代化,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和“重视过程管理”的观念。      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这一口号我们必须明确地、响亮地提出。
  这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长期以来,我们职业教育的观念有错位的现象。我们强调尊师,而忽视了尊生,强调了为人民服务,却忽视了为每个具体的人服务。  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往往被排除在学校的地位、学校的共性、学校的需求、学校的发展之外。
  现在,是应当摆正位置的时候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弹性学制、学分制、必修、限修、选修的课程改革,模块式教学,以及设立导师制,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咨询等等,都是这种观念转变的体现。  只有学生感到学校是竭诚为他服务的,他才可能进入社会以后真正树立为别人服务的意识,全社会也才可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才可能真正提高。
     ISO9000的另一重要观念就是重视过程管理。严格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和监测,还有一个HACCP标准,是对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对关键点的控制标准。  我想如果我们的管理和教学都能重视过程,我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就有了保证。
   四、注重协调发展   “十五”计划纲要坚持突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体现在重视地区的协调,城乡的协调,当然最重要的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比如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为这种发展最后将导致无法发展,甚至会导致不能生存。 协调发展同样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要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教育中各类教育的协调,职业教育内部布局、专业、课程的协调,否则都会因为失调形成发展的阻力。
     我想在这里强调一下在职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人才素质结构的协调。  当前诸多不协调的素质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是道德素质的缺陷问题。“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为我们推动这一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职教的德育工作必须改进,不改进则无法加强。我们现在思想教育课程开设不少,政治经济学、世界观、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创业教育等等,但实效并不很高。  我们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问题,但研究这个问题也必须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我们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努力探索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感、综合性和渗透力,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以使德育工作能真正出现新的面貌,取得新的成果。 职教工作者是带着20世纪高峰时期的辉煌与调整时期的困惑进入新世纪的。
    现在“十五”计划已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相信我们的职教工作者都会在“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树立新的发展观,从而排除困惑,创造新的辉煌。 。

2019-04-03

90 0

    近年来,"技工荒"引起的职业教育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我们需要反思自身,也需要借鉴外部世界的成功经验。最近,正在广西访学的新加坡学者、留英博士黄江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剖析了西方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或许对我国职业教育界不无启发。
       ───一位新加坡学者眼中的西方职业教育   "美、法、英等国的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仅是充当简单的培养人才、满足就业需求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全社会的稳定阀。
    "黄江源博士认为,西方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大致可归结为四点:   ──分层管理,高度重视。这是面向市场的西方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大体实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目前,全美有8个州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和规划全州职业技术教育,其他州职业技术教育大多归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  英国则强调职业教育应从中学抓起:一是使孩子更早接触职业教育,让13岁的学生就开始学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进行办公室常用软件的培训,根据学生兴趣进行相关职业的培训。
  二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公司业务接轨,使学生在中学毕业进入职场后能迅速胜任入门级的工作。     法国针对高中毕业生的短期职业教育很有特色。短期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接受2~3年的专业培训,然后可以直接参加工作。
  它有些类似于中国的大专、高职,但是专业分得很细,有几百个。其教学计划与内容由专业人士设计,紧密联系企业需求,学生每年都必须在企业实习,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员。  近30年来,法国的短期职业教育操作得非常成功,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深造,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工作。
     ──以市场作为"风向标"。美国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他们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副学士学位课,一般为两年,学生毕业后可转入大学(学院)继续深造;二是职业培训证书课,分为两年制、一年制和不到一年的短期培训课,重在就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学徒培训课,学徒可在职业技术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接受培训。
    而英国则通过应试辅导学院的方式,帮助中学生通过A-Level(中学高级水平考试),取得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而学生取得GCSE对能否升入大学至关重要,这就使职业教育取得了和学位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
     ──强化教师资格审查,"多面手"与"专业性"并重。  美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其中大部分为兼职。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学校聘用教师时非常重视教师的直接工作经验。
  如焊接专业要求教师具有二年以上的焊工工作经验,护士专业要求教师具有二年以上的护士工作经验。为了使教师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美国很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有些州规定,每年假期教师必须到工厂、企业第一线工作,以接触实际提高技术,或到高等学校进修,并把培训和进修作为教师晋级的主要依据之一。
     ──政府引导,多元化资金注入。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85%来源于企业,15%由州政府列支,对学生免收一切学杂费。另外,失业者参加培训时,政府会按每学时拨给补贴费7~12马克,一年约1。
    5万~2万马克。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及其地方政府都对涉及支柱性产业的职业教育学院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   黄江源认为,政府引导的资金注入模式在今后20年里非常值得中国借鉴,一方面中国肯定将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仍然缺少自办学校解决人才储备的经验,这样政府通过教育部门的引导就非常重要。
