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急!郁闷中,宝宝检查缺钙买
人体对钙的吸收,依赖于体内是否有适量的维生素D。人们常说的“缺钙”,并非是从食物中摄取的钙不足,而是因为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吸收不足,“缺钙”只是人们的通俗说法,医学上称之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人群主要是0~3岁的孩子。人们常说的为小宝宝“补钙”,其实主要是指为孩子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以促进对钙的吸收。
维生素D最主要的来源是太阳光照射皮肤,形成能促进钙质吸收的维生素D。
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从食物中获取,如乳类、谷类、蛋黄、虾皮、芝麻酱、豆制品类、动物肝脏等,尤其是虾皮含钙量很高,可切碎煎蛋吃。
缺钙主要表现为:颅骨软化、囟门边软、乒乓颅、方颅(重者呈鞍状、十字状颅形)、鸡胸、漏斗胸、O型腿或X型腿、枕秃、囟门增大、囟门晚闭、出牙迟缓、肋外翻、肌肉韧带松弛等,症状上表现为夜惊、多汗、烦躁不安。除以上临床表现外,还可抽血化验血钙、血磷、骨碱性磷酸酶或进行其他检查,从而进一步确诊,有佝偻病的孩子,有时血钙可能并不降低,但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
“缺钙”有三类情况:一类是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不足;一类是钙质充足但维生素D不足;另一类是两种都缺。
其实真正需要专门补充钙剂的大多是早产儿或巨大儿,普通婴幼儿只要吃母乳或喝配方奶粉就可以补钙,因为6个月以前的婴儿每日一般需要300毫克的钙;6个月以后的婴儿每日需要400毫克的钙,而在配方奶粉里,每800毫升的奶粉含有约600毫克的钙,完全可以满足一个正常婴儿每天的钙需求量。
对于维生素D,大多数婴幼儿都要补,配方奶粉中已含有维生素D,孩子如果科学喂养,膳食结构均衡,并能保证平均每天一小时的日晒,一般不需要专门补充维生素D,但2岁之内尤其是1岁内的宝宝应酌情补充,因为这阶段孩子生长发育很快,骨骼的发育需要大量的钙质,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也就很大;同时,因为孩子年龄尚小,活动范围受限,很难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日光照射,尤其是冬季及早春乍暖还寒时,孩子户外活动少,这时候一定要专门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
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孩子对钙的吸收利用率较差,即使一直在补维生素D,也可能会出现佝偻病。
对缺钙的孩子最好先了解他的饮食情况,是否缺乏鱼肝油(维生素D)。含钙较多的食品如牛奶等是否摄入足量?宝宝有贫血现象,不要马上补铁,而要先排除是不是地中海贫血(一种先天性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是不是缺铁性贫血,是不是炎症引起的,或者是铅中毒导致的,现在食品极其丰富。含铁食物也很多,如果宝宝是缺铁性贫血,完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从食物中获取。给婴幼儿补钙,应遵循“食补为主,药补为辅”的原则,小于6个月的孩子,每日所需钙质为300毫克,6个月到1岁的孩子为400毫克,1~3岁的孩子为600毫克。如1岁多的孩子只要早晚各喝一杯普通乳制品就可以满足对钙的需求,达到补钙目的。只有当钙摄入不足造成体内钙缺乏或用于治疗佝偻病时,才需要专门补充钙剂。一般来说,1毫升鲜奶约含1毫克钙。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如果每天喝奶量超过400毫升,就不必专门补钙,但孩子在身高快速增长的年龄阶段,如五六岁以及青春期前后,钙的日需求量会高达800~1200毫克,这阶段的孩子需要专门补钙,市面上高钙奶的含钙量,只是相对于普通牛奶而言。其中添加了乳酸钙、维生素D和A,适合于缺钙的成年人补钙,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高钙奶对他们不适合。
高钙奶中含量过高的钙、磷可与脂肪酸结合,在肠道内形成称为“钙皂”的硬块,影响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引起胃肠不适,肠道中“钙皂”硬块的数量多时还会导致大便干燥甚至便秘。此外,长期过多的补钙,还会竞争性地抑制胃肠对其他矿物质如锌、铁等的吸收,造成体内营养素比例失衡。体内锌不足,可导致小儿味觉减退,食欲下降、蛋白质合成不足,甚至引起生长发育障碍、缺铁则会引起婴幼儿贫血。
如果给孩子喝奶粉,还添加两种以上的钙片,这种重复补钙,会造成体内钙量过多,导致孩子便秘、厌食、营养代谢失调。
如果给孩子吃钙片,就要搞清钙元素的含量。有的钙片每片只含45毫克钙元素,有的则高达600毫克。因此,给孩子补钙前务必搞清楚。必要时应咨询医生。
不能把维生素D当营养品。若孩子喝配方奶粉时还吃多种含维生素D的复合营养素,或把治疗药物当成预防药物,易造成维生素D中毒,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和消瘦等症状,甚至导致肾、脑、心和肺等脏器异常钙化。
在补充钙、铁营养素时,还要注意避免有些饮食和药物因素的影响,如含草酸和植酸多的蔬菜会影响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膳食纤维、乙醇(酒类)、四环素、肝素等药物干扰钙吸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也不利于钙的吸收,蛋黄中的卵黄高磷蛋白干扰铁吸收;茶和咖啡含有多酚类物质,不利于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