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一帮我吧我自从这学期开始,开始出现走神现象,并且大多都是有意走神,很少是无意的,应该怎样克服有意走神的现象呢?
看看这篇文章吧,会对你有帮助的。
一次失败的咨询 --关于走神
一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一天下午,我正在值班,方刚敲门走了进来。他一看到我就急急地说:“老师,我脑子里总是想一些其它的东西该怎么办 ?”我请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水,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地讲。
“我从上高一就开始有这个毛病,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总要走神,天南海北的想一会儿然后再回来。现在到了高三,我觉得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不能再这样了,但是没想到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厉害了。上课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集中精力听讲,可就是不管用。 上自习也这样,看着看着书或是做着做着題,脑子禁不住又跑了。”
听了方刚的诉说以后,我对他说:这种现象在...全部
看看这篇文章吧,会对你有帮助的。
一次失败的咨询 --关于走神
一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一天下午,我正在值班,方刚敲门走了进来。他一看到我就急急地说:“老师,我脑子里总是想一些其它的东西该怎么办 ?”我请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水,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地讲。
“我从上高一就开始有这个毛病,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总要走神,天南海北的想一会儿然后再回来。现在到了高三,我觉得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不能再这样了,但是没想到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厉害了。上课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集中精力听讲,可就是不管用。
上自习也这样,看着看着书或是做着做着題,脑子禁不住又跑了。”
听了方刚的诉说以后,我对他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分心,也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当前指向对象转而指向另一与之无关的活动。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引起分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老师的讲授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是偶然出现的外界刺激物的干扰;四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五是身体过度疲劳。
你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呢?方刚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说:“好象前几种都有吧。”接着他又问:“老师,你说我能坚持一节课不分心吗?”我看着他,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中学生可以稳定地保持注意40—120分钟左右。
因此集中注意、避免分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接着我给他提了几条具体的建议: 一、要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这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逐步形成了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强烈的责任感时,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注意水平。
对中学生来说,与社会意义联系的学习动机开始发展并逐步成为主导的动机,因此及早树立正确远大的学习动机、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人们对引起自己兴趣的东西可以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涉猎有关的知识,奋发学习。三、培养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控能力。自制力是意志的品质之一,它的高低说明了一个人的意志的强弱,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不为环境中的各种诱因所左右。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凡是会引起不愉快的事情要尽量少想,最好不想,至少在上课时不要想它,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五、制订合理的作息制度。青少年对疾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智力活动或生理上过度疲劳、神经过分紧张都会引起内分泌障碍,使他们的抑制机能减弱,从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应制订一份合理的作息制度并依照执行。
送走了方刚,我并没有多想什么。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来到中学进行心理教学和辅导工作,解决这些问题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二
两个星期以后,我在校园里遇到了方刚,他对我说:“老师,我按照你说的方法去做了,可是感到收效不大。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问他:“你是怎么做的,比如我给你提的第一条建议,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学习?”“老师,我按你说的,要树立远大的学习动机,想着学好知识为社会做贡献,想到这些又想到周总理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又想到他青年时留学法国,一想到法国就想到了巴黎,于是又想到今年的世界杯,结果想着想着,半节课又过去了。
”“那其他的呢?”“也都差不多,我觉得你说的都有道理,可上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走神。”
这时候预备铃响了,我鼓励他克服困难,坚持下去,“一定会改好的。”我说。
在回宿舍的路上,我想,这些通用的理论和经验为什么就不行了呢?现在的学生可真是难教育啊。
三
一个月以后,我再次在校园里遇到了方刚。他刚和同学打完球,满身大汗,老远看见我就大声打招呼:“老师好。”我问他最近情况怎么样。
他说基本上不走神了,偶尔大脑还会溜号,但是问题不大,现在学习效率特别高。我高兴地对他说:“就是嘛,我早说过你肯定能改好的。”他看了看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有句话老师听了可别生气。”“什么话,说吧。
”“其实我不是按您告诉我的方法,是我们班主任把我教好的。”
我听了真是大吃一惊,连忙问他,班主任是怎么对你说的?
“班主任说我是杞人忧天,他对我说谁不走神啊,为什么在高一、高二时你上课走神没影响学习呢?你说咱们班谁的学习最好。
我说李昊,他说你把李昊叫过来。我把李昊叫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老师问他:你上课走神吗?李昊说走啊。经常走神吗?每节课都要溜号,一般几分钟,也有时跑半个多小时,其实班里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这种现象。
我在旁边听着,顿时感到心里放松了许多。
“班主任又问我知道于右任吧?我说知道。他说老先生晚年的胡子很长,很好看,他自己非常喜爱。后来有一天,一个小孩子问他:‘爷爷,你晚上睡觉的时候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呀,还是放在里面呀?’老先生被问住了,因为他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又想到了这个问题,先把胡子放在外面,过了一会儿觉得不合适,又把它拿到里边,可是不一会儿也觉得不得劲,于是又拿到外面,结果怎么放怎么别扭,折腾了一晚上也没睡好觉。这个故事我以前也见过,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我这不跟于先生放胡子似的,完全是自己折腾自己吗?从那以后,我上课也就不特意去想它了。
你别说,还真是这样,你不想它,它也不来找你的麻烦了。
“当然,我也是很感谢你的。上次你给我提的那些建议也都很好,比如说制订一份合理的作息制度,安排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非常对。”
我已经无心再听方刚对我的称赞和感谢了。
我决定去找他的班主任谈一谈。
四
方刚的班主任张老师有三十四五岁,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第二天我去向他请教,他对我说:“我做了十多年班主任,常和学生打交道,也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因此我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自己也抽空看了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我记得艾利斯有一个ABC理论,说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说过人们不是被问题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认识决定了他的行为,态度决定了他的行动。对方刚我观察他有一段时间了,也从他同桌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对方刚来说,实际上是他对自己走神的过分担心干扰了他的学习。就好像弹簧一样,你想压住它,它反弹的越厉害。
你不管它,自然它也不会乱动。因此我就叫他顺其自然,不去想它。因为它就像走路吃饭一样自然,谁不会走路啊?但你要是天天琢磨着先迈左脚好还是先迈右脚好,走路肯定成问题,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光想着怎么走好看,结果连正常的走路也记了。
当然我也是用了一些策略的。比如李昊就是我事先同他商量好的,让他配合我这么说,以改变方刚的认识。”
回到办公室,我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发现我在咨询过程中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导致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比如我在还没有完全明白方刚走神的真正原因时就给他提出了改正措施,自然不会很有针对性,所以我讲的尽管在理论上都对,但是效果也不会太好。
此外我给他提的几点建议虽然有道理,但是太空洞,可操作性不强,所以他在执行的时候就难免出现偏差。
这件事尽管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但我还是时时想起它,提醒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注意谦虚务实,真正为学生着想,真诚为学生服务。
。收起