    他建议,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统筹等,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利用政策允许,给学校"松绑",多渠道、多途径增强办学活力;增加创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办学,为多渠道筹集资金打下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明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  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 在经过了初创、发展、创新、保持乃至又一次创新等诸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许多可借鉴与推广之处。
     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视。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
  国内高职院校根据中央精神,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强化素质教育   放眼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引人注目:阶段性教育为终身教育所取代;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学科本位发展为能力本位,再进一步上升为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我国高职院校都在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了构筑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份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突出以能力为本位   国际流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打破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因此,高职教育正在根据高职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相关能力培养体系,开发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深化产学合作 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深化产学合作,鼓励“前厂后店”、链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初步实现了“产学合作、校企共赢”这一目标。
  如何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产学合作的伙伴关系,构筑双赢机制,是高职院校成功运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推广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院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注重研究和不断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新问题,逐步探索“订单式”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打造灵活开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建设精品课程 我国高职院校的精品课建设目前已经全部启动。通过对精品课的建设,可以提高学校总体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由于精品课的内容力求具有前瞻性,因而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改成果,体现了新时期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众多因素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关键。
    从宏观层面分析,作为政府监督的重要举措,国家教育部已启动了包括: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等12个方面的“质量工程”,以及5年1次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
  从微观角度看,全国务高职院校也纷纷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充分共享教学资源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更以其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并且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教育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教育模式,它是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产物,是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一些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正在加速校园网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共享,以此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创新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各高职院校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来的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例如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实训的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先后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办戴尔特学院、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合办函授学院、与西南交通大学合办网络学院,收到了较好的办学效益与社会效益。
     优化师资队伍 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如高学历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等。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在优化教师结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适应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教师群体。
   职业教育应增设职业病防治知识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各种原因职业病的发病率有所增高,这一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教育,有利于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保障从业者的生命与健康。   我国职业病情况及形成原因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目前我国的职业病危害日益严重,若还不引起重视将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成。据统计,目前全国涉及有毒有害品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超过2亿人。  2000年共报告各类职业病11718例,比1999年增加了14。
  5%。2004年共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9109例,死亡 2725例,病患者具有接触粉尘工龄短、发病年龄轻、病情重的特点,接触粉尘工龄最短的只有2年。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与1999年同期相比,急性职业中毒的起数、例数和死亡数均有增加,中毒病死率由13。
    7%上升至21。5%。这些数据还只是卫生部不完全统计的数据,实际情况可能比公布的数据大得多。导致在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职业病反而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1。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职业病防治 由于受到地方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的地方片面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争相降低门槛招商引资,提出“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使企业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把关,许多未经职业病危害评价和未按“三同时”审查的企业相继开工投产,一些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和产业乘虚而入,最终导致职业病危害出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国外向国内转移等现象。
