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个问题
62万个问题
69万个问题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考虑到了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避免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而产生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在公允价值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有较严格限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新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可见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因此只要严格地按照准则实施,公允价值就会真正做到公允。 (二)公允价值的取得有严格要求新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要“持续可靠取得”而不是“估估而已”,公允价值不再是橡皮尺子。而NAV(重估净资产值)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方法,必将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后,将会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也会导致投资者以更为稳健和客观的估值标准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这无疑构成制度性的长期利好。 (三)综合因素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在多数准则中并非强制的,是否运用这一计量方法,即使是满足有关条件的企业也会综合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带来企业账面收益的增加和计税基数的提高,而企业并没有实际现金流入,选用公允价值计量必将增加现金流出。 四、结论 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它能有效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这种做法在技术上的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颁布了大量监管规章,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处的力度;财政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独立董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理性经济选择为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构筑了多道“防火墙”;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甄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允价值将会促使企业的真实价值得到发现。
劳动保护费当然是企业的费用,不是职工收入,就像企业的办公费用不是职工支付一样 dr: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 生产成本 ...... cr:银行存款、现金等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入手.对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作了一番思考和分析.并对如何应对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力图在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有效解决对税收的影响.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税收 影响 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就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这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影响很大,特别是对税收产生了极大影响,为此,如何解决对税收的影响,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更应该深入研究新的会计标准和税收政策,解决税收的影响.坚守原则,并积极与税务部门做好沟通工作,从而加快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建设的进程.使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更好地协调。 一、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与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变化很大。由于我国目前税务会计未从财务会计中分立出来.所以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必然约束到税务会计的各项工作,企业的纳税调整和应纳税额也会因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来加以分析,以尽快加以解决。 (一)新准则中计量基础运用的多样化带来的税收影响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诸如历史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等计量属性,可以说实现了计量基础的多样化。例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等资产计价,基本上都存在多种计量模式,而这种多元化的计量模式势必会影响各期的损益结果,从而对税收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企业的纳税。 (二)新准则中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带来的税收影响新会计准则对收益的确认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收益计量的变化必然引起税收的变化。具体来说,新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规定,将改变过去将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计人资本公积的作法。可以说收益计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允许债务重组的过程。而导致债务人由于让步或收入减去豁免偿还债务重组确认为损益,即进入损益表的利润收益产生的负债。这对税收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收益计量方法的变化带来的税收影响。 (三)新准则的实施加大了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难度通常情况下,所得税会计方法有纳税影响会计法和应付税款法这两种。对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认可的税收支付收入税的费用占多数,因为这些企业习惯采用应付税款法,以跳过而直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说要跳过不熟悉的利润表债务法对这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对永久性差异既没有进行界定,也没有明确规定处理方法,部分涉税业务处理的会计和税务差异扩大。可以说,新会计准则增加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最突出的是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调整难度大.自然提出了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技术要求给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去提升自己及完善自己。 (四)新准则的实施加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列断新会计准则改变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弥补亏损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加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为新准则第十五条和第二十条规定中,可不可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以及能不能“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等等。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一定程度倾向于企业管理当局的主观意识,从而扩大了企业利润操纵空间。为此,企业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大幅度减少企业利润操纵空间。 二、解决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的几点建议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这里针对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就如何解决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税务套计明确分立出来可以说.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纳税调整方面,之所以存在纳税调整,仍是由于税务会计没有从财会会计中分立出来,并没有自成体系.纳税人纳税义务的确定仍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一方面.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变化很频繁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大,致使税率调整成为问题之一: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需要会计能够提供税收筹划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以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为此,应当及早把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明确分立出来,最好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加以实施,这也是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提高税务部门的征管和服务质量引入新会计准则后.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变化差异越来越大,需要税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可以说对其执法水平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首先,对于税收征管制度建设工作,应当与纳税评估相结合,纳税人提交税务信息报告,并作出新的规范和规定,同时税务部门收集信息,以消除纳税人的税务会计和税法的差异。其次,对于税务稽查工作,应结合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剔除会计和税收的差异变化,有效调整稽查工作程序和检验方法。此外,必须根据纳税人的税务咨询服务及相关的服务理念,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 (三)提升会计人女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实施新会计准则,对国家税务机关及企业会计人员均提出了全新的高要求.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坚持新会计准则的原则,仔细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并密切及时刻注意税法的变化。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需要高度关注,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突破自己。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新会计准则对税收影响极大,但这些影响是可以调节和解决的。具体而言,企业要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统一认识,及时与税务部门沟通,提高税务部门的征管和服务质量,并注重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而有效解决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制度建设。 阅读更多会计硕士论文就在中国代写研究生论文网,如有业务需求请联系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1]刘小敏.浅析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叫.科技资讯,2008,(1O) [2]朱国荣.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税收的影响[J].广西电业,2007,(1 2) [3]杨洋.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中国商界,2010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考虑到了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避免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而产生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在公允价值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有较严格限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新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可见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因此只要严格地按照准则实施,公允价值就会真正做到公允。 (二)公允价值的取得有严格要求新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要“持续可靠取得”而不是“估估而已”,公允价值不再是橡皮尺子。而NAV(重估净资产值)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方法,必将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后,将会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也会导致投资者以更为稳健和客观的估值标准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这无疑构成制度性的长期利好。 (三)综合因素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在多数准则中并非强制的,是否运用这一计量方法,即使是满足有关条件的企业也会综合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带来企业账面收益的增加和计税基数的提高,而企业并没有实际现金流入,选用公允价值计量必将增加现金流出。
(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 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2001年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计提”进一步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上市公司政策选择的余地,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和巨额转回,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避免ST和下市。新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转回作了新的规定。在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时,同我国现行制度和准则仍保持一致,但在转回问题上,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企业通过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大门,但是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二)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一,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其二,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该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其三,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另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电算化程度参差不齐,采用资产组将给中小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 (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存货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市价、长期投资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同时使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缺乏权威性。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形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管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四)减值损失转回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新准则详细规定了哪些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哪些一经确认不允许转回,这不仅与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而且体现了我国在制定准则时的规则导向性。虽然更为详细的准则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但同时我们也还要考虑如此详细、具体的准则究竟能否有利于避免会计人员的利润操纵还是相反。联系“安然事件”的发生,其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以规则导向性为主的。而太过详尽的会计准则非但没有遏制住美国上市公司“打擦边球”的行为,反而使他们充分利用了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造成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另外,在第8号准则中规范的相当一部分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一经确认即不允许转回且不考虑例外情祝,那么即使以后年度这些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得以恢复且高于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上也只能按账面价值反映,这样很可能会造成一部分资产的价值长期被低估。这样一来,虽然会计核算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是以牺牲信息相关性为代价的。
(一)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财政部在发布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要,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目前全国有1000万会计人员。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楼继伟,2006),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对准则和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因此,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恰当的职业判断成为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会计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准则本身不可能提供具体答案,对于如何确认、计量、会计信息是否披露等问题都需要会计师自己进行职业判断,这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三)会计的监管成本提高 不难看出,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是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又是会计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国在准则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限于本身的专业水准,对准则本身理解不够外,有的是出于自身动机的需要,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指使企业做一些违反会计准则的处理。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发布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空间”,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监督成本相应也会增加。此外,中国证监会宣称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因此,会计准则的高效运用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配和,这样一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监管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企业会计制度仍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一)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与运用 1.会计科目的设置 根据前述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的变化,将涉及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及存货等资产,相应的在资产类、成本类核算科目上应分别设置“在建工程”、“研发支出”、“开发成本”、“生产成本”等,负债类核算科目上将涉及“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在借款、债券分期付息的情况下)等。 2.会计处理的变化 日常会计工作中,应对专门借款、一般借款所发生的资金成本分别明细核算,对其中符合资本化的成本归集、分配到具体的资产中,对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列入当期损益。 对于同一会计期间,出现多项符合资本化的资产,除专门借款外,对其中占用的一般借款的资本化利息,应根据各自资产的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为基准,进行合理的分配。
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是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财务管理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 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事实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则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具有特定结 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 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是由筹资管理、投资及营 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子系统组成的。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财 务管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出发,从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和统一出发,通过对各 种理财方法、理财工具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形成一个灵敏、高效的财务运 行系统,在动态中实现企业理财目标。
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内容: 1.总则。这部分囊括的内容较多,应注意原则性和实用性,避免繁琐。 2.资产。拟写时应注意把国家赋予企业的各项理财自主权落实到实处。1 应规定货币资金和往来账户的结算与管理制度,特别是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存款结算纪律,包括支票的登记、签发、报账、核对等程序的管理。(2)规定财产物资的购入、转移、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相关手续及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制度中对坏账处理、存货计价、低值易耗品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等规定了多种核算方法,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核算方法,既要严格遵守财会制度,又要考虑到小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3.收入、成本、费用。拟写时应注意小企业的特点,可省略的核算步骤尽量省略,复杂的交易事项会计处理尽量简化,特别是成本费用项目的设置,无须面面俱到,对业务量发生较少的成本费用项目可减少或合并。应建立日常销售管理制度,明确收入的结算程序、销售退回及销售折让折扣的管理权限、需要完备的各项手续。根据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和核算体制,确定成本费用明细项目及其具体的开支范围,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制定成本管理责任和费用控制措施;对重点控制的成本费用应有具体详细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福利费、设备维修费、保险费、车辆管理费等。 4.资本及利润。 (1)资本。小型企业虽然不进行对外投资,但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资本金制度,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要按投资主体划分界定清楚国家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健全实收资本验收入账的各项程序和资本保全制度。 (2)利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及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程序,确保小企业正确核算和反映生产经营成果。要建立严格的利润分配制度,严格依法纳税。对盈余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比例和用途,应按财务制度和公司章程作出详细的规定。