    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不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声称凡进入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的,必须经过政府领导同意,否则卫生执法人员的工作自身难保,导致《职业病防治法》难以贯彻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在暴发职业病危害事件后,想方设法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作法,尽量将事实真相加以掩盖,错误地认为这样有损政府形象。
     2。职业病防治部门联动监管机制未形成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要求全社会参与。但《职业病防治法》施行后,部门间配合不够,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如对用人单位涉及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没有经卫生行政部门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有关部门照样准予立项、许可、发证、年审和投产运行。
     3。劳动用工管理混乱。从业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用人单位没有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建立职业健康档案、不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劳动者不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真相,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断、治疗等健康合法权益未能得到维护,权益受到损害后,又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而无法索赔。
    不少农村青壮年农民工在患职业病后,被用人单位残忍地辞退,得不到应有的诊治,错过了救治机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丧失了年轻的生命。 4。政府投入不足,防病能力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各地在经费投入上存在着重传染病、轻职业病的现象,由于各级各类职业病防治机构缺乏政策的有力保障,工资和业务、设备经费十分困难,导致仪器设备陈旧落后,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难以发现和识别,更难以提供执法监督的技术支撑。
    此外已有近20年未开展全国职业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发病状况不清,预防控制措施缺乏针对性,很多防治模式还停留在上世纪70一8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对外资企业、中小乡镇企业,对庞大的农村流动劳动大军尚缺乏有效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模式。
   5。防治专业队伍分散,预防控制网络缺失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先后在省、地市和大型厂矿企业建立了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机构,从省、地(市)到县卫生防疫站都开展了劳动卫生工作,各厂矿企业一般也都设有卫生所,形成全国的职业病防治网络,职业病防治有机构管、有人抓落实,防治工作尚能正常有序开展。
    近几年,我国实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执法监督机构体制改革,将原卫生防疫站一分为二,将原在卫生防疫站从事职业病防治的专业技术人员分散,许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设置职业卫生科。
  原有的全国近30家独立设置的省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大多数已并入疾病控制中心,我国现仅存留12家独立设置的省级职业病防治机构,且这些存留机构名称、职能、享受政策不统一,国家对职业病防治机构的投入及个人收入与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悬殊相当大,使从事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感到前途渺茫,不安心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从而造成职业病防;台人才流失严重。
    同时,最近2。多年一来成立的厂矿企业很少设有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造成职业病防治行业处于艰难境地。 6。用人单位未履行职业病防治义务 尽管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和义务承担者在用人单位。
  但是,许多用人单位没有履行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主要表现在未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对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没有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许多用人单位未建立职业病防治机构,未落实专职人员管理,未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未向劳动者告知本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未对工作场所实施职业病危害监测,没有落实职业健康体检、诊断和治疗。
     7。职业教育中忽视了职业病防治知识及相关法规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在教学计划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来讲授职业病防治的知识,所以学生就业后普遍职业病防治意识不强,对国家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规也不了解,不能在从业过程中进行劳动自我保护。
     职业病防治教育措施 目前,职业病教育的改革还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育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从业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的知识的传授及国家关于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很少介绍或没有讲授。
   根据当前我国职业病的发病情况,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要重视对职业病防治知识及国家对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的教学,而且重点在如何对职业病进行预防,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职业病防治知识的讲授。
    这对提高学生毕业就业后的劳动保护意识与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也符合当前教育的理念,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命与健康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 1。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开课要求,规定在教学计划中要求开设《职业病防治及相应法规》课程,保证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学习一定课时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现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没有相关的教材,所以建议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及相应法规》的教材编写,以满足教学急需。 3。在职教系统进行大力宣传,以引起各职业院校及培训单位领导及教师的重视,树立关注受教育者生命与健康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这一理念不只是指关注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生命与健康,我们应该关注受教育者一生的生命与健康。   4。开展《职业病防治及相应法规》课程教师的培训。现在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能讲授((职业病防治及相应法规》课程的教师,一方面从有关高等学校本科生、研究生中选调该课程的教师,各学院也可选派教师参加集训,以解决现在学院此类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
   。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远程教育
会计资格考试
司法考试
职业培训
自考
公务员考试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