1、理念性 新企业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基本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的确立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的全面系统规定‚必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从而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体现了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政策导向和基本原则。 2、国际趋同性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各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规定在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此前签署的“联合声明”‚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予以了确认和肯定。 但是‚我们应当正确理解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性。首先‚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不等于照搬照抄。其次‚趋同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者‚趋同是一种互动过程‚一种互相学习、相互趋同的过程。 3、全面性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从准则层次看‚既有居于第一层次、统领驾驭的基本准则‚又有位于第二层次、针对性强的具体准则‚还有处于第三层次、操作性强的应用指南;从准则类别看‚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色的特殊行业或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从准则项目看‚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不仅包括工商企业常规业务‚还包括了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各项经济业务‚即使将来出现具体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从各项准则的有机联系看‚一环扣一环‚衔接有序‚规定一致‚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促进了各项经济业务的顺利进行和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4、借鉴性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改进国家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制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和一些地区性会计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从中受益;同时‚我国的举措也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理解‚并希望我国在关联方交易等业务领域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帮助和支持。 以上就是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从2007年起,执新的企业的会计准则的单位,不再执行现在的会计制度及各现行的各项会计规定,新准则比原制度的主要变化是: 1.会计核算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涉及的准则有: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收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政府补助.租赁.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冲回,涉及准则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投资性房地产. 上述是主要变化特征.具体见所附明细
(一)全面性 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是一个有机整体,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规业务, 而且包括了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业务,即使将来出现具体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 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二)可操作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 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 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 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三)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 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各有分工。 (四)充分协调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中国实情的内容, 绝大部分会计政策与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高度的协调性。 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有许多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希望我所提供的内容能真正帮助到你吧,谢谢!!!
生产成本作为会计上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加强成本核算一直是传统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同时也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难以把握的一个灰色领域。我国新颁布和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对成本会计实务提出一些新规范,局部还做出重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传统的成本会计观念。笔者通过将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与现行的成本会计工作实践相结合,尝试梳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疑问和见解,以期对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实务起到具体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调整分析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改革至今,产品制造成本核算一直采取完全成本法(或称吸收成本法),即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3部分构成,如何把计入存货的成本费用与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区分开来,一直是产品制造成本核算的关键所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对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有关调整事项主要有: 第一,原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支出,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计入当期损益。主要包括: 1.生产性耗费的原材料、物料、周转材料等存货所计提的跌价准备; 2.在产品存货的盘盈或盘亏、毁损所造成的净损益; 3.生产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 4.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如修理费。 此外,作为对原有会计处理规则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第9条明确规定,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不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 第二,原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现要求计入产品等存货的成本。主要包括: 1.除传统所谓的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费之外的其它职工薪酬中,应由生产单位员工承担的部分; 2.经过很长时间的构建或生产活动才能完成的产品存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部分等。出于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类似这样的调整并不构成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流。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调整分析 生产中所耗费的直接材料成本主要是从原材料存货的采购成本或者其它渠道的取得成本转化过来的。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调整主要体现在: 其一,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存货,如果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就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列入当期损益;对于生产领用的原材料、周转材料等存货,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需要同时结转其存货跌价准备,即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用于销售的产品存货,其跌价准则在确认销售收入的当期予以结转,冲减了销货成本。这样处理,保证了在对所有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转销时,在会计处理手法保持了基本的统一性。 其二,生产领用材料的成本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应用指南进一步指出加权平均法,可以包括传统会计实务中采用的移动平均法,也可以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新准则已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一)系统化、科学规范化 (二)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三)法规体系一致性与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四)国际化趋势明显
你好,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第8条第(一)款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高温补贴、过节费”就属于《条例》中的“津贴、补贴”,再加上《条例》第1O条规定,“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内部长期投资”是什么东东?项目投资的另一种说法?汗颜,偶曾经教了好几年财务管理。
1.存货方面。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发生存货跌价的情况不尽相同;各企业存货的管理技术、存货的余额‚都会影响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2.金融资产方面。 (1)应收款项方面。坏账准备的计提是所有减值准备中提取历史最长的一项。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不发达‚上市公司之间互相拖欠款项的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几乎全部的上市公司都提取了坏账准备。虽然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但原会计制度对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的相关规定仍然不够完善‚比如‚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的选择权留给了上市公司‚所以上市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的随意性也是最大的。 (2)投资方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投资不再区分长短期投资进行列报‚而是将投资分为交易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资产项目中列报。同时‚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投资减值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也按照这种分类详细地规定了不同情况下不同投资减值的计量(具体内容见第四章)‚使一直缺乏可操作性的投资减值损失的计提有据可依‚使得过分依赖会计人员进行判断来计提减值损失的情况得以改善。
我的意见是以你的考试大纲为准。
执行新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将可能产生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将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提高当期利润。虽然新准则规定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但企业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企业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会计弹性。另外,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从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一定空间。
加载中...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